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28篇 |
免费 | 809篇 |
国内免费 | 5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3篇 |
大气科学 | 589篇 |
地球物理 | 852篇 |
地质学 | 1691篇 |
海洋学 | 354篇 |
天文学 | 194篇 |
综合类 | 262篇 |
自然地理 | 33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99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72篇 |
2020年 | 142篇 |
2019年 | 143篇 |
2018年 | 153篇 |
2017年 | 129篇 |
2016年 | 154篇 |
2015年 | 156篇 |
2014年 | 163篇 |
2013年 | 161篇 |
2012年 | 167篇 |
2011年 | 168篇 |
2010年 | 134篇 |
2009年 | 180篇 |
2008年 | 154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27篇 |
2005年 | 116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163篇 |
1998年 | 126篇 |
1997年 | 149篇 |
1996年 | 116篇 |
1995年 | 81篇 |
1994年 | 107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南极罗斯岛及泰勒谷地区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资料,得出了南极罗斯岛及泰勒谷地区火山岩来自于上地幔,五个地区火山岩具有相同的源区。岩石具有大洋岛屿玄武岩(OIB)的特征。来自地幔的火山喷发的岩浆未遭受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地幔源区是具有高μ(=206Pb/204Pb)比值的地幔组分HIMU与亏损地幔组分DMM混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以HIMU组分为主,原生岩浆由具HIMU组分特征的深部地幔柱与浅部的DMM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62.
63.
我国内陆干旱区在末次冰期(含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是否存在古大湖近年来持续存在争论。居延泽是黑河的尾闾湖之一, 位于我国典型干旱区, 是开展这项研究的理想区域。依据居延泽盆地最低处的JYZ11A钻孔(全孔长61.13m, 本文侧重上部27m岩芯), 使用石英光释光测年获得3个可靠释光年龄并据此建立年代框架。全孔10cm间距测量沉积物粒度, 钻孔上部16.7m以2cm间距测量低频磁化率, 本文侧重分析JYZ11A钻孔上部10m的指标记录。综合岩性地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和粒度、磁化率指标记录, 并与前人已有研究进行对比, 本研究发现末次冰期时居延泽盆地主要堆积棕色冲洪积物和风沙沉积物, 早全新世为风沙沉积, 中全新世出现浅灰色湖相沉积与风沙交替沉积, 而稳定湖泊只在约3ka时才逐渐形成, 可能存在多次湖面波动并留下古湖岸堤。因此, 居延泽盆地在末次冰期包括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并不存在稳定大湖。居延泽早全新世干涸、中晚全新世湖泊较稳定发育的全新世成湖模式与季风区湖泊演化模式明显不同, 而与许多中亚干旱区的湖泊、风成沉积等古环境记录相似, 它们可能共同指示了一种有别于中国季风区的全新世区域湿度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64.
刘东生等60多年前描述的在陕西蓝田灞河组下部的Hipparion sp., 材料较少, 但形态特殊, 此后一直未见相关报道。近年来在这一地区又发现了类似三趾马化石的新材料。新发现的Hipparion sp. 个体小, 原尖短、圆, 次尖明显偏向舌侧, 次尖颈收缩, DP4的次尖几乎完全孤立; 原小尖褶长大复杂, 次附尖粗大、分叉, 向外伸出; 端附尖长大, 根部收缩, 内侧收缩沟内伸, 并呈复杂的褶沟。这些组合特征与包括Hipparion chiai在内的灞河组上部3种三趾马扁长的原尖截然不同, 也区别于九老坡的Hipparion plocodus(Hipparion fossatum), 而接近于大庙沟的Hipparion sp.。新材料的发现表明灞河早期的这种形态比较特殊的三趾马可能延续到了灞河晚期, 甚至更晚的时代, 同时在白鹿塬西侧蓝田汤峪河道一带有新近系地层出露。 相似文献
65.
根据区域构造、古地理和地层资料,中国奥陶纪的诸多板块、地体和活动带应分属11个地理区。文章重点研究了各地理区的边界。这些相邻的地理区块在奥陶纪曾处于远距离分离状态,除华北区南界和华南区北界明显由同期秦岭活动带限定之外,地理区的界线大多只能沿发生在奥陶纪之后的构造拼贴结合带划定,只有塔里木区北界和北疆区南界,得以通过追索代表曾在奥陶纪时段内发育于塔里木板块/哈萨克斯坦中间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局限洋盆或深海盆地遗迹(即残留缝合带)来予以确定。中国大陆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从晚石炭世至新生代的长期地质演化过程,主要包括活动带的消减以及板块和地体的漂移、增生与会聚。 相似文献
66.
从来自深海沉积物的太平洋火色杆菌(Flammeovirga pacifica)的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个全长为1 875 bp的α-淀粉酶基因amy608.该基因在数据库中找不到具有同源性的序列,而所编码的Amy608蛋白与已注册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仅为56%,但具有α-淀粉酶水解活性所必需的保守基序DXEXD.进化树分析表明其属于糖苷水解酶13(GH13)家族第二亚家族.构建了p ColdΙ-amy608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重组Amy608蛋白的异源表达,并采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了纯化.酶学性质分析表明,重组酶Amy608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0℃,在40℃保温4 d后,仍保留70%以上的酶活,显示出良好的中温热稳定性;最适p H值为7.0,p H值范围在6~9时仍保留60%以上的酶活力,表明该酶具有较宽的p H值作用范围.Ca2+、Na+、K+对α-淀粉酶Amy608有激活作用,尤其是Ca2+可使酶活显著提高40%.薄层色谱分析结果显示该酶水解可溶性淀粉的最终产物以葡萄糖为主,表明该酶是一个糖化型淀粉水解内切酶.这些结果表明Amy608为GH13家族第二亚家族中一个新型的α-淀粉酶. 相似文献
67.
68.
甘肃北山地区黑山铜镍矿化基性—超基性杂岩体
SHRIMP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山铜镍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的北山裂谷带内,庙庙井-双鹰山深大断裂南侧,含矿基性—超基性复式杂岩体侵位于青白口系大豁落山组和寒武系双鹰山组中。矿化主要赋存于杂岩体内的橄榄岩和角闪辉长岩内。采用锆石离子探针微区原位(SHRIMP)法获得矿化角闪辉长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374.6Ma±5.2Ma,表明该含矿杂岩体的侵位及矿化作用均发生于晚泥盆世。这一年龄数据的获得不仅对重新认识北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北山地区开展铜镍矿找矿提出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69.
70.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石油勘探开发进入深度高达8 000 m的坳陷区,油气主要沿走滑断裂带分布,研究超深层断控油气藏分布规律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勘探开发资料分析与油藏解剖表明,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沿主断裂带1.8 km范围内条带状分布,高效井主要分布在距主断裂带600 m范围内。油气沿断裂带分布具有分段性,断裂的类型、规模与性质影响油气运聚成藏,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主断裂带的规模。高效井一般距主断裂近、储层规模大、侧向封闭好,为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走滑断裂断控油气藏不同于礁滩体与风化壳“相控”油气藏,对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评价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