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1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383篇
测绘学   227篇
大气科学   237篇
地球物理   356篇
地质学   935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118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本文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对设有耗能减震装置的拱桥结构进行被动减震控制仿真分析,给出了大跨度拱桥在多点激励下的运动微分方程,将拱桥简化成平面杆系模型,给出减震结构的状态方程,然后基于SIMULINK环境下对设有粘滞阻尼器的拱桥减震结构进行动态仿真分析,并考虑了行波效应对减震效果的影响。该方法较之传统的分析方法更简便、有效,分析结果表明设置了耗能器的拱桥结构地震反应有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772.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structur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aking table tests of a 1:10 scale arch model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eismic behavior and resistance of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FT) arch structure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El-Centro record and Shanghai artificial wave were adopted as the input excitation. The entire test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depending on the lateral brace configurations, i.e., fully (five) braced, two braces removed, and all braces removed. A total of 46 tests, starting from the elastic state to failure condition, have been conducted. The natural vibration frequencies, responses of acceleration, displacement and strain were measured. From the test result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FT arch structures are capable of resisting severe ground motions and that CFT arches offer a credible alternative to reinforced concrete arches, especially in regions of high seismic intensity.  相似文献   
773.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性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48  
从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来看。通过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增温大于西北和华北地区;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冬季增温比夏季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大多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9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明显偏高。但是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74.
中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因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持社会稳定。工作特点是:时效性强、协调性强、专业性强、社会要求高,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行政管理工作。本文回顾总结了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进展和经验,简要介绍了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的工作思路和4个工作系统。  相似文献   
775.
熊良 《新疆地质》2019,(2):219-225
为明确塔中西部奥陶系鹰山组古岩溶储层发育及主控因素,总结鹰山组古岩溶特征及发育条件,划分了岩溶层组类型。在鹰山组古地貌恢复基础上,通过钻井、取心、测井等资料,分析丘状岩溶台地、上丘状岩溶缓坡地和下丘状岩溶缓坡地典型井岩溶缝洞特征。结合大量钻井资料分析了上述3类古地貌单元岩溶缝洞储层发育规律及主控因素。对岩溶缝洞储层发育深度分析表明,岩溶缝洞发育段主要在鹰山组顶面以下0~180 m,受3期海平面控制,发育多层缝洞。表层溶洞主要发育在0~50 m,泥质充填较强,测井GR值较高,溶洞规模多小于2 m。岩溶台地区岩溶缝洞形成受微地貌、水动力条件控制,以小规模溶洞、溶蚀孔洞、溶蚀裂缝为主,缝洞后期易充填。岩溶缓坡地岩溶缝洞形成受岩溶层组、水动力条件控制,以小溶蚀孔洞、溶蚀裂缝为主,后期不易充填。滨岸岩溶带及岩溶岛屿发育海水、混合水岩溶作用,溶蚀作用及冲蚀、侵蚀作用使该区域形成较大洞穴。  相似文献   
776.
四川省雷波县瓦岗磷矿位于川西南磷矿矿集区的南部,矿体赋存于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第二段,呈层状展布于瓦尼觉背斜两翼,含矿建造为硅质岩-碳酸岩-磷块岩,矿石结构构造为球状、团块状、条带状,文章通过对矿石和围岩地质特征研究,认为矿床形成于海湾潮下低能带的古地理环境,成因主要为富磷生物碎屑沉积聚集而成。  相似文献   
777.
地震干涉法(SI)是一种用来计算两个信号接收点之间格林函数(GF)的方法,它的基本假设是以其中一个接收点位置为虚拟源,可用来计算两点间震源传播的旅行时间。然而采用直接叠加的方法压制干扰信号,计算得到的干涉格林函数效果不佳,因而计算得到的旅行时间也不够精确。这里基于奇异值分解法(SVD)对叠加前的互相关矩阵进行分解及重构,可以有效压制两点间来自干扰源的信号,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固有几何拓扑结构降维特性提取主信号,计算得到新的干涉格林函数。数值模拟及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使用SVD和PCA综合处理方法,能有效提高干涉格林函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78.
魏纲  林雄  金睿  丁智 《岩土力学》2018,39(1):181-190
研究双线盾构隧道施工时邻近地下管线的安全性判别方法。基于Winker弹性地基梁模型,考虑管土效应,建立连续管线应变与地表沉降关系式;假设管线位移与土体位移相同,建立非连续管线接头转角与地表沉降关系式;同时考虑管线老化,定义与时间相关的折减系数,建立一种通过测量地表沉降值即可判断管线安全性的方法。当管线应变或接头转角为安全允许值时,对应的地表沉降即为控制值。施工时,若地表沉降超过该值,则表明管线存在危险。该方法将不易监测的管线状态转化为可见的地表沉降。研究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对比说明了所提方法具有可靠性;双线隧道水平间距L值对地表沉降控制值的影响非常大。当L较小时,最大值出现在两隧道中轴线处;当L较大时,最大值出现在隧道轴线上方附近处;随着L的增大,最大控制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79.
苏北沿海三市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北沿海三市(连云港、盐城和南通)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部分地区水位持续大幅下降,引发地面沉降、水质咸化等问题。本文基于研究区大量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以及2005—2013年地下水开采和水位观测数据,经过模型识别、验证,建立了能刻画苏北沿海三市地下水流场演化的三维非均质各向异性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模拟了研究区2005—2013年开采量由约2.03亿m3逐渐减少到1.56亿m3条件下深部地下水系统流场(包括第Ⅱ、Ⅲ、Ⅳ承压含水层)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各观测孔的水位实测值与模拟值吻合良好,水位及水均衡模拟结果显示各含水层水位下降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该区域地下水仍处于超采状态。为进一步控制水位下降,防治咸水扩散、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灾害,模型预测并比较了现状开采和限制开采2种不同开采方案下2014—2020年苏北沿海三市深层地下水流场的变化趋势。预报结果显示,2种开采方案下,各含水层水位下降速率均减小,尤其是限制开采方案下,第Ⅱ、Ⅲ和Ⅳ承压含水层的区域水位平均下降速率依次为0.15、0.16和0.15 m/a,分别比模拟期减小了46.43%、65.21%和48.28%,在开采强度降至最低的条件下储存量变化速率仍为负值,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地下水限制开采的力度。  相似文献   
780.
The scour behavior of cushioned caisson constructed on reinforced ground, which is used to support superstructure constructed in deep water in seismic zones, was investigated by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Flume tests under nine different flow velocities between 18 and 48?cm/s were performed based on hydraulic similarity design. Complementary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also conducted for the flow velocities ranging from 16 to 46?cm/s. Five typical working modes of the foundation under erosion, namely, ideal working, well working, edge failure, shear failure, and total failure, are analyzed together with their potential impacts on seismic-designed foundation. The critical shear stress, local flow structures, and streamlines were used as the key factors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bed materials and the scour characteristics. Fluid–solid interaction model was built by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with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and k–ε turbulent model has been implemented to describe the turbulence in the fluid phase typical of scour process. The mechanisms of two possible failure models for the foundation layer element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which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vided for scour protection to ensure the integrity and performance of seismic-designed foundations. The integrated computational model and model experiments also demonstrate a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the local scour mechanism for the cushioned caisson on reinforced gr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