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92篇 |
免费 | 6578篇 |
国内免费 | 36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51篇 |
大气科学 | 1762篇 |
地球物理 | 2817篇 |
地质学 | 9526篇 |
海洋学 | 3301篇 |
天文学 | 166篇 |
综合类 | 1060篇 |
自然地理 | 17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477篇 |
2023年 | 616篇 |
2022年 | 942篇 |
2021年 | 1075篇 |
2020年 | 920篇 |
2019年 | 987篇 |
2018年 | 994篇 |
2017年 | 893篇 |
2016年 | 887篇 |
2015年 | 1057篇 |
2014年 | 982篇 |
2013年 | 1157篇 |
2012年 | 1294篇 |
2011年 | 1223篇 |
2010年 | 1212篇 |
2009年 | 1127篇 |
2008年 | 1230篇 |
2007年 | 1108篇 |
2006年 | 1053篇 |
2005年 | 933篇 |
2004年 | 606篇 |
2003年 | 443篇 |
2002年 | 478篇 |
2001年 | 471篇 |
2000年 | 363篇 |
1999年 | 140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3篇 |
1965年 | 4篇 |
1957年 | 6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WiFi(wirelessfidelity)辅助下附有高程信息的GPS定位可以解决城市环境下卫星数不足时的定位问题,该方法首先利用WiFi定位获得概略二维坐标,然后通过附有高程先验信息的GPS定位来求解最后的位置参数。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将卫星数不足情况下的单GPS定位问题延伸到多系统(BDS+GPS)定位,并探讨了卫星天空几何分布和先验高程精度对最终定位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卫星分布不均匀或过于集中时,观测方程系数矩阵趋于病态,使得定位结果误差变大,多系统(BDS+GPS)定位可以削弱卫星分布对于定位结果的影响;另外,当先验高程偏差增加时,最后的定位精度也会随之下降,但合理范围内的偏差仍然可以满足普通导航定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2.
地质灾害的非线性数据处理与建模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简略地介绍了几种地质灾害数据处理与建模的非线性方法,主要包括GMDH自组织建模技术、神经网络方法。GMDH是一种高阶非线性回归建模方法,它是以简单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为基础,通过\"代复一代\"的\"生产\"过程,客观、自动地求得实际资料的非线性模型。而神经网络则是用工程技术手段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的一类人工系统。与常规统计方法相比,神经网络最突出的优点为它是通过对网络的学习和训练,来掌握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其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强大。实例检验效果表明,这些非线性数据处理与建模技术考虑了地质灾害问题的非线性特性,其比基于常规统计理论的数据处理方法的精度要高得多。 相似文献
143.
144.
145.
146.
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通过对1961年以来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的分析,发现黄河源区进入80年代中后期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1998年的年平均气温竟达到-2.1℃,是40年来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进入90年代,春季和夏季温度急剧回升.黄河上游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且其年际间的波动趋于缓和;冬季(12~2月)和春季(3~5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夏季(6~8月)降水量变化趋势却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同时,分析了38年黄河上游径流量及其与流域降水、气温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干旱气候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这一变化趋势与黄河上游地区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有着一致性,说明汛期降水量的减少是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最直接的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47.
148.
对钦杭结合带西南段大瑶山东南缘的中晚侏罗世埃达克质花岗岩(165~153 Ma)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并探讨了埃达克质和TTG岩类的特征属性。岩石SiO2含量63.76%~72.13%,总体具高Al2O3(Al2O3≥15%)、低MgO (<3%),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正Eu异常或弱的负Eu异常,低Y (≤18×10-6)和Yb (≤1.9×10-6),高Sr (>300×10-6)和Sr/Y值(>20)等埃达克岩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该侏罗纪埃达克质花岗岩形成于陆内伸展构造背景,为大陆板内加厚(隆起区)的下地壳底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属大陆板内环境I型花岗岩。具有类似于低镁安山岩/闪长岩系列(LMA)和镁安山岩/闪长岩系列(MA)两种高压型TTG亚类的属性,为古俯冲增生带下地壳弧型岩石熔融的继承性特征,与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板片熔融过程无关,属非俯冲成因的埃达克/TTG岩类。其空间上与大瑶山东南缘早古生代俯冲增生带高度重合,且与早古生代TTG侵入岩组合紧密相邻,提示它们可能源自于早古生代洋壳俯冲带或大陆边缘弧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因而具有洋俯冲成因的特征属性。 相似文献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