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49篇 |
免费 | 7853篇 |
国内免费 | 43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03篇 |
大气科学 | 2432篇 |
地球物理 | 3848篇 |
地质学 | 11712篇 |
海洋学 | 3817篇 |
天文学 | 385篇 |
综合类 | 1368篇 |
自然地理 | 22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9篇 |
2024年 | 561篇 |
2023年 | 714篇 |
2022年 | 1117篇 |
2021年 | 1288篇 |
2020年 | 1104篇 |
2019年 | 1201篇 |
2018年 | 1229篇 |
2017年 | 1115篇 |
2016年 | 1117篇 |
2015年 | 1247篇 |
2014年 | 1202篇 |
2013年 | 1405篇 |
2012年 | 1541篇 |
2011年 | 1494篇 |
2010年 | 1475篇 |
2009年 | 1346篇 |
2008年 | 1445篇 |
2007年 | 1296篇 |
2006年 | 1210篇 |
2005年 | 1102篇 |
2004年 | 740篇 |
2003年 | 585篇 |
2002年 | 633篇 |
2001年 | 626篇 |
2000年 | 501篇 |
1999年 | 293篇 |
1998年 | 187篇 |
1997年 | 178篇 |
1996年 | 146篇 |
1995年 | 86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84篇 |
1992年 | 74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10篇 |
1965年 | 4篇 |
1957年 | 6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依据云南省者奄—嘎洒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研究了表层土壤中Cr、Ni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农产品Cr、Ni含量特征.结果 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Cr、Ni含量受控于地质背景,光山—和平丫口岩体(σ)发育的土壤中Cr、Ni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层发育的土壤;不同类型土壤中Cr、Ni含量差异较大,且土地利用方式也会对土壤中Cr、Ni含量产生一定影响;研究区玉米、柑橘、茶叶、甘蔗、香蕉、核桃等农产品Cr、Ni含量均未超标,仅11件水稻Cr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占水稻样品总数的11.3%,区内农产品安全性总体较好;区内农用地(水田、旱地、园地、草地)面积为554.73 km2,其中无风险(含量低于筛选值)面积为408.61 km2,占比为73.66%,风险可控(含量在筛选值与管制值之间)面积为112.96 km2,占比为20.36%,风险较高(含量>管制值)面积为33.16km2,占比为5.98%,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针对部分土壤存在Cr、Ni污染风险问题,从水土保持、施肥方式、水旱轮作等角度提出了污染防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2.
基于北京平原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土壤元素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北京平原区土壤CaO、MgO、Na20、Hg、Cd、Sr、Ba、Sn等含量偏高,Sb、As、Th、W、Br、U、I、Mo、有机质等含量偏低.R型因子分析结果显示,F1因子为反映土壤原始背景特征的元素组合,F2、F4、F6因子为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影响的元素组合,F3因子为反映成土母质基本信息的元素组合,F5因子为反映成土母岩基本特征的元素组合.利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对部分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进行数学建模,回归系数R2值为0.542~0.960,拟合效果总体较好;从区域尺度上初步判断出人类活动对重金属元素Cu、Hg、Pb、Zn影响深度约150~ 200 cm,对养分指标N、P、S、Se、有机质影响深度约50~ 100 cm.一般情况下,褐土中Se、Bi、Li、有机质、Mo、W等39项元素与指标的含量高于潮土,不同土壤质地中As、Cd、Cr、Ni、N、B等29项元素含量的大小关系为:砂质壤土<砂质黏壤土<黏壤土<壤质黏土,耕地土壤中Cd、N、P、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林地,中心城区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元素、养分指标的含量普遍高于郊区. 相似文献
163.
近年来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局部地区发现有珍贵的富硒土地,但对三江平原土壤硒的分布以及土壤硒含量的控制因素研究较少.三江平原西部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该区表层土壤主要以足硒为主,未见硒中毒土壤,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完达山山前至沿挠力河之间的冲湖积低平原地区,少量分布于萝北县城北部的湖成剥蚀台地,硒不足或硒潜在不足地区主要沿松花江河流以及萝北地区黑龙江古河道展布.根据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硒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分布,认为三江平原表层土壤硒含量主要受表层土壤中有机质以及土壤质地中黏土的吸附作用影响,铁、锰等氧化物以及土壤pH对硒富集具有一定影响,但作用较小.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显示三江平原地区多为无风险区,是一块珍贵的清洁土地资源,当地可依托富硒土地发展绿色富硒农业. 相似文献
164.
通过地震剖面、钻孔资料对比,利用1∶5万重力资料和广域电磁测深资料对小秦岭地区矿田构造深部特征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小秦岭地区太华群埋深1 500、2 500、3 500m处是重要的构造界面,特别是1 500m处可能限制了大多数的石英脉矿体就位,1 500~2 500m网格状电磁剖面南倾、北倾视电阻率交汇部位有可能形成较大规模金矿体;巡马道断裂结构复杂,其上盘可能以构造片岩、碎裂岩为主,3500m深部可能存在燕山期侵入岩体,具有寻找石英脉型金矿的前景,又具备形成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条件;太要断裂呈“阶梯状”北倾,其北1.5~3 km范围内,第四系下伏太华群埋深在800~1 500m,该断裂西宽东窄,东西两段断距存在差异;提出了该地区深部找矿应重点关注巡马道断裂中西段两侧电性结构特征复杂地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5.
为研究薄壁断裂南段的电性结构特征,采用高密度电阻率层析成像探测方法,对薄壁断裂在峪河口以南至方庄镇段的电性结构进行探测,共布设4条测线,总长度为10.47km,探测结果揭示在测线下方存在有明显的电阻率间断面,认为是薄壁断裂在该处的反映.结合已有地质地球物理结果,认为薄壁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以峪河口为界,以北至上八里镇石门河出山口处,在第四纪早期有明显活动,以南至方庄镇附近为隐伏断裂,走向NE,倾向SE,倾角约为60°,上断点深度为30m. 相似文献
166.
广域电磁法通过人工接地场源建立谐变电磁场,向地下发送不同频率的交变电流,观测一个或多个电磁场分量,以广域视电阻率探测不同埋深地质目标体.该方法以大功率、强信号的人工场压制干扰场来提高信噪比,从而获得有效观测数据.在高压线、铁路、厂房、矿区、变电站、城市周边等复杂人文噪声干扰环境下,干扰场信号幅值达到几百甚至几千微伏,其强度大于广域电磁人工场信号,难以达到压制效果.本文以某市周边地热资源大深度勘探为例,对复杂电磁干扰环境下广域电磁法的应用进行研究,取得了质量良好的观测数据,经反演解释清晰刻画了地层、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提供了两处地热资源有利区.该例为复杂电磁干扰环境下广域电磁法应用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7.
沉积地层\"速度—深度\"线性模型仅考虑了沉积物压实作用,无法适应沉积地层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或者其他构造因素起作用时,速度随深度的增长率减小的情况.因此,笔者比较了指数公式、幂函数和二次多项式的数学性质,并应用于地震剖面速度谱\"时间—层速度\"关系的拟合,以拟合优度大小为依据,在不同区域采用二次多项式和幂函数分别拟合,称为地震剖面沉积地层多公式拟合时深转换方案.该方案可应对各种构造环境中沉积地层的时深转换工作,可适用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168.
169.
通过对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的新近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提供了新的ESR测年数据,并结合古地磁年龄、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新近纪地层顺序为:新近系上新统上部麻则沟组(Naa m)、新近系上新统下部高庄组(N12 g)和中新统马会组(N1m).根据实测剖面,可将这3个组的河湖相地层划分为37层,总厚度达446.5 m.ESR测年结果表明,麻则沟组的形成时间为2.50~3.04 Ma,属新近纪上新世晚期;高庄组形成时间为3.25~5.25 Ma,属新近纪上新世早期;马会组形成时间为5.30~13.10 Ma,属新近纪中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