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90篇
  免费   6081篇
  国内免费   8861篇
测绘学   4065篇
大气科学   4057篇
地球物理   5128篇
地质学   15252篇
海洋学   5088篇
天文学   539篇
综合类   2118篇
自然地理   3485篇
  2024年   170篇
  2023年   545篇
  2022年   1408篇
  2021年   1666篇
  2020年   1364篇
  2019年   1639篇
  2018年   1585篇
  2017年   1459篇
  2016年   1497篇
  2015年   1734篇
  2014年   1759篇
  2013年   2086篇
  2012年   2261篇
  2011年   2264篇
  2010年   2194篇
  2009年   2040篇
  2008年   2137篇
  2007年   1984篇
  2006年   1818篇
  2005年   1572篇
  2004年   1116篇
  2003年   872篇
  2002年   907篇
  2001年   879篇
  2000年   678篇
  1999年   453篇
  1998年   265篇
  1997年   247篇
  1996年   212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24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7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0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在广西昭平古袍金矿区已知矿体上方进行的低电压偶极地电提取装置地电提取试验研究,显示阴极提取和阳极提取在已知矿体上方都获取到了清晰的地电提取异常。在矿头位置,阳极提取量比阴极提取量要大,而在矿体隐伏端,阴极的异常特别明显。阳极与阴极提取量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将阴离子与阳离子累加能更加清晰地指示出矿体的位置。说明地电提取测量法在广西大瑶山古袍金矿区寻找隐伏金矿是可行的,并且用偶极地电提取装置寻找隐伏金矿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992.
刚果(金)地质特征与主要矿产资源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果(金)主要由刚果盆地和环盆地高原组成,盆地主要由中生代到新生代地层及近现代沉积物组成,沿着盆地内边缘分布有泛非时期的火山沉积物,环盆地高原主要为抬升的前寒武纪基底。刚果(金)优势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分布环盆地高原的加丹加新元古代铜-钴多金属成矿带、KIB-KAB中元古代锡-铌-钽-钨多金属成矿带、刚果东北太古代绿岩带型金-铁多金属成矿带上,而金刚石则主要分布开赛及东北部地区中新生代金刚石成矿区内。  相似文献   
993.
水权交易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区域水资源总量限制的情况下,水权交易作为解决当今世界严峻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已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水权交易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配置,对水生态和水环境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然而关于水权交易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尚未有系统的梳理。总结了水权交易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着重论述了水权交易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4个重点研究方面:可交易生态环境水权的研究、水权交易对水量、水生态、水环境影响的研究。未来应当加强水权交易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进一步提升水权交易对水质、地下水、退水、陆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明确不同交易类型的不同影响,还应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结合工程实际,研究利用船闸泄水进行下游引航道清淤,对减少清淤成本、提高通航效率有着重要的工程价值。建立枢纽及船闸下游引航道的二维水沙数学模型,采用已有模型试验对水流场和泥沙场进行验证。研究引航道及口门区的泥沙淤积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船闸输水系统的水力特性,研究了不同冲刷流量、冲刷时间和初始淤积厚度下引航道及口门区的冲刷效果,得出船闸泄水量与引航道及口门区最大淤积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初始淤积地形和冲刷流量下,引航道及口门区的最大淤积厚度与冲刷时间呈线性变化,冲刷流量越大,泥沙厚度下降的斜率越大。淤积厚度低于一定值后,随冲刷时间的增加,冲刷效果开始减弱。  相似文献   
995.
长江中游荆江的水沙通过三口洪道分流入洞庭湖,三口分流是荆江-洞庭湖关系调整的驱动因子,为揭示其变化特征及三峡工程运用的影响,基于大量的原观数据,系统研究了近60年三口分流比的变化过程,提出其显著调整特征及诱发因素,引入径流还原计算方法,量化了三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对三口分流量的影响幅度。结果表明:①特大洪水及重大人类活动等诱发因素作用下,三口分流比出现4~5年持续性减小的趋势调整期,之后进入分流比稳定恢复的平衡调整期;②2003-2014年,三峡水库汛前枯水补偿调度使得三口分流量年均增加8.000亿m3,汛后蓄水使得三口分流量年均减小29.00亿m3,对三口分流综合影响量为年均减少21.00亿m3,占同期三口年均分流量的4.29%。  相似文献   
996.
依据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资料,开展了正常输水情况下串联明渠内可溶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数学归纳和统计分析方法,提出表征污染物输移扩散特征的峰值输移距离、污染带长度和峰值浓度的快速预测公式;通过示范工程验证了快速预测公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串联明渠内,峰值输移距离随渠道流速减小而减小,并且污染带长度增加值随明渠内流速减小而减小,但是峰值浓度随明渠流速减小而增加;②快速预测公式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实测结果的误差均不到15%,证明了快速预测公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些研究结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发可溶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警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大陆现代降水表现出若干长期变化特征,对现代降水趋势性变化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很好了解。结合多种资料分析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大陆近几十年降水变化趋势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初步认识:① 现代降水量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全国平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增加或减少的长期变化,但强降水事件频率和降水量出现明显增多,而小雨事件特别是痕量降水事件显著减少。② 再分析资料表明,最近几十年全国水汽净收支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际观测资料显示近地面和对流层中下层空气比湿或大气可降水量出现较明显上升趋势。③ 代用资料序列分析显示,全国大部地区近几十年降水变化仍处于晚近历史时期正常自然波动范围内;近百年观测的降水量序列也表明,黄淮海地区降水具有多重时间尺度相互叠加作用特点,低频自然气候变异的影响信号有清晰表现。④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全国或东部季风区现代降水变化影响的信号,目前仍难以识别;区域性近地面风速减弱导致的雨量观测系统偏差以及大范围气溶胶浓度增加,可能是东部季风区大多数台站观测到的强降水事件频率增加和小雨频率显著减少的两个重要原因。⑤ 主要与城市化影响相关的地面观测资料系统偏差,可以部分解释现有分析表明的短历时强降水事件频率和累计降水量增加现象,同时也很可能是城市台站小雨和痕量降水事件频率明显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8.
对当前坡面汇流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并对坡面汇流的非线性效应以及城市低影响开发中的雨水入渗与蓄集对坡面汇流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从模型简单实用的角度出发,认为以流域时间-面积关系与线性水库相串联的ModClark法等为代表的概念性分布式坡面汇流模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考虑到基于等流时单元的变动等流时线法在反映雨强非线性影响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根据水文响应单元在不同雨强条件下汇流时间的变化,调整其汇流参数以反映坡面汇流的非线性效应,对于流域坡面汇流的分布式模拟更具有实际意义;针对目前低影响开发设施长时间序列大空间尺度的室外降雨径流监测资料普遍较为缺乏的现状,给出了后期应积极选择合适的技术以加强低影响开发性能监测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9.
王劲松  叶宇星  徐行  等 《江苏地质》2016,40(2):326-330
分析了直线型KSS31M(SN035)海洋重力仪短期负漂移现象的原因、采取的处理措施和经验总结,认为在减震措施不足的情况下,重力仪长期经受震动,而频繁的搬动会使重力仪弹性系统中的金属弹簧产生较大的弹性疲劳,这种影响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消除,由此可能导致月漂移超标;陀螺稳定平台轴因承受震动磨损较严重,轴承间隙变大,导致安装在平台之上的重力传感器经过抛物线测试之后不能完全垂直指向地心,重力在水平方向存在一个微小的分量,最终导致重力读数偏小,即短期负漂移;重力基点环境的变化等对漂移也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在搬动重力仪后将仪器保持足够长时间的恒温后再开机,密切监测一段时间,以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000.
综合研究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二段储层的岩性、含油性和含油饱和度,确定了适用于本区的含油饱和度计算方法,并与实际含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沉积和构造对含油性的影响。研究区双二段含油储层的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为主,含油级别为荧光级以上。根据阿尔奇公式计算出的含油饱和度大部分与实际的含油性相符合,并将含油饱和度70%、50%和38%值作为本区气层、油层、油水层和水层的区分标准。本区储层的含油性受到沉积和构造两方面的控制,沉积作用主要控制储层的岩石结构和物性,构造控制油气的聚集,即在构造高部位,实际含油饱和度比计算结果要高,而在构造低部位,实际含油饱和度比计算结果要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