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499篇 |
免费 | 5183篇 |
国内免费 | 717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83篇 |
大气科学 | 4662篇 |
地球物理 | 6074篇 |
地质学 | 14441篇 |
海洋学 | 3546篇 |
天文学 | 853篇 |
综合类 | 2609篇 |
自然地理 | 29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7篇 |
2023年 | 675篇 |
2022年 | 1407篇 |
2021年 | 1656篇 |
2020年 | 1366篇 |
2019年 | 1442篇 |
2018年 | 1648篇 |
2017年 | 1403篇 |
2016年 | 1608篇 |
2015年 | 1536篇 |
2014年 | 1756篇 |
2013年 | 1775篇 |
2012年 | 1784篇 |
2011年 | 1842篇 |
2010年 | 1812篇 |
2009年 | 1682篇 |
2008年 | 1482篇 |
2007年 | 1362篇 |
2006年 | 1151篇 |
2005年 | 1023篇 |
2004年 | 736篇 |
2003年 | 681篇 |
2002年 | 722篇 |
2001年 | 705篇 |
2000年 | 673篇 |
1999年 | 817篇 |
1998年 | 658篇 |
1997年 | 632篇 |
1996年 | 594篇 |
1995年 | 456篇 |
1994年 | 479篇 |
1993年 | 394篇 |
1992年 | 342篇 |
1991年 | 267篇 |
1990年 | 214篇 |
1989年 | 177篇 |
1988年 | 161篇 |
1987年 | 89篇 |
1986年 | 85篇 |
1985年 | 68篇 |
1984年 | 41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47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8篇 |
1976年 | 8篇 |
1958年 | 21篇 |
1957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实现结构性砂土离散元接触模型合理性的三维试验验证,设计了一套可用于三维半球形理想胶结颗粒成型及实现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接触力学特性测试装置,制备了一定胶结尺寸的环氧树脂半球形颗粒胶结试样,在一系列辅助加载装置中初步开展了不同加载条件(拉伸、压缩、剪切、弯转、扭转)下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可用于实现三维情况下胶结颗粒接触力学特性测试;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实测试验结果与二维试验成果基本一致;峰值剪切、弯矩、扭矩随着法向荷载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存在一个相同的临界法向荷载。 相似文献
992.
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降水δ18O和δD 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3个站点实测次降水δ18O和δD数据以及气象观测资料,结合临近GNIP(Global Network of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站点数据,对其降水δ18O和δD特征及水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δ18O值波动范围大,但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降水δ18O较低,夏季降水δ18O较高。受流域山区气候和地理条件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各站点大气降水线截距和斜率均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与日均气温存在密切正相关关系,且温度与δ18O之间的相关性优于δD。降水中d-excess值也表现出季节性变化,冬季降水d-excess值高于夏季降水。利用HYSPLIT 4.0气团轨迹模型,得出夏季水汽主要来源西风环流输送,冬季受西风环流和极地气团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Wei Lin Michel Faure Yan Chen Wenbin Ji Fei Wang Lin Wu Nicolas Charles Jun Wang Qingchen Wang 《Gondwana Research》2013,23(1):54-77
With a cratonic nucleus,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experienced a complex tectonic evolution with multiphase compressional and extensional events during Mesozoic times. Along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CC, the Yinshan–Yanshan fold and thrust belt was a typical intraplate orogen.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continental sedimentation, magmatism, widespread intraplate characterize the Yinshan–Yanshan orogenic belt. The geodynamic significance of these tectonic events is still in disput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iaoning province, the Yiwulüshan massif crops out at the eastern end of the Yinshan–Yanshan orogenic belt. The Yiwulüshan massif presents an elliptical domal shape with a NE–SW striking long axis.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is massif brings new insight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sozoic plutonic–tectonic history of the NCC.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involving structural geology, geochronology,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MS) and gravity modeling have been carried out.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new results splits into two parts. Part I (this paper) deals with field and laboratory structural observations, and presents the main geochronological results. The AMS, gravity modeling data will be provided in a companion paper (Part II). The early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D1) corresponds to a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southward thrusting. The subsequent deformation is related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exhumation of the Yiwulüshan massif. A detailed structural analysis allows us to distinguish several deformation events (D2, D3, and D4). The Cretaceous extensional structures, such as syntectonic plutons bounded by ductile normal faults,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and half-graben basins are recognized in many places in East Asia. These new data from the Yiwulüshan massif constitute a link between Transbaikalia, Mongolia, North China and South China, indicating that NW–SE extensional Mesozoic tectonics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region. 相似文献
996.
深水沉积及其与古地理的关系一直是沉积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也是薄弱环节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平赵老峪地区奥陶系平凉组深水沉积发育,岩性以泥晶灰岩及砾屑灰岩为主,局部可见泥灰岩、泥岩、硅岩及凝灰岩。沉积构造以流水波痕和小型交错层理为主,生物扰动极为发育。典型岩相有泥晶石灰岩夹硅岩和泥岩相、生物扰动泥晶灰岩相及块状层理灰岩相,分别代表斜坡原地沉积、等深流沉积及碎屑流沉积。三种沉积的δ13C-δ18O、Th-U、Ga-Cu、B-Cr、B-Ga、B-Sr、Ni/Co-U/Th、B/Ga-U/Th及87Sr/86Sr-Sr/Ba等地化指标差异明显。从下至上,斜坡原地沉积及碎屑流沉积规模逐渐减小,等深流沉积规模不断增加。另外,平凉组沉积时期,相对海平面整体上升,古盐度呈多个高-低旋回变化,古气候逐渐干燥,还原作用增强。其中,相对海平面升高,古盐度变化明显,湿润气候及较强还原作用有利于等深流沉积的发育;而相对海平面降低、干燥气候及构造运动有利于碎屑流沉积发育。 相似文献
997.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家沟组地层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以马五7亚段为主要储集层位的盐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近期取得了重要突破。基于钻井、测录井、岩芯及薄片等资料,对盆地中部马五7亚段颗粒滩沉积特征、纵横向展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探讨了研究区沉积古地理格局及其颗粒滩发育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马五7亚段主要由晶粒白云岩及各类型颗粒白云岩构成,纵向上发育潟湖-颗粒滩-灰泥丘-台坪、潟湖-颗粒滩-滩间海-颗粒滩、潟湖-颗粒滩-灰泥丘三种沉积相序,颗粒滩位于向上变浅旋回的中上部,且常与微生物丘构成丘滩复合体建造,具有良好的储集意义。横向上,马五7亚段发育两套较大规模的颗粒滩,层位稳定且连续性较好,整体表现为中西部厚而东部较薄的特征,平面上则呈南北向发育并沿东部凹陷环带状分布。研究区沉积规律表明马五7亚段相对缺乏潮坪相沉积特征,推测其沉积环境更符合局限-蒸发台地。沉积期海平面的频繁变化控制了滩体发育规模及其垂向叠置样式,区内西高东底的古构造格局及其内部的微地貌起伏则决定了马五7颗粒滩平面分布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韧性剪切带中赋存的椭球状应变标志体(砾石、碎斑等)是研究剪切带运动学、动力学的重要应变标志体。传统研究中椭球状标志体通过对野外露头的观测或与实验岩石学结合,判断剪切带运动方向、探讨运动学和流变学特征。随着数值模拟技术在韧性剪切带中的引入和推广,国内外许多学者试图恢复椭球状标志体的运动轨迹和变形特征,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国内文献对于模拟韧性剪切带椭球状标志体的定量及模拟研究甚少,研究方法也鲜为介绍。基于此,针对韧性剪切带中椭球状标志体变形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建立在Jeffery理论和Eshelby理论之上的数值模拟思路和方法,并利用Mathcad软件模拟了给定条件下的椭球状标志体的运动轨迹、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