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6篇
  免费   525篇
  国内免费   694篇
测绘学   113篇
大气科学   573篇
地球物理   822篇
地质学   1533篇
海洋学   325篇
天文学   191篇
综合类   254篇
自然地理   32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A multilayer coal bed methane system with a complex superimposed relationship developed vertically in the Gujiao block. Taking the cumulative thickness of mudstone between neighbouring coal seams and open faults as object of research, the key strata for the division of different CBM systems was defined. The connection of an open fault for the fluid pressure system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BM system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rosity of compact mudstone is extremely low. When the mudstone thickness of the roof and floor increases, the gas content increases. Taking the Lijiashe and Wangzhimao faults as the boundary lines, the fluid pressure gradient between the Shanxi and Taiyuan formations is less than 0.08 MPa /100 m in the northern fracture zone, such as the Zhenchengdi, the Xiqu, the Tunlan, and the northern Dongqu well fields. The vertical gas units of different strata may belong to the same CBM system.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in the southern Lijiashe fault. The vertical gas units in the southern Lijiashe fault belong to different CBM systems. Combined with the minimum thickness of the mudstone layer (2 m) and coal seam (0.5 m) standard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BM systems was analysed.  相似文献   
982.
两种桩体材料复合地基性状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生石灰搅拌桩和CFG桩的室内力学试验和复合地基现场载荷试验,结合数值分析结果,对这两种桩材的复合地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983.
以重力位在场源内部满足泊松方程为依据,以重力矢量满足第三类边界条件为切入点,推导了与三度体重力矢量满足的边值问题相对应的变分问题,进而利用有限单元法实现了对变分问题的求解.立方体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新的系数矩阵存储方式较之传统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节约存储空间,且为利用预条件共轭梯度技术更加快速地求解线性方程组提供了保障;重力矢量的计算精度与边界长度及单元网格的边长息息相关,其计算效率则主要取决于所要计算的节点总数和大型稀疏线性方程组求解算法的优劣;一般情况下,当单元的边长小于场源体边长的1/10、边界长度大于场源体长度的7.5倍时,能够获得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4.
通过对琼海加积井数字水位与模拟水位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动态变化特征一致,与固体潮的相关系数也基本一致,数据的相关性及内在质量良好,映震能力相当。数字观测具有数据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人为误差小的优点,可以取代模拟水位观测。  相似文献   
985.
地震调制比及其在华北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炜  宋先月  谢端  王 《地震研究》2001,24(3):202-207
对调制比预报地震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使用改进的地震调制比rm10对华北地区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1年左右的中短期阶段,未来震中周围的rm10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收缩或消失,一些震例在临震前数月还再次出现rm10异常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报效果,中还就rm10进行中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86.
纽芬兰岛铜、镍、铀和稀有稀土矿化发育,成矿潜力巨大。铜矿化类型有火山岩型和与长英质侵入岩有关类型两种,主要找矿方向为火山岩分布区,如Buchans-Rouberts Arm、Humber、Avalon、Grey River区域。镍矿化类型有辉长岩型、镁铁质片麻岩型和火山热液型,主要找矿方向为古生代辉长-闪长质侵入岩和前寒武纪镁铁质片麻岩分布区,如Powderhorn Lake、Layden和岛中北部蚀变安山岩与滑石-碳酸盐岩接触带。铀矿化类型有火山岩型、变质沉积岩型和花岗岩型,主要找矿方向为过碱性火成岩分布区,如Rocky Brook、North Brook、Wigwam Brook、Grand Codroy No.4和Bay du Nord群地层分布区。稀有稀土矿化与变质沉积岩在高级变质过程中部分熔融而成的过碱性花岗岩有关,而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则与过碱性岩浆岩系列关系密切,主要找矿方向为Fortune Bay、Clode Sound、Trinity Bay和Lost Pond区域。  相似文献   
987.
介绍了在倾斜均匀各向同性层状介质情况下,根据地震反射走时反演二维地层结构和地层速度的地震射线层析成像方法——走时反演。正演模型射线追踪是根据Fermat原理实现的,即求解满足该原理的非线性方程组得到射线与界面的交点,进而计算相应的走时。反演是先假设一初始模型,用最优化方法使射线追踪走时与观察走时的残差极小。最后计算了分辨矩阵和信息密度矩阵,以评价反演结果。对有噪情形也进行了反演。  相似文献   
988.

流域的地貌和气候特征及干流筑坝等是影响河流碳动力学的主要因素。本文对干流下游筑坝的华南山地丘陵区河流增江的碳循环过程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山地丘陵为主的流域地貌特征提高了增江河流碳的输出通量;而亚热带湿润气候和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以及缺乏碳酸盐岩的流域地质背景使得溶解有机碳(DOC)构成增江河流碳的主要成分;光化学分解可以解释在秋季较强紫外线辐射下河水较低的DOC含量。受大坝影响河段水流速度的变缓为水生生物量的增加提供了条件,使得颗粒有机碳(POC)中来源于水生生物量的贡献率上升、有机物的C/N比降低。流速变缓的河道中藻类的生长导致水体CO2分压低于大气中的CO2分压。增江流域DOC和POC的输出通量分别为25.08×105g/km2·a和11.58×105g/km2·a。本文为研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河流碳循环过程及通量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89.
哈尔滨黄土的粒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粉尘物源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哈尔滨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的最东端,对它的风尘物源研究是深层次理解风尘堆积与区域构造-地貌-气候变化耦合关系的关键。然而,对哈尔滨黄土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尚未开展,对其性质还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为此,我们研究了哈尔滨天恒山剖面L1黄土层的粒度和地球化学组成,并对其化学风化和物源等展开讨论。为了示踪哈尔滨黄土的物源,我们还对东北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松嫩沙地)进行了表土采样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黄土不含细砂组分(125~250 μm),含有极细砂组分(63~125 μm,4.8%~10.5%),粉砂(4~63 μm)和黏土组分(<4 μm)占绝对优势,分别占73%~82%和12%~18%;粒度模式为三峰态分布(众数分别为36~40、8~10 μm和0.8 μm),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的粒度分布模式一致,但明显粗于黄土高原中部黄土。哈尔滨黄土经历了初级的化学风化过程,具有较低的成熟度和再循环历史。单靠地球化学方法不能很好地确定哈尔滨黄土的物源,但整合的方法(包括粒度、元素和同位素组成、MDS和PCA统计方法以及自然地理要素等)很好确定了哈尔滨黄土有一个混合源,松嫩沙地松花江水系沉积物为哈尔滨黄土提供了主要的粉尘贡献,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为哈尔滨黄土提供了部分细颗粒粉尘。  相似文献   
990.
昆明近300年的旱涝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昆明近300年历史旱涝指数和近百年降雨观测资料,研究了旱涝历史气候演变、气候周期变化和年际变化的规律,探讨了厄尔尼诺、太阳黑子、大气环流因子对旱涝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昆明旱涝气候变化主要存在40年和11年的周期,40年变化周期受厄尔尼诺变化周期影响,11年变化周期受太阳黑子变化周期影响,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是昆明旱涝周期变化和两大影响因子。(2)昆明降雨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