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5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375篇
测绘学   140篇
大气科学   228篇
地球物理   433篇
地质学   651篇
海洋学   199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5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3篇
  1937年   3篇
  1935年   12篇
  1934年   4篇
  1925年   7篇
  192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881.
利用不动点指数定理与不等式技巧,讨论了一类p Laplacian奇异型方程组边值问题正解的存在性,建立其存在一个正解的充分条件,并对其中的一个结果给出了应用的例子.  相似文献   
882.
在EBEX-2000实验资料中湍流谱和局地各向同性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采用2000年8月在美国加州棉花地两个高度上应用超声三分量仪、快速响应050206 温度和湿度仪进行的EBEX-2000 (International Energy Balance Experiment,2000,EBEX-2000)风速三分量、温度和湿度湍流实验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了湍流速度、温度和湿度谱在不同稳定度下的特征.对湍流的局地各向同性进行了讨论并与Kansas和长白山原始森林湍流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了一些湍流特征量在不同下垫面情况下的一些有意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883.
冻土动力学参数研究的成果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肖东辉  马巍  赵淑萍  张泽  蔡聪 《冰川冻土》2015,37(6):1611-1626
通过对前人的试验成果进行整理, 得到冻土动力学参数随温度、频率、应变幅、含水量和围压等因素的整体变化规律. 整体上看, 冻土的动弹性模量和动剪切模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随荷载振动频率的增加而增大、随动应变幅的增加而减小、随含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大; 冻土的泊松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冻土的阻尼比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随频率、应变幅、含水量、围压的变化规律性不强. 通过对试验条件和数值模拟时的实际工况对比分析, 给出如下建议: 动弹性模量和动剪切模量的预估适合用两段式线性模型, -5℃可以作为两段式的分界点; 列车荷载作用下冻土的动力响应属于小应变幅的振动, 冻土动力学参数应选择波速法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84.

Background

No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how to mea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n the land-use sector and how to prioritize land use accordingly. We used the long-term cumulative and average sectorial C stocks in biomass, soil and products, C stock changes, the substitution of fossil energy and of energy-intensive products, and net present value (NPV) as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a hectare of productive land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and produce economic returns. We evaluated land management options using real-life data of Thuringia, a region representative for central-western European conditions, and input from life cycle assessment, with a carbon-tracking model. We focused on solid biomass use for energy production.

Results

In forestry, the traditional timber production was most economically viable and most climate-friendly due to an assumed recycling rate of 80% of wood products for bioenergy. Intensification towards "pure bioenergy production" would reduce the average sectorial C stocks and the C substitution and would turn NPV negative. In the forest conservation (non-use) option, the sectorial C stocks increased by 52% against timber production, which was not compensated by foregone wood products and C substitution. Among the cropland options wheat for food with straw use for energy, whole cereals for energy, and short rotation coppice for bioenergy the latter was most climate-friendly. However, specific subsidies or incentives for perennials would be needed to favour this option.

Conclusions

When using the harvested products as materials prior to energy use there is no climate argument to support intensification by switching from sawn-wood timber production towards energy-wood in forestry systems. A legal framework would be needed to ensure that harvested products are first used for raw materials prior to energy use. Only an effective recycling of biomaterials frees land for long-term sustained C sequestration by conservation. Reuse cascades avoid additional emissions from shifting production or intensification.  相似文献   
885.
“三江源”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ECMWF1979~1993年的再分析数据(ERA15)作为边界条件,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模拟"三江源"地区的月均降水与台站实际观测资料进行的对比表明,PRECIS模拟的降水值偏大,但总体上能够模拟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模拟结果与同期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PRECIS能够模拟出"三江源"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特征和空间差异,但模拟值总体偏大。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SRESA2、B2情景下2071~2100年(2080s时段)"三江源"地区增温明显,两种情景下年均升温分别可达4℃和2.8℃,降水略有增加;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分别可达4.4℃和3.2℃,降水增加的比例也最大;夏季"三江源"地区的升温达到4.2℃和3℃以上,但有些地区的降水呈减少趋势。夏季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的升高会加剧"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干的趋势,导致源区水源补给不足。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江河源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避免源区气候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886.
附加条件对普通数码影像DLT算法精度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的控制点条件下,利用附加条件的DLT算法处理普通数码影像.结果表明,附加条件对DLT的精度影响随控制点条件变化而变化.当控制点分布不良时,影响较大,但难以达到较高精度;当控制点分布较好且为常用数量时,影响明显;当控制点较多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87.
小波分析在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GIS中,海量数据的处理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如果解决了海量数据的网上传输,则在WebGIS中就可以实现大范围矢量影像叠加漫游及大范围地形三维浏览飞行展示。在研究基于小波系数的地形、DEM及影像简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大规模地进行简化算法;其思路是先将大地形、影像分块管理并作小波变换,然后根据视野从中提取可见的一组子块,最后基于小波系数进行简化并绘制地形和影像。试验结果证实了小波分析方法对地形简化的有效性。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小波变换处理过程进行了优化和改进。  相似文献   
888.
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和野外地质资料绘制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地层残余分布图和断裂分布图;利用平衡剖面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恢复.恢复了侏罗纪与自垩纪的原始与剥蚀后形态.通过对中生代各期(主要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残余地层、断裂的分布和地震剖面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中生代经历了三个不同性质的盆地演化阶段:早侏罗世为伸展环境下的(箕状)断陷盆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中侏罗世-早自垩世为伸展型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盆地受挤压整体隆升,形成古隆起.  相似文献   
889.
深井水温观测在中国已经开展了20多年,但目前对于水温响应机理的研究还不充分.而且利用温泉水对水温响应机理研究甚少.本文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后,即2008年5月1日至7月4日,对重庆北温泉水(距震中约400 km)进行采样监测,发现泉水水温水量发生较大变化:震后水温下降了1℃:海拔相对较高的BWQ-2、BWQ-3、BWQ-4相继断流,监测点BWQ-1的水量增加了15 L/s;与此同时.各泉点Fe~(3+)、Mn~(2+)浓度于地震当日成倍增长,随后逐渐减小,7月4日时浓度与5月1日相当.重庆北温泉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带,受汶川地震强烈影响导致冷水下渗作用,海拔相对较高而温度较低的温泉水改道,并有其他来自裂隙或者地表的低温水汇入温泉含水层,Fe~(3+)、Mn~(2+)浓度的变化从水化学上印证了冷水下渗学说.  相似文献   
890.
粉细砂地层加固处理工作一直是工程界研究的重点课题,采用传统注浆工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针对此种情况,近年来提出振动注浆法,然而目前的振动注浆模拟试验与实际工况有较大出入,故创新设计了试验装置,可以满足自由调控振动频率,且振动效果与实际工况接近。通过室内静压注浆试验及声频振动注浆试验,对比注浆效果,得出以下结论:压力相同条件下,相比静压注浆,振动注浆可以有效增大注浆量且加固效果更优;振动频率的适当增加可以有效加快注浆速度,增大注浆量,这对于工期紧张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频率过高并非完全有利于注浆效果,要根据实际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声频振动钻进系统共振机理及能量传递规律研究”(编号:41672366);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声频振动钻进工艺技术研究”(编号:2013D009015000002)况选择最优注浆频率;高频振动下,振动时间的延长对注浆效果的增益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