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42篇 |
免费 | 8095篇 |
国内免费 | 469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94篇 |
大气科学 | 2210篇 |
地球物理 | 3480篇 |
地质学 | 11860篇 |
海洋学 | 4122篇 |
天文学 | 200篇 |
综合类 | 1345篇 |
自然地理 | 22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5篇 |
2024年 | 619篇 |
2023年 | 764篇 |
2022年 | 1172篇 |
2021年 | 1321篇 |
2020年 | 1161篇 |
2019年 | 1225篇 |
2018年 | 1225篇 |
2017年 | 1097篇 |
2016年 | 1103篇 |
2015年 | 1330篇 |
2014年 | 1240篇 |
2013年 | 1449篇 |
2012年 | 1617篇 |
2011年 | 1552篇 |
2010年 | 1512篇 |
2009年 | 1429篇 |
2008年 | 1498篇 |
2007年 | 1386篇 |
2006年 | 1318篇 |
2005年 | 1156篇 |
2004年 | 783篇 |
2003年 | 576篇 |
2002年 | 601篇 |
2001年 | 583篇 |
2000年 | 457篇 |
1999年 | 180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8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4篇 |
1957年 | 6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贵州关岭生物群中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岭生物群是近年来在我国贵州关岭地区瓦窑组中发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群 ,其中的植物化石经研究计有 Equisetites cf.arenaceus(Jaeger) Bronn.、Ctenozamitessarrani Zeiller。依据植物化石 C.sarrani常见于晚三叠世和 E.cf.arenaceus系似木贼属中较古老的类型 ,指出含植物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瓦窑组系海相沉积 ,其中的植物化石无疑为异地埋藏 ,但从化石通常保存尚好来看 ,估计搬运的距离不会很远 ,它们可能是从距海岸不远的陆地被河流带到较平静的海湾或海槽而沉积下来的。此外 ,从该组植物茎干化石具清楚的年轮分析 ,推测卡尼期时 ,贵州关岭一带为非热带雨林地区 ,一年中气候不是四季如一 ,而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12.
Carbon and Noble Gas Isotopes in the Tengchong Volcanic Geothermal Area,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rbon and noble gas isotope analyses are reported for bubbling gas samples from the Tengchong volcanic geothermal area near the Indo-Eurasian suture zone. All samples contain a resolvable component of mantle-derived 3He. Occurrence of mantle-derived 3He coincides with surface volcanism. However, 3He occurs over a larger geographic areathan do surface volcanics. δ13C values for CO2 and CH4 vary from -33.4‰ to 1.6 ‰ and from -52.8‰ to -2.8‰, respectively. He and C isotope systematics indicate that CO2 and CH4 in the CO2-rich gases originated predominantly from magmatic component mixed with crustal CO2 produced from carbonate. However, breakdown of organic matter and near-surface processes accounts for the CH4 and CO2 in N2-rich gases. 3He/4He ratio distribution pattern suggests that mantle-derived He and heat sources of high-temperature system in central Tengchong originate from a hidden magma reservoir at subsurface. CO2-rich gases with the highest 3He/4He ratio (5.2 Ra) may be representative of the 相似文献
113.
114.
豫中地区是河南省铝土矿的主要产区,通过总结该区铝土矿的成矿规律、分布特征、找矿标志及已有铝土矿及煤矿的勘查资料,系统地编制石炭系上统本溪组铝土矿含矿岩系的底板埋深等深线图,对不同埋深的隐伏铝土矿资源量进行了定量预测,划分了预测区类型。指出该区隐伏铝土矿潜在资源量112142.90万吨,尚有未探明资源量76641.48万吨。 相似文献
115.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减薄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古太古代(约4.0 Ga)时地球上可能只有一个超级大陆, 它的岩石圈厚度高达400 km。在早元古代,这个超级大陆减薄、裂解成十几块,每块中心是太古宙岩石,边缘是元古宙岩石,且各块厚度不等(150~350km)。从元古宙之后这些被称之为稳定克拉通的大陆岩石圈就一直漂游在地幔软流圈之上。中国华北地块就是这些克拉通之一,与众不同的是它在中生代时遭受了第二次破坏,岩石圈厚度从古生代时的180~200 km 减少到现今的80~100 km。本文作者从流变学的视角出发,围绕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岩石圈减薄这一核心问题,从 相似文献
116.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M3菌株生长条件及其对蛋白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采用体外测定细菌浓度、胞外产物(ECP)蛋白含量和蛋白酶活力的方法,进行了鳗弧菌M3菌株在2216E培养基中的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用固体培养基培养至24h左右,可得到较高的菌体浓度、ECP蛋白含量和蛋白酶活力。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设计实验,用SA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得到NaCl浓度、pH值和温度对菌体生长及蛋白酶产量影响的回归模型。在2216E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氮源、碳源物质以及不同浓度蛋白胨进行生长研究。结果表明,胰大豆蛋白胨能促进菌体生长及ECP蛋白分泌;NH4Cl与酪蛋白水解物可抑制蛋白酶的产生;牙鲆肌肉匀浆对菌体、ECP蛋白产量和蛋白酶产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培养基中蛋白胨浓度为4%时菌体量与ECP蛋白含量达最高值,在蛋白胨浓度为2%时蛋白酶分泌量已稳定;1%的葡萄糖、蔗糖、甘油均能显著地提高菌体及ECP蛋白产量,却抑制了蛋白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7.
利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了温度、pH值和Hg^2+等9种金属离子对体长24.2cm±0.7cm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对热不稳定,最适pH为7.2。Hg^2+,Mn^2+,Ag^+,Pb^2+,Ba^2+,Ca^2+对蛋白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Hg^2+〉Ag^+〉Mn^2+〉Pb^2+〉Ca^2+〉Ba^2+,其中Hg^2+和Ag^+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表现出极强的抑制作用;Cu^2+,Zn^2+,Mg^2+则对酶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Mg^2+〉Zn^2+〉Cu^2+,Mg^2+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8.
文中应用1996—2007年龙门山断裂带上的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地震前亚失稳阶段的重力场变化特征,根据震前失稳过程的重力场观测证据探讨应用重力场识别断层进入亚失稳阶段的证据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时变重力场在1996—2001期间呈正常态变化,2001—2004期间出现区域性区重力异常,2004—2007期间出现较明显的反向变化,震前一年变化较弱,呈现闭锁状态。这种变化过程较好地对应了岩石变形实验中由稳态加载阶段到失稳阶段中的线性稳态、偏离线性稳态、亚失稳状态的过程。2)龙门山断裂东侧接近四川盆地上的测点时序变化平缓无序,西侧后山断裂带上的测点在2002年开始出现一致性较好的"同升同降"变化特征。汶川地震发生在后山断裂带上,震后余震的分布和该断裂带的走向一致,说明该断裂带是断层的主要失稳位置,该断层的失稳导致该区域测点的重力场变化一致,符合实验研究中断层由稳态进入亚失稳状态的物理场协同化演化的判定依据。3)重力剖面点的时空变化显示,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在龙门山断裂西侧可观测到一次断层活动协同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9.
120.
北京房山岩体形成过程中的岩浆混合作用证据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北京房山侵入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单元和三种不同结构的花岗闪长岩单元组成,岩体中广泛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富集暗色矿物的线状条带以及各岩相单元的非渐变接触关系等宏观特征,指示岩体的形成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密切联系。122个斜长石成分剖面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它们众数成分为 An=29的更长石。但是,其成分变化范围极宽(An=14~56),晶体内不同部位的成分有很大差别,出现正常环带的 An 值较低(14~42),内环带的 An 值较高(24~56)的特殊情况,指示斜长石结晶环境的改变,暗示具有富钙基性岩浆的加入。从岩体边部到中心,斜长石 An 牌号逐渐降低,但相邻岩相单元之间有较大的重叠,表明不同岩石单元中的斜长石成分主要受控于岩浆成分的变化,与分离结晶作用无关。斜长石的韵律性环带、特别是内环带的发育则是岩浆混合作用机制的有力证据。基性岩浆的反复注入不仅改变寄主岩浆的成分,而且也控制了它的温度、定位机制和岩石的结构特征。因此,房山岩体的形成过程还包含了镁铁质岩浆多次注入的历史,并且从外到里基性岩浆的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