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9篇
  免费   957篇
  国内免费   1239篇
测绘学   476篇
大气科学   797篇
地球物理   981篇
地质学   2776篇
海洋学   667篇
天文学   148篇
综合类   451篇
自然地理   639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324篇
  2021年   348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324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302篇
  2015年   280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310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To reduce the numerical errors arising from the improper enforcement of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conditions on the distant surface that encloses the underground part of the subsurface, we present a finite‐element–infinite‐element coupled method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omputation time and memory cost in the 2.5D direct‐current resistivity inversion. We first present the boundary value problem of the secondary potential. Then, a new type of infinite element is analysed and applied to replace the conventionally used mixed boundary condition on the distant boundary. In the internal domain, a standard finite‐element method is used to derive the final system of linear equations. With a novel shape function for infinite elements at the subsurface boundary, the final system matrix is sparse, symmetric, and independent of source electrodes. Through lower upper decomposition, the multi‐pole potentials can be swiftly obtained by simple back‐substitutions. We embed the newly developed forward solution to the inversion procedure. To compute the sensitivity matrix, we adopt the efficient adjoint equation approach to further reduce the computation cost. Finally, several synthetic examples are tested to show the efficiency of inversion.  相似文献   
122.
利用AutoPrep自动样品前处理技术,对土壤燃烧吸收液进行在线预浓缩,抑制型电导进行检测,建立了一种全新思路的检测土壤样品中碘的方法。选择亲水性非常强的氢氧化物选择性IonPac AS16阴离子交换色谱柱,淋洗液发生装置在线产生KOH进行等梯度淋洗,抑制型电导检测。结果表明,对于土壤燃烧吸收液中碘离子的测定,方法检出限(S/N=3)可达1.2μ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方法精密度(RSD,n=7)为1.161%~4.566%,回收率在90.6%~100.8%。采用AutoPrep电导检测和脉冲安培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不同土壤样品中的碘,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方法在提供了稳定的系统空白的同时,还具备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系统稳定、节约时间、成本低廉和对环境友好等多方面特点,适合于大批量土壤普查中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3.
以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薄片光学显微鉴定、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等技术方法和手段分析成岩特征,探讨不同物源-沉积体系控制下储层的成岩演化。研究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发育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凝灰质脱玻化作用、交代作用、蚀变作用和溶蚀-溶解作用,其中,东部地区压实作用强度要高于西南和北部地区,北部地区碳酸盐胶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以凝灰质胶结为特征并发生凝灰质脱玻化作用,西南部以黏土矿质胶结为特征并发生明显的黏土矿物转化现象,西南和北部地区的溶蚀/溶解作用的发育程度要好于东部地区。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不同物源沉积区储层具有差异的成岩特征,表现为不同的储层序列,从而影响储层的成岩演化。  相似文献   
124.
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春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2015年春季在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鱼类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网水平拖网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浮游生物35种,其中鱼卵21种,仔稚鱼23种。鱼类浮游生物隶属于8目18科34属,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鲬(Platycephalus indicus)、鱼衔属(Callionymus spp.)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其中,鳀和鱼衔属主要分布于海州湾渔场海域,鲬主要分布于吕泗渔场海域,小黄鱼多分布于吕泗渔场北部海域。生态类型包括半咸水型、沿岸型和近海型种类。聚类分析表明,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以鱼衔属、鳀为优势种的站位组A(主要分布于海州湾海域)、以小黄鱼、黄鲫(Setipinna taty)等为优势种的站位组B(主要位于江苏沿岸海域)和以鲬为优势种的站位组C(主要位于江苏沿岸-近海海域),以站位组B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各站位组的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类型和适温类型组成不同,这与其所处的海域生境有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春季黄海中南部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和表层温度。同时也受洋流、底质类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可为今后科学制定该海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资源养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5.
深海水道作为深水环境中重要的储层类型,具有极为丰富的深海油气资源,近年来一直是深海油田勘探和开发的重点区域,但对水道内部构型边界的识别刻画仍然是一个难点。依据三维地震数据以及测井和岩心资料,对西非X油藏水道进行了内部构型边界的精细划分,并分析了其水道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区内水道体系边界可通过地震相特征差异进行识别,并将其分为限制性、半限制性和非限制性3种类型;复合水道边界可通过“垂向分期”和“侧向划界”原则进行确定;单一水道边界可通过水道边界振幅强弱变化进行识别,其在平面上有单侧向迁移和沿下游摆动迁移2种迁移模式,在剖面上单向侧向迁移段水道呈侧向迁移的特征,沿下游摆动段呈现出多期水道相互摆动切叠的特征;水道体系的演化可划分为初始形成、快速发育、平稳发育以及水道消亡4个阶段,对应一个完整的海平面变化旋回。  相似文献   
126.
针对有效波高资料提出一种海浪谱分解与重构的资料同化方案:利用历史时段内的有效波高观测资料和模式计算波高场,采用最优插值方法得到分析波高场;在WAVEWATCH-Ⅲ模式的波浪能量密度谱和有效波高分析值之间引入一个变异系数矩阵,描述模式的误差,以此为状态向量构建卡尔曼滤波系统,对分解过的海浪谱进行修正和重构,得到同化后的海浪谱初始场。利用美国阿拉斯加湾北部海域的7个浮标站进行同化和72 h预报试验,对连续1个月的预报结果进行统计表明:采用该同化方案后24 h预报结果的有效波高均方根误差比未同化的结果降低了0.13 m;同化方案对预报效果的影响可持续36 h左右,随着预报时效延长,同化的效果减弱。  相似文献   
127.
现行黄河三角洲地貌演化已使河口动力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黄河改道清8汊后,现行河口以及废弃河道清水沟河口动力环境如何变化尚不清楚。基于1976、1995和2002年黄河三角洲实测水深数据,应用Delft3D模型对清水沟流路不同时期冬夏季河口动力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定量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貌演化对动力环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黄河现行三角洲地貌演化导致河口动力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1976年河口动力环境弱,随着河嘴向海突出,1995年河口处涨、落潮最大流速较1976年增长了约60%~90%,潮致剪切力增大约2倍,冬季大风条件下浪致剪切力较1976年增加1个数量级,2002年黄河改道清8汊入海后,现行河口处涨、落潮最大流速较1995年减小约20%,潮致剪切力减小1/3,冬季大风条件下浪致剪切力是1995年的1~2倍,而废弃河道河口处涨、落潮最大流速较1995年减小约20%~40%,潮致剪切力减小约20%。黄河三角洲动力环境变化也显著影响了入海泥沙的搬运与沉积,造成清水沟河口呈“南肥北瘦”形态,且废弃后侵蚀速率不断降低。同时,地貌形态与动力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对黄河三角洲冲淤模式的转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8.
丁乐声  陈金龙  陈潇  郭豪  张聪 《海洋工程》2022,40(6):152-159
柔性管缆限弯器存在接触非线性导致剪弯刚度分析困难。为此先基于悬臂梁方程建立剪弯刚度理论模型;然后构建考虑接触边界的锁合结构数值模型,得到其扭转刚度曲线;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求得考虑接触非线性的限弯器剪弯刚度曲线,并同传统的整体数值方法相比较,验证该半数值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对比发现基于半数值方法的限弯器剪弯计算效率远高于传统数值方法,其结果误差也满足工程需求;并且限弯器锁合结构处受接触边界影响有明显的非线性;限弯器子梁这一短梁结构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计算的结果精度更高也更保守。相较于传统数值方法,该半数值方法用方程直接表达部分参数与剪弯刚度关系,并可以高效地分析限弯器剪弯刚度,使设计工作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129.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