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44篇 |
免费 | 6549篇 |
国内免费 | 36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45篇 |
大气科学 | 1757篇 |
地球物理 | 2794篇 |
地质学 | 9480篇 |
海洋学 | 3297篇 |
天文学 | 165篇 |
综合类 | 1052篇 |
自然地理 | 176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475篇 |
2023年 | 614篇 |
2022年 | 936篇 |
2021年 | 1074篇 |
2020年 | 916篇 |
2019年 | 985篇 |
2018年 | 990篇 |
2017年 | 885篇 |
2016年 | 885篇 |
2015年 | 1052篇 |
2014年 | 979篇 |
2013年 | 1151篇 |
2012年 | 1289篇 |
2011年 | 1222篇 |
2010年 | 1210篇 |
2009年 | 1125篇 |
2008年 | 1229篇 |
2007年 | 1107篇 |
2006年 | 1051篇 |
2005年 | 932篇 |
2004年 | 604篇 |
2003年 | 441篇 |
2002年 | 476篇 |
2001年 | 469篇 |
2000年 | 356篇 |
1999年 | 139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3篇 |
1965年 | 4篇 |
1957年 | 6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972.
973.
兴隆沟是一条典型的低频泥石流沟,其流域面积大,主沟长度长,沟床比降小,物源充足,植被覆盖率高,堆积扇下切深度大。通过分析兴隆沟沟谷特征、物源特征和植被特征,确立低频泥石流识别指标为主沟长度≥10km,流域面积≥30km2,主沟沟床比降≤200‰,流域植被覆盖率≥70%,老堆积扇下切深度≥4m,流域形态为扇形,流域内岩体易破碎或易风化。兴隆沟沟口居民聚居,受泥石流威胁,由于无工程防治措施,在2011年安装多种监测设备进行监测预警;通过实践发现,除自动雨量计外,多数监测设备的使用寿命较短,因此建议低频泥石流以雨量监测为主。 相似文献
974.
内蒙古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区流纹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内蒙古苏查(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区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分布广泛,主要岩石类型有碳泥质板岩、结晶灰岩、凝灰岩、千枚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其中碳泥质板岩和流纹岩为苏查特大型萤石矿床的顶和底板围岩。采用锆石SHRIMP UPb铅法分别对底板围岩中蚀变流纹岩和顶板围岩中未蚀变流纹岩样品进行了同位素年代测定,所获数据分别为276±10 Ma和271±8 Ma。蚀变和未蚀变流纹岩的形成时间均为海西晚期(早二叠世)。苏查萤石矿区早二叠世流纹岩是华北陆台与西伯利亚板块从碰撞挤压到松弛张裂转折期,酸性岩浆喷发活动的产物,其成岩物质来自壳、幔混合源。早二叠世流纹岩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苏查到西里庙地区海西期构造岩浆活动的终结,同时也为苏查特大型萤石矿床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动力、热力和物质来源。早二叠世流纹岩成岩时代的厘定不仅为阐明华北陆台北缘西段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对于查明流纹岩的原岩性质和圈定新的萤石矿床找矿靶区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5.
南海北部藻类粒级结构及色素成分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珠江口、广东沿岸及南海北部三个航次生物-光学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变化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因素对吸收系数都有较大的贡献,但在不同的水体它们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对网采浮游植物含量较高的珠江口和广东沿岸的水体而言,色素打包效应较强,对675 nm处比吸收系数的贡献平均分别为40%和20%;对微型浮游植物占主导地位的南海北部航次的水体,打包效应较弱,对675 nm处比吸收系数的影响平均仅为6%.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发现除叶绿素a之外的辅助色素对吸收系数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蓝绿光波段,三个航次440 nm波长处对总吸收的贡献平均分别为44%,43%和53%,其中对珠江口和广东沿岸航次的水体主要是光合类胡萝卜素的吸收贡献,而对南海北部航次的水体除了光合类胡萝卜素以外还要受到光保护类胡萝卜素的影响.由于河口、近岸和外海水体藻类粒级结构和辅助色素成分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贡献有明显的差异,在南海北部水体建立比较精确的生物光学模型时,需考虑藻类粒级结构及色素成分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6.
通过一系列室内水槽试验,对规则波与不规则波浪荷载作用下的粉土质海床内的孔隙水压力、底层悬沙浓度以及底层水体流速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波浪荷载的能量分布对床土的响应强度有着重要影响,尤其低频(大周期)部分的影响尤为强烈;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累积,进而影响到底层悬沙浓度的变化;悬沙颗粒的结构和性质同样随着水动力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强度的水动力通过影响颗粒的絮凝特性而影响到悬沙颗粒的沉降和悬浮。另外,随机波浪所伴随的较强的非线性作用同样影响着悬浮体的絮凝与解体,这大大加剧了细颗粒沉积物的悬浮、运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77.
本文采用1978、1991、2001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ETM+和OLI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图像计算机辅助分类和目视解译等方法提取冰川边界,分析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在1978-2015年间的进退变化。结果表明:1978-2015年间研究区冰川面积由1821.70 km2减少至1675.92 km2,减少145.78 km2,占1978年冰川总面积的8.00%;冰川消融率较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反而呈现出退缩速率由快变慢的趋势。研究区东南向冰川退缩率明显高于西北向,冰川退缩率随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减小。研究区内有27处冰川在1978-2015年间发生过特殊的前进现象,面积与长度显著增加。其中,木斯塔冰川西侧冰川末端在1996-1998年间前进速度为904 m/a,乔戈里冰川东侧冰川末端在2007-2009年间前进速度为446 m/a,5Y654D0097冰川末端在1978-1990年间前进速度为238 m/a,初步判定这三条冰川为跃动冰川。以10 a为滞后期分析研究区周边气象站点资料发现:研究区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以1981年为分界点呈现“先减后增”趋势是冰川退缩速率减慢的原因之一;此外,亚大陆型冰川性质、巨大山势条件和高山冷储作用,也可能是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978.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微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58套采自不同层位不同地域煤样显微组分测试和低温液氮比表面测试的基础上,从比表面积、吸附曲线形态、阶段孔径结构分布、阶段孔径比表面积贡献、FHH分形特征几个方面刻画了煤储层微孔隙特征。同时,就“孔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煤物质组成与化学结构”这一因果链,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微孔隙特征与煤变质程度、煤岩显微组分以及矿物组分与类型的关系。研究发现,Ro在0.60%~1.91%范围内,比表面积及FHH分形分维数先明显降低,Ro至1.3%后又略有回升,同时吸附回线“滞后环”及分形尺度对应的压力范围明显减小,孔径3~4 nm“墨水瓶”型孔明显减少乃至消失,并成为比表面积减少的主要贡献者。在相似煤级条件下,惰质组分较镜质组分有更多的比表面积贡献。粘土矿物组分含量>10%时,孔径3~4 nm“墨水瓶”型孔对比表面贡献明显,且随煤级增高影响作用相对加大。 相似文献
979.
980.
运用常规观测资料、T213资料等,对0605号台风“格美”的移动路径和暴雨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格美”登陆后虽然强度迅速减弱,但由于其减弱后的低气压环流在江西逗留时间长,所携带的水汽和造成的辐合上升条件足以造成江西出现暴雨天气。通过分析探空、地面加密自动站和闪电定位等资料进一步指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对流不稳定和地形抬升的共同作用,加剧了赣西南局地降雨的强度。由于前期台风“碧利斯”已造成赣州市出现较强降水,赣南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和江河湖库水位均较高,使得“格美”造成的短时强降雨迅速产生有效径流和汇流,导致局地山洪暴发而致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