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48篇
  免费   6162篇
  国内免费   9277篇
测绘学   4397篇
大气科学   3331篇
地球物理   4889篇
地质学   17223篇
海洋学   4556篇
天文学   308篇
综合类   2090篇
自然地理   3893篇
  2024年   204篇
  2023年   589篇
  2022年   1377篇
  2021年   1830篇
  2020年   1436篇
  2019年   1767篇
  2018年   1527篇
  2017年   1492篇
  2016年   1523篇
  2015年   1878篇
  2014年   1718篇
  2013年   2144篇
  2012年   2436篇
  2011年   2325篇
  2010年   2345篇
  2009年   2214篇
  2008年   2239篇
  2007年   2044篇
  2006年   2035篇
  2005年   1665篇
  2004年   1279篇
  2003年   900篇
  2002年   917篇
  2001年   836篇
  2000年   697篇
  1999年   379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0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3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建立地质遗迹系统网络与地质公园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建设好已批准的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并重不断提升地质遗迹资源价值、加强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及时转化与应用、地质遗迹资源管理与生态管护协同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贵州地质遗迹资源有效供给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82.
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洞穴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06地质大队于1959~1960年曾对双河洞石膏矿进行过地质勘查。1986年~2006年4月,先后有中、法、日等国专家19次进双河洞考察,初步查明了该洞总长度为105.7km,是亚洲第二长洞,在世界上排名第16位。该洞不仅规模宏大,网络复杂,且有一定数量的次生淋滤型石膏矿分布,成为国内外罕见的独特洞穴景观。双河洞自2004年荣获国家地质公园称号以来,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该洞的形成,与该区域大范围内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上部至中寒武统平井组下部白云岩中,含大量硬石膏层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83.
蚀变岩是工程中少见的软弱岩类,在西南某重大水电工程中,蚀变岩处于工程的重要部位,为保证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对蚀变岩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试验研究.通过对孔隙度不同的饱水蚀变岩进行系统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和总结分析,提出了蚀变岩三轴压缩下破坏前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3大类,破坏后应力-应变曲线亦可分为3大类的形态模式.并得出结论:蚀变岩的破坏类型受围压与孔隙度的共同影响,在给定的12 MPa围压下蚀变岩以脆性破坏为主,只有孔隙度大于16%且围压大于4 MPa时才有可能进入脆-延转换状态,且脆-延转换围压随孔隙度增加而降低,临界状态应力比随孔隙度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84.
从典型患病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体内分离到一株特殊微生物,光镜下可见的粒子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电镜观察为圆形、近似圆形,已经发现的粒子大部分直径在300nm以下,最小为50nm左右,最大可达4000nm以上。该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形不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倒置显微镜下其菌落为无色透明、圆形、小点状菌落。生化特性测试表明该细菌能利用吐温-40与吐温-80。其分类地位尚待进一步分析和证实。  相似文献   
85.
对多种经济双壳贝类和养殖中的污损动物的N和P排泄进行了测定 ,包括排泄成分和排泄速率。在这些动物的N排泄中 ,NH4 N占主要部分 ,如笼式养殖的双壳贝类NH4 N占总N排泄的平均值范围为 70 8%— 80 1 % ;氨基酸是第二大排泄成分 ,平均占总N排泄的 1 0 %—2 5 %。其他形态的N ,如尿素、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也有检出。在P排泄中 ,有机磷 (DOP)约占总溶解磷 (TDP)排泄的 1 5 %— 2 7%。据估算 ,整个四十里湾所养殖的双壳贝类在夏季每天将排泄4 5 4t总溶解氮 ,其中NH4 N 3 36t、Amino N 0 69t、Urea N 0 2t。同时每天磷的排泄为 0 5 7tTDP ,其中DOP 0 1 5t。对面积为 1 3× 1 0 4 hm2 的海区而言 ,贝类的N、P排泄分别能满足浮游植物生产所需N、P的 44%和 40 %。高密度的贝类养殖对养殖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影响是很显著的。附着动物 (柄海鞘等 )的N、P排泄及其对营养循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6.
基于GF-1卫星数据对2013年11月22日青岛黄潍输油管道爆炸造成的海面溢油进行定量监测。研究首先采用2013年11月26日GF-1卫星数据对海面溢油进行提取,其统计面积为0.67 km2;其次,结合肖剑伟提出的油膜厚度单波段反演模型估算油膜厚度,最终计算得到溢油量为0.28 t;最后,对Band 1反射率与油膜厚度结果进行灰度分割,将溢油污染程度分为6级,对比发现两者分级结果较为一致。由此得出,通过反射率直接进行灰度分割可以对溢油污染进行有效的等级评定。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l84航次1148站井深477m之下深海相渐新世浮游有孔虫Globoquadrina压扁壳、次生方解石和充填壳的氧同位素对比,定量分析了钙质成岩作用对壳体氧同位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成岩作用影响,1148站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显著变轻,这种变化趋势与低纬度开放性大洋明显不同。其原因可能与南海海盆扩张早期,大量陆源物质从较窄陆架可以直接沉积到海底,由于陆源物质氧同位素相对偏负,当与海洋沉积物混合后,引起本区沉积物孔隙水氧离子浓度变轻。而扩张初始,高的沉积速率可能使钙质壳体被快速封存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系统中,造成孔隙水离子成为影响壳体氧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当氧同位素相对较重的有孔虫壳体溶解和重结晶并与孔隙水离子发生交换时,引起壳体δ^18O负向偏移。  相似文献   
88.
测定了2株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P1、P2的psbA基因序列。发现得到的2个序列完全相同。以P2序列对比分析了P.globosa和P.antarctica的psbA基因在DNA序列、氮基酸序列和RNA二级结构上的差异性,发现2种棕囊藻psbA基因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无插入/缺失,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率分别为1.88%和1.13%。与核基因核苷酸的碱基替换不同,psbA基因核苷酸的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的第1位上。且不引起氨基酸的变化,引起氨基酸变化的碱基替换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2位和第3位上。在RNA二级结构上两序列的1~4茎环结构完全相同,表现出明显的棕囊藻属的特异性,其它结构区域差异较大。种间差异表现明显。由于psbA基因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可能不适宜棕囊藻属的系统发育分析。但其RNA二级结构可能对于棕囊藻的分子分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9.
红树林单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益明  向平  林鹏 《海洋科学》2005,29(3):56-63
植物单宁(vegetable tannin),又称植物多酚(plant polyphenol)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多元酚化合物,在维管植物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皮、根、叶、果中,含量可达20%。作为皮革的一种传统鞣剂,单宁一般指的是相对分子质量为500~3000的多酚。Haslam提出了植物多酚这一术语,它包括了单宁及相关化合物(如单宁的前体化合物和单宁的聚合物)。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  相似文献   
90.
It has for many years been controversial whether there was a Pleistocene high sea level o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Our investigations in recent years suggest that the red sandy sediments distributed around the Yuanyaodun village, Weihai County, the "Liukuang Red Bed" and the loess-like deposits near Penglai County should be terrestrial deposits, and there is will not a convincing evidence to confirm that abrasion landforms found above the 10m elevation oa the coast are of marine origin. From these, it is still not safe to say that a high sea level had occurred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during the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