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21篇 |
免费 | 6546篇 |
国内免费 | 36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45篇 |
大气科学 | 1757篇 |
地球物理 | 2794篇 |
地质学 | 9474篇 |
海洋学 | 3294篇 |
天文学 | 165篇 |
综合类 | 1052篇 |
自然地理 | 175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475篇 |
2023年 | 613篇 |
2022年 | 934篇 |
2021年 | 1071篇 |
2020年 | 913篇 |
2019年 | 983篇 |
2018年 | 989篇 |
2017年 | 885篇 |
2016年 | 885篇 |
2015年 | 1053篇 |
2014年 | 978篇 |
2013年 | 1149篇 |
2012年 | 1288篇 |
2011年 | 1219篇 |
2010年 | 1210篇 |
2009年 | 1125篇 |
2008年 | 1227篇 |
2007年 | 1105篇 |
2006年 | 1049篇 |
2005年 | 931篇 |
2004年 | 604篇 |
2003年 | 441篇 |
2002年 | 476篇 |
2001年 | 470篇 |
2000年 | 356篇 |
1999年 | 139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3篇 |
1965年 | 4篇 |
1957年 | 6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菠罗组)可以对比;早侏罗世水泉沟组与京西、冀北南大岭组、辽西北票兴隆沟组层位相当,且各组火山岩时代基本相同;中侏罗世早期郭家店组底部含煤段与京西上窑坡组、冀北下花园组中部、辽西北票组中上部植物组合面貌一致;中侏罗世中期郭家店组砾岩段是燕山期构造变形主幕的产物,北京西山龙门组、冀北下板城下花园组上部、辽西北票海房沟组都是该期的记录,层位相当;辽西中侏罗世中晚期蓝旗组底部的时代为158±1Ma,与京西、冀北髫髻山组安山岩的同位素年龄总体一致.这说明差异较大的燕山板内造山带三叠纪-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了相似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2.
123.
华南震旦系陡山沱组磷质震积岩及其与多细胞生物群相关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埃迪卡拉纪(震旦纪)陡山沱期是Rodinia超大陆裂离的重要地质时期,是多细胞生物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和磷质聚集时期,也是化学、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剧烈时期。液化岩脉、液化角砾岩、脉化变形构造、以及阶梯状层内断层等磷质震积岩的发现,表明扬子地区在陡山沱期晚期至少发生过两次以上的地震事件。地震构造运动将地球内部积累能量快速地释放,可能是磷质来源和热水活动一种重要的方式或通道。海水中磷等无机营养盐分的增加,海水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和发展,同时多细胞生物的繁盛又有利于磷的聚集。 相似文献
124.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 transportation systems, for a long time, the insufficient performance of transport in Qinghai- Tibet Plateau (QTP) was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Neverthele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has accelerated the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network since 2000. Due to the large area and significant geographical heterogeneity, there is a growing ne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difference. By using GIS-based raster analysis an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model, 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highway, railway and airport accessibility, respectively, and estimated the correlation and heterogeneity between transport accessibility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Transport accessibility in the QTP improved by 53.38% in the past 15 years, which is specifically embodi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both highway and railway. (2) Accessibility presented prominent differentiation in the space, increasing from west to east and reducing with the rise of elevation, specifically, the best accessibility area of the highway is below 4000m above sea level, while the area with an altitude of over 4000 m has the lowest aviation time cost. (3) In general, the long weighted average time cost to critical transport facilities pose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 on county economic growth in QTP, more positively, the adverse effect gradually weakened over time. (4) Obvious heterogeneity exists at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ransport accessibility factors o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lecting both in the horizontal space and altitudinal belt. Therefore, region-specific policies should be addresse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as well as economy in the west mountain areas.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单能量成像在鉴别脊柱急慢性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5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行双能量CT及MRI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例急性压缩性骨折(共60个椎体)、35例慢性压缩性骨折(共48个椎体)。所有病灶椎体均有MRI诊断结果作为参照。将双能量CT图像数据进行虚拟单能量重建,分别得到40~120 keV的9组图像。对双能量CT虚拟单能量不同能级图像质量进行评分,作Kappa检验评价观察者间一致性。测量脊柱急慢性压缩骨折椎体在双能量CT虚拟单能量不同能级CT值,作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者CT值之间差异性。通过ROC曲线分析虚拟单能量成像不同能级对脊柱急慢性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两名观察者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估一致性较好(Kappa=0.805)且在虚拟单能量80 keV能级下图像质量评分最高。脊柱急慢性椎体在虚拟单能量不同能级下CT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120 keV时AUC值最高为0.72,相应敏感性为86.7%。结论:相较于常规CT,双能量虚拟单能量成像能通过形态学特征及不同能级定量值进行综合评估,更好地鉴别脊柱急慢性压缩性骨折,从而帮助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及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26.
海洋地震资料普遍发育强能量表面多次波,传统表面多次波压制技术(SRME)能够预测出所有阶次表面多次波,但是各阶次表面多次波相互混叠。为了能够单独利用不同阶次的表面多次波成像,降低干涉假象对多次波成像的影响,需要将不同阶次的表面多次波分离出来。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扩展SRME的海洋单阶次表面多次波分离方法。首先,应用SRME技术预测出混叠的所有表面多次波;其次,修改常规SRME技术的边界输入条件,将上一步求得的所有多次波进行升阶次处理;再次,预测出混叠的所有表面多次波与其升阶次后的表面多次波匹配相减求得单阶次多次波。以此类推,能够逐步分离出不同阶次的表面多次波。数值模型和某深海实际资料测试表明本方法的有效性,不同阶次表面多次波被有效分离,为后期多次波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7.
以轴压比和钢连梁弯剪比为主要参数,设计并制作了3个1/4缩尺的钢板混凝土联肢剪力墙子结构,对试件施加恒定轴压力和水平往复加载。观察了各试件破坏特征,对比了顶层水平荷载-侧移曲线和骨架曲线以及延性系数和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高轴压比会使整个试件的延性变差;弯剪比越大试件耗能能力越好,弯剪比越小试件刚度退化越明显。钢连梁先于墙肢底部屈服并持续剪切耗能,有效保护了墙肢底部。 相似文献
128.
现有灌浆套筒连接预制拼装桥墩的抗剪试验仅考虑了轴压和长细比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预制拼装桥墩的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基于现有试验结果,建立了高精度的桥墩抗剪数值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考虑拼接缝处钢筋销栓力的作用。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试件裂缝模态、力与位移曲线、接缝变形和箍筋应力等指标参数,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和精确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箍筋配筋率、纵筋配筋率、灌浆层强度和摩擦系数等因素对预制拼装桥墩抗剪强度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纵筋配筋率的提高对桥墩抗剪强度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9.
为研究T形双波纹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以轴压比、波纹钢板形式、翼缘宽度和剪跨比为变化参数,完成了5个试件的拟静力加载试验。基于试验中观测的破坏形态和滞回曲线,对T形双波纹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破坏规律和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试件破坏形态表现为压屈和受拉破坏,破坏发生在腹板端柱底部,滞回曲线呈捏拢的S形,具有非对称性;波纹形状对试件整体抗震性能影响不大;随着轴压比的提高,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得到加强,水平承载力提升较大,破坏时位移减小,延性变差;增大翼缘宽度可以减小强度退化程度;减小剪跨比可以显著提高试件的初始刚度和水平承载力,但耗能能力变差。 相似文献
130.
高铁列车运行时突发地震会对路基及轨道产生振动危害,严重影响列车的安全运行。为此,文中建立轨道系统-弹塑性路基-地基三维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高速铁路弹塑性路基和轨道在不同列车速度v(50、70、100、130 m·s-1)下的地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地震与列车共同作用下,路基和轨道的位移振幅主要受地震作用影响,而车速变化对路基位移幅值的作用较弱,对轨道的作用较强;地震发生时,列车以不同车速运行会对路基和轨道的频谱曲线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影响,其中在车速50 m·s-1时波动最为剧烈,且总体向高频移动,并出现多个振动主频,此时路基和轨道的加速度峰值分别为单独移动荷载的2.3和1.3倍,路基及轨道加速度显著提高;地震作用下,列车的脱轨系数与横向位移在车速50 m·s-1时显著增大,超过列车安全运行的标准;推测车速50 m·s-1(180 km·h-1)为列车脱轨的临界速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