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29篇
  免费   5391篇
  国内免费   8838篇
测绘学   4118篇
大气科学   2724篇
地球物理   4260篇
地质学   16354篇
海洋学   4224篇
天文学   247篇
综合类   1771篇
自然地理   3460篇
  2024年   330篇
  2023年   798篇
  2022年   1434篇
  2021年   1859篇
  2020年   1477篇
  2019年   1686篇
  2018年   1454篇
  2017年   1464篇
  2016年   1495篇
  2015年   1780篇
  2014年   1585篇
  2013年   1933篇
  2012年   2198篇
  2011年   2029篇
  2010年   2034篇
  2009年   1931篇
  2008年   1948篇
  2007年   1774篇
  2006年   1784篇
  2005年   1443篇
  2004年   1058篇
  2003年   746篇
  2002年   811篇
  2001年   707篇
  2000年   569篇
  1999年   285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4篇
  1957年   13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钱莉  张春燕  杨梅  李天江 《干旱区地理》2022,45(6):1707-1717
利用甘肃北部27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及635个区域气象站降水资料,结合常规高空、地面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物理量场资料,选取了2016—2019年5—9月104个典型短时强降水个例,对甘肃北部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进行了中尺度综合分析,揭示了区域内短时强降水的一些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 甘肃北部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6—8月,短时强降水的强度多为10~20 mm。(2) 甘肃北部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典型特征,分为副高边缘型、低压槽型、西北气流型和河套阻高型4种流型。(3) 通过分析不同天气形势、不同类别、不同物理量参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总结出各类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要素指标和阈值。(4) 地面辐合线(冷锋)是甘肃北部触发强对流天气的关键系统,地面辐合线(冷锋)的分析对短时临近预报至关重要。(5) 低空偏南风急流(显著流线)在110°E左右北上及在37°N左右产生辐合是判断甘肃北部能否产生短时强降水的重要依据。并对2020年短时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检验,预报准确率达63.6%,说明建立的短时强降水预报指标预报能力较强,为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能力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2.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以来,全球国际移民流动按下暂停键。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部分城市内部聚集着因疫情难以回国的国际移民,这对于地方政府的移民管治提出了巨大挑战。通过结合运用地理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视角,在福柯的权力与异端辩证关系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了“管治-响应”的逻辑思路进行重组,并采用该分析框架,以广西阳朔为例,讨论后疫情时代国际移民管治与个体生存策略。通过结合参与式观察法与网络民族志法,结果发现:首先,为避免疫情防控中政治尺度跃迁引发的国际舆论事件,地方政府在国际移民群体中寻找权力代理人,并与之形成权力联盟,对移民个体进行管治,包括“规训/照料”“医治/隔离”“监控/放任。这种转换将原本权力关系中的地方政府与移民个体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权力代理人与移民个体之间的矛盾,有效地规避了尺度跃迁问题。其次,移民个体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本,采用特有的响应策略,包括“权力代理人”“顺从/搭便车”“治疗/自我管治”“不合作/破坏”。这些发现有利于加深对国际移民社会融合的理解,为地方政府的移民管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3.
岷江上游流域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岷江上游流域TM遥感数据和地形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其他统计相关资料,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复杂因素构成的脆弱性特征进行层次分解和重新构造,建立多目标要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取植被指数变化率、人口密度、地形起伏度、坡度及土壤类型5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因子,通过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Arc GIS平台下将各指标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出岷江上游区域环境脆弱性评价图,再根据环境脆弱性指数阈值分级,将研究区环境脆弱度分为5级。结果表明:岷江上游环境脆弱性表现较为强烈,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是造成该环境脆弱性的本质原因,该方法为岷江上游流域环境脆弱性模式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4.
针对当前热门的体感技术,研究基于手势动作识别的地图浏览方式。通过Microsoft Kinect手势的设计与识别,与搭建的OpenLayers等地图平台的浏览操作对接,实现基于人体自定义动作对地图浏览的操作,这种更人性化的人机交互方式在解放电脑对人的束缚的同时,也更促进了人机交互的融合。  相似文献   
995.
室内精密控制场为近景摄影测量的研究与实验提供物方基准。快速、方便、准确地设计出满足多用途研究需求的精密控制场的技术方法,是数字摄影测量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文中探讨以VRML为主要仿真平台,采用VB为开发语言,建立摄影测量室内精密控制场仿真设计系统的方法,并应用该系统指导实际控制场建立,实现相应功能。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控制场的仿真设计及三维可视化分析方面,不仅具有建模方法灵活、设计场景逼真的特点,而且具有同数据库连接方便、与模型对象交互功能强、支持可视化分析与数据双向查询等优点,并可实现建模和建库的自动化,满足相机检校、支持算法研究和测量精度评定等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996.

作为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 钨、锡、铌、钽、锂、铍、铷、铯、锆、铪、稀土等稀有金属, 在国民经济与国家安全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稀有金属矿石矿物微区同位素定年与示踪, 是开展稀有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的最直接手段, 具有整体分析无可比拟的优点。近年来, 钨锡铌钽锆铪稀土等稀有金属矿物微区U-Pb定年与Sr-Nd-Hf同位素示踪发展迅速, 而锂铍铷铯等稀有金属矿物微区Rb-Sr/Lu-Hf定年正蓬勃发展。本文综述了黑钨矿、白钨矿、锡石、铌钽矿(铌钽氧化物类矿物的简称)、独居石、磷钇矿、氟碳铈矿等稀有金属矿物微区U-Pb定年与Sr-Nd-Hf同位素示踪技术主要进展, 展望了锂云母、铁锂云母、铯沸石、钾长石(天河石)等微区Rb-Sr定年与磷钇矿、磷灰石、褐帘石、独居石、黑钨矿、白钨矿等微区Sm-Nd和Lu-Hf定年的广阔前景, 获得如下认识: (1)低铀矿物U-Pb定年, 除了采用高灵敏度磁式等离子质谱外, 元素成像技术能很好地揭示微量元素之间相关性, 进而快速锁定高U/Pb区域, 提高低铀矿物U-Pb定年成功率; (2)铌钽矿-锡石激光微区Hf同位素能够直接示踪花岗岩-伟晶岩稀有金属成岩成矿物质源区, 但这方面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3)碰撞/反应池等离子质谱的出现, 使高Rb/Sr、Sm/Nd或高Lu/Hf比矿物的同位素定年成为现实, 是未来稀有金属激光微区同位素年代学发展的新方向; (4)实验方法研发与标准物质研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随着战略性关键金属日渐成为国内外成矿作用研究的热点, 钨锡铌钽锂铍铷铯锆铪稀土等稀有金属矿物微区同位素定年与示踪方法研究, 必将为我国新一轮稀有金属矿床学研究做出应有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997.

以山西太原阳曲西殿南遗址(38°03′45″N,112°45′55″E)出土的3例人骨和34例动物骨骼(3例鹿、3例狗、5例牛、6例羊、17例猪)为研究对象,运用AMS-14C测年与C、N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该遗址所处的年代、动物和人的食物结构以及先民对家畜的饲喂方式,进而还原龙山文化时期太原盆地的生业经济。AMS-14C测年结果显示,M1墓主人骨骼的14C年代为4200±30 a B. P.,树轮校正后的年代范围为4844~4620 cal.a B. P.,结合该遗址遗存及其组合群特征初步判断其应为一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C、N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鹿(δ13C:-20.8‰ ~-18.7‰,均值-19.6‰ ±1.1‰;δ15N:2.9‰ ~3.6‰,均值3.3‰ ±0.4‰,n=3)主要以C3类食物为生,说明当地野生植被主要为C3类植物;与鹿不同,羊的δ13C值和δ15N值(δ13C:-17.2‰ ~-14.3‰,均值-16.2‰ ±1.0‰;δ15N:6.7‰ ~9.6‰,均值8.1‰ ±1.2‰,n=6)明显高于鹿,其内部存在一些差异性,可分为A、B、C三组:A组羊(YQ17和YQ19)的δ13C值偏高(分别为-16.4‰和-16.3‰),δ15N值(分别为9.3‰和9.6‰)较高,其年龄较小,食物中包含较多的羊奶或生活于缺水的环境中,抑或被投喂了高蛋白的饲料;B组羊(YQ16、YQ18、YQ20)的δ13C值偏低(分别为-16.8‰、-14.3‰和-17.2‰),但δ15N值(分别为8.3‰、7.4‰和7.2‰)偏高,其受到人工干扰的可能性最大,特别是在冬春季节,野外植被较少,羊群很可能无法自行获得充足的食物资源,这时人为投放的饲料(如粟黍的秸秆等)可能作为其食物的补充;C组羊(YQ15)的δ13C值(-16.3‰)和δ15N值(6.7‰)都较低,其食物来源以C3类植物为主,也有少量C4类食物,其数值符合羊作为食草动物的特征,同时反映出当地野生植被主要以C3类植物为主。显然,以野外放养为主的羊,它们的食物结构仍然受到粟黍农业的强烈影响。大部分牛(δ13C:-20.2‰ ~-14.6%,均值-16.4‰ ±2.6‰;δ15N:3.5‰ ~6.8‰,均值5.3‰ ±1.6‰,n=4)的食物主要以C3类植物为主,但也添加了少量的C4类食物;家猪(δ13C:-7.5‰ ~-6.3‰,均值-6.9‰ ±0.3‰;δ15N:6.1‰ ~8.4‰,均值7.5‰ ±0.6‰,n=17)、家犬(δ13C:-7.3‰ ~-6.8‰,均值-7.0‰ ±0.3‰;δ15N:6.6‰ ~7.9‰,均值7.1‰ ±0.7‰,n=3)及牛YQ13(δ13C:-10.7‰;δ15N:8.7‰)主要以C4类食物为生。其中,猪和狗则主要以粟黍及其副产品为生,并食用了较多先民食物残余和/或残羹冷炙,甚至先民的粪便等;牛YQ13可能受到先民的特殊饲喂,其食物中添加了大量的粟黍及其副产品。先民(δ13C:-8.6‰ ~-7.1‰,均值-7.7‰ ±0.8‰,δ15N:9.5‰ ~10.3‰,均值10.0‰ ±0.4‰,n=3)主要以C4类食物为生,即粟黍及其副产品饲喂的家猪和家犬。因此,西殿南遗址所在太原盆地龙山文化时期先民的生业经济以粟黍农业及家猪饲喂业为主,也对外来的牛和羊进行放养和饲喂;与处于同时期且邻近的中原腹地新砦遗址、临汾盆地的陶寺遗址和清凉寺墓地、忻定盆地的辛章遗址以及陕北地区的神圪垯梁遗址已发表的人和动物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西殿南遗址所在太原盆地的生业经济相比略显单一,社会复杂化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998.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即松南—宝岛—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东端。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38条主要断层进行了详细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平面上表现为近EW向展布的平行四边形,剖面结构表现为自西向东由半地堑—不对称的地堑—半地堑有规律变化。(2)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断裂系统可划分控制凹陷边界断层、控制洼陷沉积中心断层和调节性断层3类。(3)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古近纪时期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南海海盆扩张的双重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NW—SE→SN转变。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32 Ma,应力场以区域性NW—SE向伸展为主,断裂系统以NE—SW向为主,控制凹陷边界;32~26 Ma,以南海海盆近SN向拉张应力场为主,断裂系统以NWW—SEE向为主,断层活动控制凹陷沉积中心;26~ Ma,区域性伸展与南海海盆扩张应力均逐渐减弱,NE—SW向和NWW—SEE向断裂继承性发育。(4)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内部主要断层在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沉积时期活动速率快,地形高差大、沉积水体深、沉积厚度大,控制了崖城组和陵水组的大规模沉积,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圈闭以受断层控制的断鼻和断块为主,长昌主洼凹中隆起带发育2个最为理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999.
胶东地区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成矿远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胶东地区中生代盆地周边存在层间滑动断层,它控制了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如蓬家夼金矿)的产出,根据盆地的分布及矿化特征,划分了胶东地区四个层间滑动砾岩型金矿成矿远景区,蓬家夼成矿远景区、菜西远景区、牟平西部远景区、栖霞远景区,这些地区有望成为胶东地区甚至我国东部新的黄金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通过化学诱导方法从一株海洋真菌Hypocrea lixii中获得多样化的活性小分子化合物。【方法】对菌株在盐酸普鲁卡因的化学诱导作用下进行固体发酵,代谢产物采用硅胶减压柱层析、Sephadex LH-20以及pHPLC等手段分离纯化,对化合物运用NMR、MS等波谱学技术并比对文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Ellman比色法及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化合物进行初步抗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从海洋真菌Hypocrea lixii在盐酸普鲁卡因诱导下的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包括6'-O-crotonylgenistin(1)、Genistein(2)、Daidzein(3)和Genistin(4),以及对氨基苯甲酸甲酯(5)、对羟基苯丙酸(6)和胞嘧啶(7),其中化合物1和6为该种中首次报道,化合物5为生物转化来源首次报道,化合物2~4可能源自培养基。在100μmol/L剂量浓度下,化合物1~4对AChE的抑制以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均较弱,化合物5和6显示了相对强的AChE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40%和38%。【结论】盐酸普鲁卡因对该菌次级代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为深入研究该菌株化学诱导次级代谢产物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