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5篇
  免费   1125篇
  国内免费   1552篇
测绘学   531篇
大气科学   1021篇
地球物理   1297篇
地质学   2844篇
海洋学   744篇
天文学   261篇
综合类   484篇
自然地理   660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380篇
  2021年   384篇
  2020年   316篇
  2019年   386篇
  2018年   392篇
  2017年   363篇
  2016年   394篇
  2015年   355篇
  2014年   368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PAH concentrations of 61 surface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Delta (YRD), China were measured to determine occurrence levels, sources, and potential toxi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PAHs.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PAHs ranged from 27 to 753 ng/g d.w., with a mean of 118 ± 132 ng/g.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was found in the mid-southern part of the YRD (753 ng/g),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oil exploration. The ratios indicated that the PAHs throughout the YRD were mostly of pyrogenic origin; while various sites in mid-southern part in the region were derived mainly from the petrogenic source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es supported that the PAHs in surface soils of the YRD were principally from the coal and biomass combustion, petroleum spills, and/or vehicular emissions. The toxic assessment suggested that the PAHs in soils were at low potential of ecotoxicological contamination level for the YRD.  相似文献   
992.
福建仙游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毅  李军  康兰池  袁丽文 《中国地震》2014,30(2):280-288
2010年8月4日至2013年10月4日福建仙游共记录到地震1209次,其中最大地震为2013年9月4日发生的ML5.0地震。为了加强对仙游地震序列的研究,更好地了解仙游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区的区域应力场,本文利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记录,采用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到仙游地震序列中ML3.5的6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6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较为一致,都为走滑型地震,断层走向为NW向,倾角陡立,主压应力轴方向为近SN向。反演得到的主压应力轴方向与福建地区的区域应力场并不一致,本文认为仙游地震是由位于震区的金钟水库蓄水造成震区应力调整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993.
临潼-长安断裂带(FN )西段走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潼-长安断裂是渭河盆地内西安凹陷与骊山凸起的分界断裂,该断裂东北段位置和走向清楚,但西南段(神禾塬以西)的推测走向并无实证资料。在临潼-长安断裂西南方向延伸区域内,通过对3条总长近27km的人工地震勘探剖面解译,发现均存在北倾断裂异常,在其中1处异常布置的地质钻探剖面显示,上更新统和中更新统地层存在错断现象。这些勘探异常点被认为是临潼-长安断裂带中的最北侧断裂FN,其连线基本在1条线上,以大约SW240°的方向,延续了临潼-长安断裂带中段走向,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  相似文献   
994.
利用河南省区域地震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采用近震时间域方法,反演2010年10月24日16点58分太康 MS 4.6地震的地震矩张量,结果显示,该地震为走滑型地震。结合震后灾害考察,认为太康地震发生在周口-太康断裂上。  相似文献   
995.
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认知的演进及对气候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IPCC第二工作组的5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影响、适应的主要结论和方法的演进、原因以及对国际适应谈判和国家适应政策的影响,指出由于文献的迅速增加,影响评估方法和适应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以及思维的转变和意识的逐渐增强,IPCC进一步确认了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路径、适应和减缓行动以及风险治理将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IPCC报告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和各国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政策实践的进程。尽管中国各级各部门已逐渐将适应融入到相关政策中,但仍然存在认识、能力、体制机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国家和各地的适应工作。  相似文献   
996.
A three-level nested 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the Copper River (CR) plume and how it influences the along- and across-shore transport in the northern Gulf of Alaska (NGoA). A passive tracer was introduced in the model to delineate the growth and decay of the plume and to diagnose the spread of the CR discharge in the shelf, into Prince William Sound (PWS) and offshore. Furthermore, a model experiment with doubled discharge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potential impacts of accelerated glacier melt in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 The 2010 and 2011 simulation revealed that the upstream (eastward) transport in the NGoA is negligible. About 60 % of the passive tracer released in the CR discharge is transported southwestward on the shelf, while another one third goes into PWS with close to 60 % of which exiting PWS to the shelf from Montague Strait. The rest few percent is transported across the shelf break and exported to the GoA basin. The downstream transport and the transport into PWS are strongly regulated by the downwelling-favorable wind, while the offshore transport is related to the accumulation of plume water in the shelf, frontal instability, and the Alaskan Stream. It takes weeks in spring for the buoyancy to accumulate so that a bulge forms outside of the CR estuary. The absence of strong storms as in the summer of 2010 allows the bulge continue growing to trigger frontal instability. These frontal features can interact with the Alaskan Stream to induce transport pulses across the shelf break. Alternatively as in 2011, a downwelling-favorable wind event in early August (near the peak discharge) accelerates the southwestward coastal current and produces an intense downstream transport event. Both processes result in fast drains of the buoyancy and the plume content, thereby rapid disintegration of the plume in the shelf. The plume in the doubled discharge case can be two to three times in size, which affects not only the magnitude but also the timing of certain transport events. In particular, the offshore transport increases by several folds because the plume appears to be more easily entrained by the seaward flow along the side of Hinchinbrook Canyon.  相似文献   
997.
998.
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足膺  赵媛  黄克龙 《地理研究》2014,33(5):863-875
采用重心分析方法、指示克里金内插方法和空间相关系数,探讨了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多数年份内,汇地系统重心演变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而2003 年以后经济重心对源地系统重心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强。② 从源地系统空间相关分析来看,石油生产-进口量的区域差异,决定了源地系统与国内油田和国内油田-石油进口港(口岸) 的空间相关程度;而石油流动要素的空间分布及演变,对空间相关系数的数值变化产生一定影响,这使得源地系统在1985 和1995 年主要由单一国内油田驱动机制所决定,在1999、2003 和2009 年则由国内油田-进口石油港(口岸)的双重驱动机制所决定。③ 对汇地系统来说,国内炼厂的资源需求是汇地系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99.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现代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的普遍现象,西方许多研究证明这种特定人群集中居住的邻里会对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广州市鹭江村和逸景翠园社区为例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中国城市中不同邻里对居住在其中的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在此将邻里特征分为社会经济特征、家庭教育观念特征、同龄人交往特征、机构资源特征4 个方面,运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上述4 个方面的邻里特征确实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影响,其中社会经济特征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有影响,家庭教育观念特征影响青少年的教育表现与心理状态,同龄人交往特征则对青少年性格有重要影响,机构资源特征会影响青少年发展机会的获得。而邻里影响的作用机制可以用Jencks等的邻里机构资源模式和群体社会化模式来解释。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周边地缘影响力的建模与测算——以南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国际社会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实力转移的时代,如何顺应当代国际关系中实力结构变化的趋势,科学合理地测度一国在周边地缘环境中的影响力,成为国家外交政策和周边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权力理论、硬实力和软实力理论、相互依赖理论,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近10 年来中国在南亚各国和南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结果表明:①2012 年中国与南亚七国的综合实力比较,按照差距从小到大排序,分别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说明国家本身的地缘重量,尤其是硬实力依旧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②近10 年来,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中国在不丹、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的地缘影响力最大,而在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最小。表明地缘影响力受国家间地理位置的制约,呈距离衰减的空间分布。③国家的实力和地缘影响力并非成正比关系。国家实力强大并不能代表其对外的影响力就强大。④无论在政策制度、国家形象还是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与南亚各国间的软实力差距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