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5篇
  免费   1756篇
  国内免费   2665篇
测绘学   1066篇
大气科学   1669篇
地球物理   1561篇
地质学   4280篇
海洋学   1355篇
天文学   334篇
综合类   759篇
自然地理   1072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48篇
  2022年   593篇
  2021年   697篇
  2020年   549篇
  2019年   599篇
  2018年   573篇
  2017年   528篇
  2016年   562篇
  2015年   533篇
  2014年   499篇
  2013年   600篇
  2012年   629篇
  2011年   572篇
  2010年   587篇
  2009年   458篇
  2008年   486篇
  2007年   391篇
  2006年   366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1.
1993年中甸M5.8地震前后区域尾波衰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研究》2002,25(3):214-219
以Aki,K和Chouet^[1]提出的地方震尾波散射理论为基础,利用1993年7月17日中甸MS5.8地震的前震和余震资料,研究了该次地震前后的尾波振幅衰减率β和QC^-1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主震前后区域尾波振幅衰减率β和QC^-1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震前,区域平均β值为0.0122s^-1,相应的QC值为111;主震后,区域平均β值为0.023s^-1,相应的QC值为60。主震前后的QC值变化为1.85倍,表明在以主震为中心,半径约50km的小范围内主震前后的介质背景发生了明显变化。用释放的地震应变能ε(t)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表明主震前高QC值地区与高应变能释放地区是相一致的。中甸地震序列的尾波振幅衰减β和QC值显示了具有前兆意义地空变化的过程,并以力学观点分析解释了产生这种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2.
Modes of raising northeastern Tibet probed by explosion seismology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ew wide-angle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seismic data provide constraint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upper lithosphere, and test models of its evolution to raise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mplitudes observed for reflections from the crust-mantle boundary are sufficiently large to suggest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partial melt in the deep crust. The data show an increase of the crustal thickness between terranes from north of the Kun Lun Fault into the Qang Tang of central Tibet, and a contrast among their intracrustal images and compositions. In the north, P and S velocities are consistent with a dominantly felsic composition and show that only the upper crust thickened. South of the Kun Lun Fault a thicker crust made of two layers could result from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originally thin crust of the Bayan Har terrane on the lower part of the crust of the domain to the north, which upper crust it shoved and thickened. Different modes of crustal thickening, either by thickening of individual layers or superpositions and imbrication among them appear to work jointly to raise the topography.  相似文献   
113.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is damaged/disturbed by human activities rela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oil-gas re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s of desert road and great engineering in the Jungger Basin. It was mainly represented: soil compaction, vegetation cleaning, burial of vegetation, oil polluting, and soil disturbance. With investigation and experiment, we found that when the way and intensity of engineering activities disturbing the eco-environment does not make its ecological stability disintegrated, the desert vegetation has a capacity of natural recovery. To speed and strengthen the process of vegetation recovery efficient assistant measurements, including stabilizing mobile sands promptly and sowing seeds of shrub and herb plants in good time will be needed.  相似文献   
114.
挡块对斜拉桥抗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现有永和斜拉桥挡块设施的严重破损,引入非线性挡块元,采用有限元计算分析挡块对斜拉桥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斜拉桥塔根挡块的调协对减震效果影响不大,但挡块具有减小塔顶残余变形的有利作用。鉴于此,对永和斜拉桥挡块进行修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5.
科学的进步使地形变监测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催生出形变监测行业独有的管理之道。形变监测行业是个介于科研、IT及服务行业三者之间的特殊行业,因此,它的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服务性。  相似文献   
116.
论述了我国目前在长期、中期和短临预报中所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提出了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7.
文章以广东省新兴县为例,从凉果资源分布与加工能力的匹配关系角度对华南地区凉果资源的分布,凉果加工业的分布与布局,凉果市场分布与竞争力,凉果加工业与资源的匹配关系等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华南地区凉果加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8.
GIS与土壤溶质运移模型结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地理信息系统对土壤溶质模型研究而言,使用者的要求与GIS所能提供的功能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出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土壤中水分及溶质运移的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随着对土壤溶质运移模型研究的深入,一方面由于田间土壤特性具有很大的空间变异;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溶质运移的宏观特征而非微观特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将溶质运移模型与GIS技术结合,定量研究空间尺度的溶质运移,成为溶质运移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GIS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将GIS与溶质运移模型相结合,或者进一步,以GIS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建立基于GIS的溶质运移模型,将对溶质运移的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做出更深入和准确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9.
三种被动式积沙仪积沙效率的野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积沙仪积沙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近地表输沙率的测定,从而影响着风沙地貌的研究和风沙工程设计,对目前三种常用积沙仪在相同条件下(同一下垫面、相同风速)的积沙进行了野外观测。结果表明:(1)相同条件下,楔形积沙仪积沙量远远大于其它两种;(2)近地面积沙量随高度分布上,楔形积沙仪能更好地反映风沙流结构;(3)与其它两种积沙仪相比,楔形积沙仪所采集沙子中的小粒径颗粒含量明显多于其它两种积沙仪结果,而较大粒径颗粒的含量呈相反趋势,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楔形积沙仪采用的流线型构造和网状结构,从而对风沙流的阻挡程度较小,今后应推广楔形积沙仪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0.
沙坡头人工植被固沙区天然降水的入渗和分配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土壤、植被冠层与大气界面间(SVAT)物质传输过程日益成为水文学研究最感兴趣的领域,降水量的迁移与转换是非灌溉区SVAT主要的物质传输过程.干旱半干旱区稀疏灌丛蒸散量占降水量的90%以上,因此对降水入渗与水分在土壤内植物根际区再分配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试验于2001年8月17日至9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试验站进行,主要观测人工植被荒漠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灌丛固定沙丘降水入渗与再分配过程.结果表明:在7次不连续降水过程中,土壤入渗深度与降水强度呈简单线性相关关系,土壤入渗速率约为降水强度的10倍.当次降水过程中降水强度小于0.46 mmh-1时,土壤入渗速率约为0 cm*h-1,此时的降水对沙区土壤基本上没有水分补给作用.受荒漠灌木柠条根系吸水作用的影响,其根系密集剖面深度40~140 cm内降水水分入渗积累不明显.降水入渗速率及入渗深度受土壤剖面初始含水率多寡而变化,干燥土壤剖面有助于提高瞬时入渗速率.降水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固沙区微环境内空气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适宜,柠条生长进入相对旺盛阶段,其根系密集层14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率在总体上下降的过程中,表现出昼消夜长的趋势,试验期间翌日 8:00时土壤含水率值略高于前一日20:00时水分值 0.1%~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