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24篇
  免费   4217篇
  国内免费   6582篇
测绘学   3240篇
大气科学   2083篇
地球物理   3380篇
地质学   11431篇
海洋学   3928篇
天文学   194篇
综合类   1256篇
自然地理   2211篇
  2024年   210篇
  2023年   598篇
  2022年   1070篇
  2021年   1263篇
  2020年   1048篇
  2019年   1177篇
  2018年   1163篇
  2017年   1055篇
  2016年   1062篇
  2015年   1296篇
  2014年   1214篇
  2013年   1419篇
  2012年   1606篇
  2011年   1549篇
  2010年   1507篇
  2009年   1425篇
  2008年   1496篇
  2007年   1385篇
  2006年   1318篇
  2005年   1154篇
  2004年   779篇
  2003年   574篇
  2002年   601篇
  2001年   581篇
  2000年   457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4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内蒙古锡林浩特—东乌旗剖面壳幔电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二连—东乌旗贺根山一带成矿构造环境,提供矿产资源勘查、预测、评价的地质背景依据,跨贺根山和锡林浩特板块缝合带一线布设了26个超宽频带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点,点距3~6 km,剖面长度100 km,在对获取的资料采用Robust变换、互参考处理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电性主轴,并采用二维共轭梯度反演技术,解剖了沿剖面120 km深度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反演结果表明,沿剖面以贺根山和锡林浩特缝合带为界分为壳幔结构差异较大的四大构造单元:锡林浩特缝合带南壳内高导层埋深约在25 km,存在深达90 km的高阻块体;贺根山缝合带北壳内高导层埋深约15 km,莫霍面埋深约在50 km;两缝合带之间没发现壳内高导层,地壳表现为相对完整的高阻体;贺根山缝合带为两条岩石圈断裂控制,宽度约15 km,分布有串珠状局部南倾的高导体和上地幔局部隆起,下地壳底界约在25 km,上地幔高导层深度约在55 km,古亚洲洋壳向南俯冲迹象明显;锡林浩特缝合带盖层下宽度约6 km,与壳内高导层连通.缝合带位置均具备壳、幔源物质向上运移的通道,其控制的次级断裂构造系统具备成矿流体聚集、运移、沉淀成矿的有利条件,具备良好的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842.
南海西沙地块岛屿地震观测和海陆联测初步结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南海西沙地块下方的地壳结构,我们在岛屿区架设了流动地震台站进行天然地震观测和海底地震仪的人工地震探测.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和射线追踪方法对琛航台的远震数据和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和分析,建立了琛航岛下方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以及横穿琛航岛的二维地壳结构模型.琛航岛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下地壳存在明显低速层,横波速度只有3.5 km/s,莫霍面埋深24~26 km,岛屿两侧地壳厚度向外逐渐变薄,其西北侧地壳结构表现为裂谷特征,可能为西沙海槽在该地区的延伸表现.地幔热活动和区域拉张应力作用引起的上地幔物质的韧性流变构造和各向异性排列可能是产生下地壳低速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43.

目前存在有多种地幔热导率模型,不同模型在数值和随温压变化的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为探究不同热导率模型对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本文对不同模型下的岩石圈张裂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探讨地幔热导率对岩石圈热传输、变形和熔融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不同热导率模型下,岩石圈的变形和熔融特征表现出明显差异.高热导率模型下,岩石圈破裂较晚,形成陆缘较为宽阔,地壳熔融强烈而地幔熔融较弱;低热导率模型下,岩石圈破裂较早,形成陆缘较为狭窄,地幔熔融强烈而地壳熔融较弱.这种差异源于不同地幔热导率下岩石圈和地幔热状态的变化及相应力学性质的改变.高热导率下,热传导的增温效应显著,岩石圈呈现较热的状态,其强度整体较低,壳幔耦合减弱;而低热导率下,热对流的增温效应显著,岩石圈呈较冷的状态,其强度整体较高,壳幔耦合增强.基于模拟结果,本文认为地幔热导率的选取对动力学模拟的结果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相对于随温压的变化,热导率数值的差异对动力学数值模拟的结果影响更大,尤其是对于地幔熔融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4.
许力生  张旭  张喆 《地球物理学报》2020,63(11):4012-4022

2020年6月23日15时29分04秒(UTC),在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发生了一次震级为MW7.4的地震,我们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和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盟(FDSN)台网的长周期和宽频带P波数据反演分析了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震源时间函数以及时空破裂过程.根据反演结果,这次地震的矩心震中位于15.96°N,95.89°W,矩心深度约为22 km;地震持续15 s左右,释放地震矩1.24×1020 N·m,相当于矩震级MW7.4;破裂过程比较简单,仅有一个走向和倾向方向尺度相当的凹凸体错动,最大位错达8.1 m,位于21 km深处.凹凸体破裂主要沿断层的滑动方向呈双侧破裂,两个优势破裂方向在地表投影的方位分别位于60°和270°左右.综合构造背景、震源位置、余震分布、震源机制以及时空破裂过程,我们相信这次地震是发生在北美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海底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海底板块朝着大约60°左右的方位运动,以大约22°的倾角插入大陆板块,造成一个凹凸体错动,形成了这次地震.

  相似文献   
845.
李雪艳  许俊财 《华南地震》2020,40(1):111-117
实验模态分析是工程振动测试技术的基本任务之一。现有的工程振动测试技术教材通常采用频响函数的幅频曲线或者功率谱曲线,通过寻找局部峰值来实现模态参数的识别。该方法原理简单,计算方便,但是通常只能识别前几阶模态参数,而且由于受到分辨率的影响,会带来一定的识别误差。通过将现在广泛应用于环境激励下的随机子空间法加以改进,应用于一般激励下的模态参数识别;构建Hankel矩阵和Toeplitz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并重构更稳定的结构状态矩阵,形成稳态图来识别结构的模态参数;以一个七层框架结构的数值模拟和一个实验室测试的简支钢梁为例演示了该方法。相比于传统实验模态参数识别方法,改进的方法能识别更高阶的模态参数,而且具有更高的精度,适合编程计算,可作为实验模态分析方法教学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46.
人类活动引起的富营养化对太湖的碳循环模式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精细描述太湖藻华暴发-消退周期的溶解性有机质分子是了解太湖碳库动态变化的关键.本研究利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以太湖北部梅梁湾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的表层水体为研究对象,解析藻华暴发-消退周期溶解性有机质的来源和分子组成特征,进而理解浮游藻类异常增殖对水体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及其在区域碳循环中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藻华暴发期浮游藻类生产力显著增加,使得表层水体的溶解性有机质从含量到分子组成均发生剧烈改变.含量上表现为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升高,分子组成上表现为CHO类化合物和以脂肪族类化合物为代表的活性组分占比增加,特征化合物以相对高饱和度和高含氧的小质量数分子为主.而在藻华消退期,随着藻类有机质贡献的减少和有机质降解过程的持续进行,含量上表现为溶解性有机碳浓度下降,分子组成上表现为CHOS、CHONS类化合物和富羧酸脂环类化合物等惰性分子占比增加,特征化合物以大质量数分子和相对低饱和度和低含氧的小质量数分子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水体的溶解性有机质分子组成在藻华暴发期受藻类有机质输入控制,在消退期受藻类有机质降解的影...  相似文献   
847.
利用CRLB的数字摄影测量人工标志定位不确定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虑影像形成的物理过程,针对叠加零均值高斯白噪声的标志定位模型,利用最大似然估计理论,推导出了基于标志定位不确定性理论的误差性能克拉美-罗下限(Cramér-Rao lower bound,CRLB),同时确定了CRLB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以圆形标志实验为例,分析了噪声水平和标志大小两个因素对CRLB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8.
阐述了4种传统虚拟参考站(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VRS)随机模型建模方法及VENUS随机模型建模方法的作业原理,从验后单位权方差、模糊度精度因子ADOP、F-ratio、滤波残差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了各方法作业水平的有效性及优劣程度。研究表明,传统的标准随机模型建模方法、信噪比建模方法及高度角建模方法在VRS中的应用有效性最弱,传统的自适应随机模型方法和VENUS建模方法在不同层面体现出各自的优势,有互相借鉴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849.
以6S大气辐射传输模型为基础,计算了气溶胶光学厚度、太阳天顶角、传感器天顶角以及地表海拔变化对于校正得到的地表反射率的影响,讨论了6S模型对于这些参数的敏感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查找表的大气校正方法,利用6S模型离线计算建立了不同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太阳天顶角、传感器天顶角以及地表海拔条件下大气校正系数的查找表,基于该查找表对MODIS影像进行逐像元大气校正。通过对本文方法、6S在线校正方法和利用统一输入参数校正方法的比较表明,本文方法的计算结果与6S在线校正方法很接近,说明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于大气条件、传感器位置等空间分布差异对MODIS图像大气校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0.
研究了导航卫星精密钟差的估计算法,实现了基于非差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和事后精密卫星钟差的解算,并与IGS分析中心提供的精密钟差产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自编软件解算的事后精密卫星钟差与IGS最终精密钟差产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互差仅为0.05ns左右;实时估计结果与CODE提供的事后钟差产品符合较好,二者差异为0.1ns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