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53篇
  免费   4944篇
  国内免费   7279篇
测绘学   3651篇
大气科学   2808篇
地球物理   3811篇
地质学   12617篇
海洋学   4217篇
天文学   308篇
综合类   1536篇
自然地理   2628篇
  2024年   137篇
  2023年   434篇
  2022年   1116篇
  2021年   1320篇
  2020年   1080篇
  2019年   1304篇
  2018年   1272篇
  2017年   1135篇
  2016年   1135篇
  2015年   1401篇
  2014年   1374篇
  2013年   1657篇
  2012年   1836篇
  2011年   1804篇
  2010年   1751篇
  2009年   1688篇
  2008年   1746篇
  2007年   1628篇
  2006年   1556篇
  2005年   1366篇
  2004年   940篇
  2003年   734篇
  2002年   766篇
  2001年   724篇
  2000年   556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5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91.
Turbidites from the Shiquanhe–Namco Ophiolite Mélange Zone(SNMZ) record crit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ctonic affinity of the SNMZ 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Meso-Tethys Ocean in Tibet.This paper reports sedimentologic,sandstone petrographic,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nd clastic rocks geochemical data of newly identified turbidites(Asa Formation) in the Asa Ophiolite Mélange.The youngest ages of detrital zircon from the turbiditic sandstone samples,together with ~115 Ma U-Pb concordant age from the tuff intercalation within the Asa Formation indicate an Early Cretaceous age.The sandstone mineral modal composition data show that the main component is quartz grains and the minor components are sedimentary and volcanic fragments,suggesting that the turbidite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a recycled orogen provenance with a minor addition of volcanic arc materials.The detrital U-Pb zircon ages of turbiditic sandstones yield main age populations of170–120 Ma,300–220 Ma,600–500 Ma,1000–700 Ma,1900–1500 Ma,and ~2500 Ma,similar to the ages of the Qiangtang Terrane(age peak of 600–500 Ma,1000–900 Ma,~1850 Ma and ~2500 Ma) and the accretionary complex in the Bangong–Nujiang Ophiolite Zone(BNMZ) rather than the age of the Central Lhasa Terrane(age peak of ~300 Ma,~550 Ma and ~1150 Ma).The mineral modal compositions,detrital U-Pb zircon ages,and geochemical data of clastic rocks suggest that the Asa Formation is composed of sediments primarily recycled from the Jurassic accretionary complex within the BNMZ with the secondary addition of intermediate-felsic island arc materials from the South Qiangtang Terrane.Based on our new results and previous studies,we infer that the SNMZ represents a part of the Meso-Tethys Suture Zone,rather than a southward tectonic klippe of the BNMZ or an isolated ophiolitic mélange zone within the Lhasa Terrane.The Meso-Tethys Suture Zone records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accretion,arc-Lhasa collision,and Lhasa-Qiangtang collision of the Meso-Tethys Ocean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992.
地下水的赋存和埋深是地下水资源勘察的重要内容。遥感技术具有数据获取快、综合成本低、观测尺度大等诸多优势。基于遥感的地下水资源评估技术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也是遥感应用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回顾总结了遥感技术在评估地下水赋存和埋深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根据不同评估技术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单因子模型评估法、多因子综合模型评估法、重力卫星数据评估法3种。得出以下结论: ①地下水遥感评估技术经过多年发展,模型方法更加多样,精确度不断提高,可以作为传统地下水资源勘察的重要辅助手段; ②遥感评估地下水赋存的研究发展迅速,但针对地下水埋深信息的评估研究进展相对缓慢; ③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结合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是地下水资源遥感评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3.
为落实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与地下水质监测工作任务,实现对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测,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自然资源部分)在西辽河平原监测区共布设了国家级地下水自动监测井117眼,其中新建监测井93眼,改建机民井24眼,安装自动监测仪器117套。监测区控制面积57 000 km2,主要监测层位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含水层,监测层位最大深度为206 m。建成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信息服务系统,提升了地下水监测信息获取、分析、共享和服务能力。该项目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监测区地下水的监测频次以及信息的时效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4.
自然资源调查是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自然资源分类体系、调查方案和数据库组织的研究,构建了以第三次国土调查和各类专项调查数据为基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提出了新的数据库组织和更新方法,并在江苏省徐州市进行了实践验证,形成了地市级调查成果,旨在为全国范围内地级市自然资源调查工作提供参考,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调查体系。  相似文献   
995.
地下水的赋存和埋深是地下水资源勘察的重要内容。遥感技术具有数据获取快、综合成本低、观测尺度大等诸多优势。基于遥感的地下水资源评估技术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也是遥感应用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回顾总结了遥感技术在评估地下水赋存和埋深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根据不同评估技术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单因子模型评估法、多因子综合模型评估法、重力卫星数据评估法3种。得出以下结论①地下水遥感评估技术经过多年发展,模型方法更加多样,精确度不断提高,可以作为传统地下水资源勘察的重要辅助手段;②遥感评估地下水赋存的研究发展迅速,但针对地下水埋深信息的评估研究进展相对缓慢;③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结合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是地下水资源遥感评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6.
姜明  史静  崔明  党岳  李文博 《气象科技》2019,47(3):413-419
针对天津市一种常见的CAWS600型区域自动气象站对其供电及功耗进行了详细分析,利用对电池放电特性曲线的归一化处理,得到了针对12V38AH铅酸蓄电池的剩余容量估算方法,同时利用该站蓄电池工作电压的统计规律,提出了针对蓄电池工作电压的极值判定、时间/空间一致性质量控制方法,并对2017年逐10min观测数据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文章提出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出蓄电池异常站点,针对2017年个站蓄电池持续放电情况可提前10d定位。  相似文献   
997.
京津冀区域龙卷风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气象报表、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气象灾情数据库以及档案馆地方志等历史资料,查阅1956—2016年京津冀区域的龙卷风个例,按照"增强藤田级别"龙卷风强度等级分类标准,采用专家评定法对龙卷风个例进行定级,并运用时间序列、趋势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对龙卷风的时空分布、灾害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1956—2016年,京津冀区域共确认龙卷风个例188个,空间分布上,龙卷风发生最多的区域有2个,一是张家口坝上4县:张北、尚义、沽源、康保,二是京津冀东部地区,特别是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沿海地区是龙卷风高发区;②时间分布上,1985—1993年龙卷风发生次数最多,90年代以后呈下降趋势;③龙卷风在夏季发生次数占总数的81.9%,龙卷风主要发生时段为11:00—20:00;④对有灾情记录的122个龙卷风个例,经专家评定,EF4和EF3级各1例,EF2级14例,EF1级52例,EF0级54例。  相似文献   
998.
任丽  关铭  李有缘  王深义 《气象科技》2019,47(6):959-968
本文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0.25°×0.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出现在东北地区北部受不同系统影响的连续2d暴雨过程的热力和动力场结构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24日为暖锋锋生暴雨,暴雨范围大;25日为台风暴雨,暴雨出现在台风移动路径上,为狭长带状。暴雨是由MCS活动造成的,每次短时强降水均与TBB低值中心相对应,台风倒槽内的MCS强度比暖锋云系内的MCS弱,但是降水强度却更大。台风安比携带大量暖湿空气,其东侧的低空急流向北输送热量和水汽,水汽辐合集中在边界层内,台风暴雨的水汽辐合强度比暖锋暴雨更强烈,所造成的雨强更大。暖锋暴雨期间,小兴安岭迎风坡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明显;高层强辐散及地形辐合抬升作用对暴雨有较大贡献。台风暴雨期间,低空辐合,特别是水汽辐合作用对暴雨有较大贡献;辐合区位于台风倒槽附近,倒槽表现为冷锋性质。  相似文献   
999.
利用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5个气候模式在3种典型浓度路径(RCPs)下的预估结果驱动SWAT水文模型,预估了21世纪气候变化对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季节分配以及极端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预估的长江上游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21世纪末较当前(1986—2005年)升高1.5~5.5℃,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在21世纪30年代后高于当前气候平均值,21世纪末相对于当前增加5%~15%。流域内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空间差异,金沙江和岷沱江流域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幅度均大于流域平均值。预估的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及各月平均径流均有增加趋势,在21世纪30年代后高于当前多年平均值,21世纪中期增加4%~8%,21世纪末增加10%~15%。预估的径流年内分布的均匀性有所增加,但年际变化明显增大,极端旱涝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预估的各子流域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存在差异,金沙江和岷沱江流域年径流量、年际变化和年内分布变化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为低敏感;嘉陵江流域、乌江流域和长江上游干流径流增加幅度大,同时极端丰枯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增加显著,是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常规气象资料,根据气象条件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以及地面湿度和动力条件等分析了2017年1月27—29日长沙地区这次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污染发生时段,南支槽不断加深东移,槽前势力强盛的西南气流将孟加拉湾一带的水汽向长沙地区输送,进一步增加了该地区的空气湿度。同时,持续东移的脊前暖平流对长沙中低层大气增温有显著影响,为稳定的大气层结创造了有利条件。长沙处于弱高压的底后部,受大范围的弱鞍型场及均压场控制,地面有暖倒槽发展,且由于高压较弱,导致地面和低空的风速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同时有利于夜间地面的辐射降温。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为霾天气和严重污染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大气环境场,逆温结构和稳定温度层结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湍流交换和热力对流,大气中的污染颗粒不易扩散,为此次污染事件的维持、加剧提供了重要的气象条件。长沙地区处在罗霄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的湘江故地,受周边地形阻挡的影响,污染物在下沉气流的控制下聚集到长沙地区后,很难通过水平输送离开,这也是造成此次霾污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