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65篇
  免费   4234篇
  国内免费   6166篇
测绘学   3142篇
大气科学   2002篇
地球物理   3105篇
地质学   10634篇
海洋学   3690篇
天文学   193篇
综合类   1258篇
自然地理   2241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391篇
  2022年   959篇
  2021年   1130篇
  2020年   944篇
  2019年   1114篇
  2018年   1080篇
  2017年   975篇
  2016年   934篇
  2015年   1203篇
  2014年   1135篇
  2013年   1391篇
  2012年   1561篇
  2011年   1543篇
  2010年   1493篇
  2009年   1412篇
  2008年   1483篇
  2007年   1381篇
  2006年   1309篇
  2005年   1151篇
  2004年   784篇
  2003年   574篇
  2002年   589篇
  2001年   563篇
  2000年   445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998年夏季南海水团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 1 998年夏季“南海季风试验 ( SCSMEX)”期间所获的 CTD资料 ,使用系统聚类、Fuzzy模式聚类、Bayes判别分析和 Fuzzy分析等水团分析方法 ,对南海水体的结构和水团配置状况等进行了分析 ,划出了南海存在的 9个主要水团 ,并对各水团的温、盐度特征进行了初析。在调查期间 ,南海本地水 (南海水 )几乎控制了整个调查海区 ,而黑潮水仅出现在台湾岛的西南海域 ;海水强烈混合发生在吕宋海峡附近 ;在中南半岛以东和吕宋岛以西海域 ,表层水明显下沉 ;在南海东南部可能有来自苏禄海的海水 ,其温、盐度特征类似于吕宋海峡中的黑潮水  相似文献   
172.
本文导得了1个研究内波分裂的射线型二维KdV方程。利用这一方程的一维退化方程进行了实验室尺度下孤立子型内波分裂的数值研究。数值结果表明,深水区的初始内孤立波和实测的内孤立波(内潮)在通过陆坡区时都会产生分裂,并在陆架上(浅水区)生成一内孤立子波列。这表明在实际海洋条件下,深海区内潮的分裂是陆架上海洋内孤立子波包(或波列)生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3.
利用1994年8-9月期间,由台湾海峡两岸的4艘海洋调查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所获之CTD和ADCP资料,并结合1992年3月间在同一海域获取的CTD资料及部分历史水文资料,对该区域的海水特性以及黑潮水入侵南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本海区水团分布与冬末、春初(1992年3月)航次基本相似,即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水结构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温、盐度特性。虽发现有黑潮水穿越巴上海峡进入南海,但其势力甚弱。因此,在夏末秋初,黑潮亦无直接的分支深入南海,即使在巴士海峡北端进入台湾海峡的黑潮水,其影响也是十分微弱的。由等密度面、地转流分析和实测ADCP资料显示,在调查海区的东南海域存在一支较强的N向流动。它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绕过吕宋岛西北角流向东北,在巴上海峡呈现与黑潮水混合的迹象,其水体在冬季明显呈高温、低盐的特性;夏季则为相对低温、低盐。故在冬季的几幅卫星图像上也有较好的体现,很有可能长年存在。  相似文献   
174.
通过分析GeoAcoustics公司的GeoSwath相干多波束系统的二进制原始文件结构,使用VC 6.0设计出各传感器字段的数据结构,并编程实现相干多波束数据的提取和图形可视化。该技术方法对于GeoSwath系统多波束数据的提取和分析处理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5.
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元素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取自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成和元素(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和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析与测试,对长江口外缺氧区缺氧环境对元素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简称RSE)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粒控效应,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受粒度效应的制约很弱,主要受离岸缺氧区还原环境的制约,具有在缺氧区富集的特点。缺氧环境对RSE分布的影响超过了元素的粒控效应,从而使研究区RSE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76.
使用GAMIT进行高精度基线向量解算的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杰  任超  孟黎 《海洋测绘》2007,27(6):29-32
GAM IT是国际上常用的GPS定位定轨软件,但由于其安装的平台(UN IX/LINUX)与我们通用的W indow s平台有所差异,使得GAM IT的入门较难。因此本文结合具体实例,介绍GAM IT的安装、基本操作以及应用GAM IT进行高精度基线向量解算,供初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7.
In this paper, a comparison viral made between the two results of determining Pb, Cd, Cu and Zn in seawater by direct current (tripping voltammetry (DCS) with rotating glass carbon electrode and by differential pulse stripping voltammetry (DPS) with hanging mercury drop electrode (HMDE). By DCS, the range of linear calibration curves obtained was 4×10-3 M-2×10-7M for Cu, Zn and Cd, and 4× 10-9M-2×10-3M for Pb. By using DPS, the range of linear calibration curve was as follows: Cu 0.65-1.9 ppb; Pb 1.0-10 ppb; Zn 0.65-2.0 ppb; Cd 0.02-0.14 ppb. It was found that DCS could be used for determining Pb, Cu, Zn in coastal waters, but it is necessary to add gallium ion to it to eliminate the interference of Cu-Zn inter-metallic compound for determining Zn. The DPS is better for determinig Cd.  相似文献   
178.
简述北斗三星无源导航定位的原理及定位误差源。探讨用最优估计理论和方法,即卡尔曼滤波技术,消除北斗三星无源定位数据中随机误差的方法。对华南沿海北斗三星无源定位实验数据进行滤波处理,结果表明:(1)北斗三星无源定位单点定位精度在纬度方向为±58m,经度方向为±4.3m,经卡尔曼滤波后其单点定位精度在纬度方向为±43m,经度方向为±3.6m;(2)北斗三星定位误差主要分布在纬度方向;(3)通过卡尔曼滤波可使北斗三星无源定位精度提高25%。  相似文献   
179.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资源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合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岩相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1.25~2.20和0.54~0.70)高于沙相的(0.23~0.95和0.17~0.94).岩相贝类数量为3025.70g/m2和2660个/m2,生物量垂直分布为低潮区最高(6471.99g/m2),中潮区居中(3772.09g/m2),高潮区最小(78.35g/m2),栖息密度为中潮区最大(4245个/m2),低潮区居中(2973个/m2),高潮区最小(439个/m2).沙相贝类数量为16.81g/m2和11个/m2,低潮区(29.43g/m2和11个/m2)大于中潮区(14.01g/m2和10个/m2).通过与以往资料比对发现,岩礁贝类数量有所增加,沙滩贝类数量则明显下降,监控区贝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对贝类资源变化产生影响的相关因子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0.
对3种蛏类大竹蛏(Solen grandis),长竹蛏(Solen strictus)和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并对其系统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的序列总长度分别为472-481bp(16S)和658bp(COI)。3种蛏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出较高的A+T比例(16SrRNA基因62.1%;COI基因62.8%)。对位排序比较表明,16SrRNA片段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3种类间存在128个碱基变异位点(其中包括12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5个插入/缺失位点,总共12个碱基长;COI片段有200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191个简约信息位点,不存在任何插入/缺失位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大竹蛏与长竹蛏两片段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856和0.1712,两竹蛏类与小刀蛏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054,0.2798和0.2662,0.2933。作者认为小刀蛏与竹蛏之间的遗传距离已达到科之间的水平,结果支持将其提升为刀蛏科的分类观点。3种蛏类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在种间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16SrRNA和COI基因序列均普遍适用于蛏类种及以上阶元的系统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