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11篇
  免费   4996篇
  国内免费   7452篇
测绘学   3653篇
大气科学   2697篇
地球物理   3846篇
地质学   12921篇
海洋学   4254篇
天文学   253篇
综合类   1617篇
自然地理   2718篇
  2024年   146篇
  2023年   470篇
  2022年   1169篇
  2021年   1372篇
  2020年   1126篇
  2019年   1387篇
  2018年   1343篇
  2017年   1199篇
  2016年   1205篇
  2015年   1410篇
  2014年   1411篇
  2013年   1717篇
  2012年   1883篇
  2011年   1859篇
  2010年   1794篇
  2009年   1698篇
  2008年   1754篇
  2007年   1654篇
  2006年   1530篇
  2005年   1338篇
  2004年   950篇
  2003年   683篇
  2002年   699篇
  2001年   675篇
  2000年   535篇
  1999年   245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61.
962.
“十三五”期间,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地质调查以"开辟新区,探索新层系,联合攻关新类型、新领域,支撑百年大庆油田建设"为目标,紧密围绕"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外围中小盆地、石炭-二叠系与中新元古界深层系"三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发现与进展:一是以基质型页岩油为主攻方向,实施页岩油参数井获工业油流,揭示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巨大资源潜力;二是阜新盆地辽阜地2井获工业油流,实现久攻不克区勘探突破,为传统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三是以深层系、非常规为指导思想,实施石炭-二叠系与中新元古界油气资源调查取得新进展.结合新形势、新需求,提出"全盆地、大地质、多资源"综合调查等下阶段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963.
本文总结了钙华体次生有机体系中生物群落特征和界面结晶行为,根据生物在碳酸盐沉积中的角色,将钙华体中次生有机体系的界面结晶矿化类型分为生物控制矿化沉积和生物诱导矿化沉积。分述了碳酸钙沉积矿化相关的五种生物代谢活动,讨论了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对碳酸钙矿物晶型和形貌的影响。针对目前钙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深入研究生物体主要构成元素、生物小分子和生物体内部组织在钙华形成或退化中的作用,进一步厘清钙华体与次生有机体系的多界面溶化方式,为钙华保护修复及钙华退化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4.
中国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5.
利用淮南深部地球物理实验场地下848 m巷道内的Burris弹簧重力仪和地表LCR-ET20弹簧重力仪同期连续重力潮汐观测资料,对实验场地表和地下重力噪声水平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频率小于1.70 mHz(对应周期约为9.8 min)时,地下重力噪声水平都要比地表低;特别是在重力仪敏感的信号频段(周期大于3h的信号频段),地下848 m巷道内的重力噪声水平要比地表低约2个数量级,充分验证了实验场地下观测环境具有低重力噪声水平的超静特点.实验结果证明淮南深部地球物理实验场地下848 m巷道可为深地多物理场观测提供超静观测环境,为检测微弱地球物理场信号提供绝佳观测条件.  相似文献   
966.
铜锌是海洋浮游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其含量和同位素能够对相关海洋生物—物理—化学过程进行示踪和定量分析,是国际地学重大研究计划"GEOTRACES"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总结和评述了近年来海洋铜锌同位素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归纳出以下认识:①生物吸收、颗粒物吸附和有机质络合等不同海洋过程会使海水溶解铜锌同位素产生分馏,从而对同位素组成的纵剖面分布特征造成影响;②现代海洋主要铜锌输入、输出端元同位素组成及通量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仍存在潜在的铜锌源汇尚未被发现;③铜锌对海洋气候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其同位素组成经常被广泛应用于古海洋气候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示踪.未来还需在优化铜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测试方法、探究海洋铜锌的潜在源汇以及生物碳酸盐等海洋载体铜锌同位素分馏机理等方面开展进一步工作,并有望在碳循环、地球气候重大演变和海洋环境污染的示踪应用等方向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967.
模态水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海洋次表层的高分辨率观测,对空间尺度为百公里的海洋中尺度涡旋如何影响空间尺度大于千公里的模态水的认识仍然欠缺.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难题,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实施了一次成功的海上观测试验.系统梳理了基于该观测数据所发表的有关涡旋影响模态水潜沉和输运的主要研究成果:①捕捉并揭示了中尺度涡导致混合层水潜沉的过程和动力机制;②发现了中尺度涡携带模态水迁移的新路径;③阐明了模态水多核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黑潮延伸体海域中尺度涡旋影响大尺度模态水的物理本质,为该海域多时空尺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通过对该次观测试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得到了如下新的科学推论:海洋次中尺度过程对模态水的形成和耗散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68.
详细介绍了8 Ma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地球上主要发生过3次冷气候事件:第一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7 Ma,一股强烈的干冷气流刮过欧洲大陆,穿越赤道地区直达非洲大陆,使得原始森林开始萎缩,面积的缩小导致古猿与人类发生演化分异;第二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4.2 Ma,那时干冷气候持续发展,非洲大陆的原始森林进一步萎缩,并逐渐演化为稀树草原,出现了南方猿人和傍人;第三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2.3 Ma,全球气候变化波动较大,冷-暖气候交替发育,地球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属),并逐渐演化成现代人。根据目前的研究,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与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人类演化历史大致可分为7个时期:撒海尔猿人—原初猿人时期、地居猿人时期、南方猿人—傍人时期、能人—鲁道夫人时期、匠人—直立人时期、先驱人—海德堡人时期和智人时期。  相似文献   
969.
季强  季燕南  詹庚申 《江苏地质》2021,45(2):113-121
简要介绍了北京周口店北京直立人发现的过程、已发现的化石材料、现存的化石材料及首批复制的头盖骨模型。描述了北京直立人的主要形态特征,讨论了直立人与现代人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认为包括北京直立人在内的东亚地区直立人是一个灭绝的支系,没有留下后代,不是现代东亚人或中国人的直系祖先。大约在2.0 Ma前,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匠人或能人,而后走出非洲扩散到欧洲和亚洲。非洲的直立人约在90万a前演化为先驱人,约在60万a前演化为海德堡人,约在30万a前演化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智人。推测从非洲向欧洲扩散的海德堡人后来有可能演化为尼安德特人,而向亚洲扩散的海德堡人后来可能演化为丹尼索瓦人和智人。讨论了北京直立人的分类位置和名称有效性问题,认为亚种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有2个或2个以上的亚种才有效。当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北京直立人,探讨周口店的直立人与爪哇岛的直立人究竟有无差别。如果二者没有差别,那么周口店发现的直立人北京亚种(Homo erectus pekinensis)就不是有效名称,应直接归于直立人(Homo erectus),称为“发现于北京的直立人”(Homo erectusunearthed from Beijing)。如果二者差异明显,有2种处理方法:一是直接提升为种,称为“北京人”(Homo pekinensis);二是保持现状,仍然称为“直立人北京亚种”(Homo erectus pekinensis),但印尼爪哇岛发现的直立人学名需作变动,应称为“直立人直立人亚种”(Homo erectus erectus)。  相似文献   
970.
高山峡谷区是滑坡灾害频发地区,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呈多发、频发态势。本文选择坐落于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的西藏江达县作为研究区,利用野外调查获取的85个滑坡数据,选取坡度、河流密度、地貌类型、降水量、距断层距离、道路密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岩性等8个稳定性影响因素,运用地理探测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1)按滑坡体体积划分等级,江达县滑坡主要以中、小型滑坡为主;按其稳定性划分,50%以上的滑坡处于稳定状态;按危险等级划分,以Ⅲ级、Ⅳ级为主;江达县滑坡主要沿河流与道路分布,全县地面调查发现85处滑坡全部分布于河流附近,其中71.76%的滑坡分布于道路两侧。(2)江达县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地貌类型、河流密度、道路密度和距断层距离,其贡献率分别为0.501,0.477,0.465,0.332;当影响因子两两相互作用时,因子解释力总是大于单个因子对滑坡稳定性的解释力,即当两种影响因子相互作用时,对于滑坡的失稳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