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63篇 |
免费 | 1850篇 |
国内免费 | 29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65篇 |
大气科学 | 1076篇 |
地球物理 | 1600篇 |
地质学 | 4865篇 |
海洋学 | 1576篇 |
天文学 | 109篇 |
综合类 | 599篇 |
自然地理 | 11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2篇 |
2023年 | 300篇 |
2022年 | 568篇 |
2021年 | 651篇 |
2020年 | 536篇 |
2019年 | 572篇 |
2018年 | 503篇 |
2017年 | 460篇 |
2016年 | 452篇 |
2015年 | 532篇 |
2014年 | 517篇 |
2013年 | 663篇 |
2012年 | 678篇 |
2011年 | 681篇 |
2010年 | 631篇 |
2009年 | 607篇 |
2008年 | 595篇 |
2007年 | 609篇 |
2006年 | 579篇 |
2005年 | 495篇 |
2004年 | 344篇 |
2003年 | 266篇 |
2002年 | 281篇 |
2001年 | 258篇 |
2000年 | 148篇 |
1999年 | 71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6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73.
震区植被恢复初期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呼吸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地震灾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呼吸间的关系,选取2种典型气候区(干旱河谷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研究区,设置人工恢复、未受损、自然恢复3种恢复方式的固定样地,定期测定土壤呼吸与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容重、孔隙度、电导率和pH值),并分析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气候类型显著影响土壤全氮、容重、孔隙度、电导率以及土壤呼吸,表现为干旱河谷气候区显著优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恢复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C:P、N:P、容重、孔隙度和电导率,基本表现为未受损样地优于人工恢复样地优于自然恢复样地;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呼吸、土壤物理性质和除全磷、有效磷外主要土壤养分的流失。两种气候区土壤呼吸的影响因子不同,干旱河谷气候区主要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pH值、容重和孔隙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容重和孔隙度。本研究为评价和优化西南地区灾后恢复治理措施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对其生态安全维护和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4.
75.
用SPOT-VGT数据制作中国2000年度土地覆盖数据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土地覆盖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中心,准确而现势性强的土地覆盖数据是科学研究、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等应用的基础资料。该研究作为欧盟联合研究中心2000年全球土地覆盖计划(GLC2000)的一部分,利用2000年的1km空间分辨率的SPOT-4VGTS10数据与DEM、积温和降水等通过AHP方法合成的自然因子数据,采用FAO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LCCS),通过非监督分类方法制作中国2000年的土地覆盖图。研究结果表明,在HANTS方法去云处理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分区,利用一年内每10天最大值合成的NDVI时间序列自然因子数据集可对除干旱区外大部分地区进行很好的分类,对干旱区则采用8月下旬的VGT原始数据取代NDVI数据参加分类,可达到较好的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76.
城市化和退耕还林草对中国耕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和1999 年开始启动的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对耕地的分布与生产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应用由TM 遥感影像获取的1980s-2000 年与2000-2005 年两个时间段耕地变化数据,结合以多时相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耕地生产力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估算两个研究时段耕地生产力变化特征,比较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主导下两个时期耕地转移对各区域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研究时段因城市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占土地利用变化(LUCC) 导致的耕地生产力减少总量比例均在60%以上。在20 世纪90 年代,全国新增耕地生产力总量比被占用耕地生产力高87%,耕地转移使中国耕地生产力增加。2000-2005 年间,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启动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持续占用导致耕地生产力占补正平衡指数由前一时段的正平衡变为负平衡,转出耕地生产力总量比新增耕地生产力高31%,耕地转为林草地和建设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分别较前一时段提高57%和85%。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等驱动因素作用下耕地开垦区与占用区的空间分布差异使得耕地生产力占补平衡状态和趋势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 相似文献
77.
78.
以中国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为基础,利用等值线加权平均位置的方式对400 mm和800 mm等雨量线的空间位置进行定量化处理。采用Kendall 秩次相关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法、滑动t-检验法和Yamamoto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全国50年来 400 mm和800 mm等雨量线的空间位移特征进行了系统揭示:1961-2010年期间,400 mm和800 mm等雨量线加权平均位置坐标分别为(106°07'12"E,39°25'13"N)和(110°16'31"E,34°12'04"N)。趋势性结果表明,全国400 mm和800 mm等雨量线有向西和向南发生移动的趋势,其中400 mm等雨量线向西移动明显,800 mm等雨量线向南移动明显;周期性结果表明,全国400 mm等雨量线在经向和纬向上发生迁移的主周期分别为9年和 12年,800 mm等雨量线在经向和纬向变化均存在7年的主周期;突变性结果表明,400 mm等雨量线空间位置的突变年为1995-1996年(纬度),800 mm等雨量线空间位置的突变年为1975年、2002年(经度)和1980年、1982年和1987年(纬度)。 相似文献
79.
根据夏季琼州海峡新海附近15 m处地层潮流谱分析结果可得,无论是f>0 或f<0,全日潮谱峰都高于半日潮谱峰。其中,半日潮周期,约为12 h,12.4 h,日潮存在两个,一个在23.9 h,另一个在25.8 h前后;在半日潮和全日潮分量中,反时针分量是主要的、顺时针的日潮能谱只有反时针的84%;顺时针的半日潮能谱只有反时针的63%;浅水分潮8.3 h,6.2 h和超过24 h的4.2 d,3 d等也很明显,但是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大多数余流流速在5~10 cm/s之间,个别情况超过40 cm/s。受反时针运动涡旋影响,余流主要向偏东北、北、西北方向运动。在这个区间内的流向,占总观测数68%以上;风对余流也有重要影响:东北风将使余流方向偏向西北,偏北向风将使余流方向偏南。 相似文献
80.
Gold Headquarter of the CAPF has discovered the Yangshan super large-scale gold depositin Gansu Province, which is a great breakthrough of gold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ing in WesternQiniing Mountains of China. The gold resources of this deposit achieved 308 tons with increasingpotentials. Preliminary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Yangshan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the intra-continental collision orogenic belt; and the deposit was formed during the continent-continentcollision orogenic process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 are similar to that of thetypical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while differences still exist. The ore-forming background is notablydifferent from the Carlin gold deposit provi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e-forming fluids aresimilar with that of the orogenic-type gold deposit. Accordingly, the Yangshan gold deposit is atransitional type between the Carlin-type and the orogenic type gold deposits. At present, the Yangshangold deposit is the largest Carlin and Carlin-like type gold deposit that is ever discovered in China.Researches on metaliogeny, metaliogenic model and ore-enrichment regularities of the Yangshan golddeposit are crucial to meet the pressing needs of the current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oreexploration of the deposi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