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4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61.
积雪深度的变化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影响。基于天山积雪雪崩站观测的水文气象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标准化处理、通径分析等方法探索气象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积雪深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融雪期大气温度、净辐射、相对湿度等6个气象因子对积雪深度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净辐射与积雪深度相关程度最高。气象因子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相对湿度与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54,相对湿度与降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通径系数反映独立气象因子对积雪深度的直接影响程度,间接通径系数反映独立气象因子在其他气象因子的影响下对积雪深度的间接影响程度。根据积雪深度决定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得到,对积雪深度变化贡献力由大到小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净辐射、地表温度、大气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积雪深度的剩余系数为0.353,说明除了本研究的6个气象因子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影响积雪深度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62.
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及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位于不同经度位置时,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演变情况,从动力和热力学角度分析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热力滑轮”作用引起:高原东南面热带陆地上空的偏南气流加强,降水增加,凝结潜热加强;高原西南面热带陆地上空出现偏北气流,降水减弱,陆面的感热加热加强。青藏高原对于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地点有锚定的作用,在热带海陆分布的背景下,使亚洲夏季风首先在高原东南面的海洋东岸—陆地西岸爆发,并使亚洲季风降水重新分布。  相似文献   
63.
利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多种预报产品资料,对2008年9月21日呼和浩特地区秋季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太平洋副高西伸,地面西南倒槽是本次降水形成的主要影响系统。(2)700hPa西南低空急流的形成与地面倒槽东移北上共同为降水提供了暖湿能量,对降水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在降水过程中,大气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使降水加强。  相似文献   
64.
北运河水系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了解北运河水系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质量,于2015年5月对北运河水系33个样点的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分别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底栖动物BI指数法对北运河水系进行水质评价,并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判断正态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水系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3种,隶属于3门4纲6目11科11属,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整个水系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单一;底栖动物BI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72%的采样点水质为中污染(Ⅳ)或重污染(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超过57%的采样点水质为Ⅳ类及以下;根据K-S检验,两组评价得分均符合正态分布;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种评价结果呈显著正相关.两种评价结果总体上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均显示北运河水系整体水质状况较差,干流水质状况优于支流,上游水质状况优于下游,温榆河上游、坝河下游、通惠河上游和凉水河的水质状况较差,温榆河源头和坝河上游的水质状况较好.两种评价结果在个别点位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基于水体理化因子的评价结果稍优于水质生物评价结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种评价方法在时空尺度上存在差异.针对城市化水平较高、人类活动干扰较强的北运河水系,同时采用这两种评价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其复杂的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65.
利用实测地表温度数据,计算温度变化对GNSS基准站观测墩和基岩垂向形变的影响;联合大气负荷变化,综合分析温度变化对基准站垂向形变的影响规律。以新疆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数据为例,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新疆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垂向影响的年周期项振幅为1.4~2.1 mm,半周年振幅为0.01~0.33 mm,周年项振幅占主要部分;垂向时间序列变化扣除温度变化影响后,RMS值平均减小0.55 mm,精度提高约9%;温度变化与大气负荷变化对垂向形变影响的趋势基本一致,呈现上半年增加、下半年下降,扣除两项影响后精度提高约13%。研究表明,温度和大气负荷变化均为基准站垂向位移周期性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6.
介绍了新编世界地图的基本概念,以及近年来出版与应用的概况。根据"一带一路"思想的要点和新编世界地图的特征,以新编世界地图(西半球版)为蓝本,编制出"一带一路世界地图(海陆丝绸之路)",以新编世界地图(北半球版)为蓝本,编制出"一带一路世界地图(空中丝绸之路)",并对"海陆丝绸之路"与"空中丝绸之路"在新编世界地图上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说明和探讨,为促进"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实施和加强读者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做出实际贡献。  相似文献   
67.
1991年6月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下,在长江口北槽航道上抛泥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放射性示踪沙试验。示踪核素为钪-46,总活度为17.95×10~(10)Bq(4.85Ci),示踪沙投放总量为495g。本试验目的是通过定量观测底沙运移的方向、路线、速度和输沙率,以期为北槽航道上抛泥区今后能否继续作为抛泥区使用提供直观可靠论据。本次试验观测资料表明,在北槽航道上抛泥区,在中小讯期间,无论是涨潮时投放的示踪沙还是落潮时投放的示踪沙都受落潮流控制,并向北槽航道中段输移。据测量资料分析,在上口抛泥区投放的示踪沙最终沿着110°的运动方向以758m/d的运动速度,在269~#航标附近进入挖槽,单宽输沙率为47.8m~3/md。  相似文献   
68.
福建“佛昙群”的地质时代和地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郑晓云  郑承忠 《台湾海峡》1996,15(3):215-222
关于“佛昙群”的地质时代,在过去的64a中,人们有着5种不同的见解;第三纪、上新世或第四纪、上新世、晚第三纪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本文对5个原“佛昙群”露头剖面进行年代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佛昙群”中包含有中更新世、早更新世、上新世、中新世和渐新世的地层。  相似文献   
69.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是地震工程学的核心内容,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人们对震害认识的不断深化,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逐步发展和完善。本文较全面地总结了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演化过程,并对不同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详细介绍基于强度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态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韧性的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建筑抗震韧性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0.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Spectral Atmospheric Model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SAMIL) to investigate how the Tibetan Plateau (TP) mechanical and thermal forcing affect the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patterns over subtropical Asia. It is shown that, compared to mechanical forcing, the thermal forcing of TP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in summer. Both the sensible heating and the latent heating over TP tend to generate a surface 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a gigantic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in the mid- and upper layers, whereas the direct effect of the latter is much more significant. Following a requirement of the time-mean quasi-geostrophic vorticity equation for large-scale air motion in the subtropics, convergent flow and vigorous ascending motion must appear to the east of TP. Hence the summer monsoon in East China is reinforced efficiently by TP. In contrast, the atmosphere to the west of TP is characterized by divergent flow and downward motion, which induces the arid climate in Mid-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