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18篇 |
免费 | 1206篇 |
国内免费 | 7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2篇 |
大气科学 | 377篇 |
地球物理 | 742篇 |
地质学 | 2044篇 |
海洋学 | 486篇 |
天文学 | 31篇 |
综合类 | 213篇 |
自然地理 | 40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01篇 |
2023年 | 125篇 |
2022年 | 184篇 |
2021年 | 211篇 |
2020年 | 167篇 |
2019年 | 204篇 |
2018年 | 185篇 |
2017年 | 144篇 |
2016年 | 178篇 |
2015年 | 180篇 |
2014年 | 199篇 |
2013年 | 204篇 |
2012年 | 235篇 |
2011年 | 264篇 |
2010年 | 238篇 |
2009年 | 246篇 |
2008年 | 220篇 |
2007年 | 186篇 |
2006年 | 205篇 |
2005年 | 167篇 |
2004年 | 148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165篇 |
2001年 | 149篇 |
2000年 | 92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High-resolution Chirp profiling and coring reveals an elongated(ca. 400 km) Holocene Zhujiang River(Pearl River)-derived mud area(maximum thickness 20 m) extending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southwestward off the Guangdong coast, to the Leizhou Peninsula. Two depo-centers, one proximal and one distal, are identifie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the west Guangdong Province, the mud is deposited in water depth shallower than 50 m; while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the mud area can extend to the-120 m isobath. A combined analysis with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of other muddy deposit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marginal seas(mainly Changjiang(Yangtze) and Huanghe(Yellow) Rivers derived) indicates that the initiation of the Zhujiang River muddy deposit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Stage 1 is before the mid-Holocene sea-level highstand(ca. 7.0 cal. ka BP), the proximal mud was mostly deposited after 9.0 cal. ka BP, when the sea-level rose slowly after the Meltwater Pulse-1C; Stage 2, after the mid-Holocene sealevel highstand, clinoform develope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the west Guangdong Province, extending ca. 400 km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The proximal clinoform thins offshore, from ca. 10 m thickness around 5–10 m water depth to less than 1–2 m around 20–30 m water depth. In addition, we also find a developed distal clinoform in the east of the Leizhou Peninsula. 相似文献
82.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区大气混合层(ML)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干旱气候形成的影响,我们利用张掖和民勤站夏季及相关月的实测探空资料及T-log P图解法,首先计算了该两地逐日ML厚度,然后分析并讨论了它的时空间变化特征、与干湿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夏半年的深厚ML,对加剧当地干旱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西中东部ML厚度的年变化及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最浅薄,夏半年深厚(特别是5、6月),4月及10月分别是ML急剧增厚及变薄的过渡期;同时,更靠近西北干旱区中心的河西西部及北部的ML更深厚.(2)夏季干(湿)天气通过加强(减弱)地气间的感热交换和干对流,而明显影响当地的ML厚度.平均而言,以高温日最深厚,千日次之,小雨日再次之,而中强雨日最浅薄.千年夏季的ML厚度平均比湿年的对应值增厚300 m左右.夏季典型千日的ML厚度比雨日厚3000 m,典型干日的ML厚度昼宿变化不大.(3)反过来夏半年深厚的ML也通过增加雨滴蒸发损耗,减少了干旱区的降水,加剧了当地干旱的程度,因此夏半年深厚的ML也是形成干旱气候背景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83.
福建顺昌尾波Q值衰减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2007年3月13日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发生在福建省北部地区的45条ML≥2.0级地震波形资料,对福建北部地区尾波Q值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首先计算各条记录尾波4—18Hz间15个频率的尾波Q值,并对Q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拟和,拟和结果为:Qc(f)=(150.34±42.51)f^(0.8214±0.2109)。 相似文献
84.
以WFSD-2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心编录和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研究,识别出该钻孔岩心具有6段岩性,从上向下依次为彭灌杂岩(0-599.31m)、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599.31-1211.49m)、彭灌杂岩(1211.49-1679.51m)、三叠系须家河组三段(1679.51-1715.48m)、彭灌杂岩(1715.48-2081.47m)、三叠系须家河组四段(2081.47-2283.56m)。彭灌杂岩主要以花岗岩和火山岩为主,三叠系须家河组沉积岩以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煤层(线)和砾岩为主。3套彭灌杂岩与三叠系须家河组沉积岩重复出现,时代较老的岩性段逆冲覆盖在新的地层之上,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由一系列逆冲岩片叠置而成。岩心中断裂岩较为发育,主要为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和断层泥,反映出脆性变形作用的特点。通过对断裂岩的统计分析,厘定了20余条产状不同、规模不等的次级断裂带,断裂带宽度和断裂密度峰值显示FZ600、FZ720、FZ782、FZ817、FZ922、FZ951、FZ1449、FZ1681、FZ2082为主要断裂带,其中FZ1681系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依据断裂岩的组合特征可以将岩心中断裂带的结构以断层泥为核部划分为两大类:对称型断裂带和不对称型断裂带。根据地表破裂带、WFSD-1钻孔岩心中主滑移带位置的几何关系、岩性分层等因素,可推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应位于FZ1134、FZ1449或FZ1681之中,同时也暗示该地区经常发生类似汶川地震的大地震活动。研究表明,龙门山地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缩短和快速隆升作用,暗示龙门山地区构造活动非常强烈。 相似文献
85.
研究可以同时考虑渗流、变形与稳定的非饱和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工程实用价值。基于Fredlund双应力变量理论进行非饱和非稳定渗流-应力耦合分析,同时与传统非耦合渗流方法确定的孔压场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方法确定的浸润线变化过程相近,堤底处孔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8%,验证了耦合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将基质吸力对强度的贡献纳入黏聚力中得到坡体强度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又基于滑面强度参数时空分布规律借助Matlab平台开发了非稳定渗流条件下非饱和土质边坡稳定性的矢量和法分析程序。以库水位下降条件下堤坡的稳定性分析为例,将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文中方法搜索得到的滑面位置相对于传统方法要深缓,但总体位置相差不大,不同方法对应的安全系数相差不足0.096,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6.
会泽超大型富锗铅锌矿、澜沧老厂大—超大型银铅多金属矿床和保山金厂河航磁异常深部找矿,先后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云南新一轮新、老矿山和磁异常区深部找矿积极性。建议禄丰中兴井125#—元谋甘泉村航磁异常、巧家药山航磁异常与石屏龙潭含多金属铁帽等的深部找矿应及早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87.
88.
针对强震能否预测以及如何预测的科学难题,建立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发现强震孕育过程的指数规律:sf(k)=1.48ksc,其中sf(k)和sc分别为第k个锁固体断裂点与第一个锁固段膨胀起点对应的累加Be-nioff应变,可以利用锁固段在其变形膨胀点处开始发生的震群事件(加速性地震活动前兆)预测未来大震,并给出了强震四要素相关预测方法。通过对诸多历史强震(如邢台地震、海城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的回溯性检验分析表明:强震可以预测,且其孕震过程都遵循着上述简单的共性力学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4种典型强震的孕震模式,即大震震级呈"大—小—大"型,大震震级呈连续上升型,锁固段快速连续破裂型与标准型。此外,根据相关强震预测理论方法,对有关抗震救灾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如下建议:建议加强活动断裂位置精确定位、性质判定的地震地质研究,并开展孕震区锁固段(闭锁区域)判识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