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40篇
  免费   4685篇
  国内免费   6855篇
测绘学   3453篇
大气科学   2345篇
地球物理   3501篇
地质学   11979篇
海洋学   4063篇
天文学   240篇
综合类   1409篇
自然地理   2490篇
  2024年   133篇
  2023年   438篇
  2022年   1062篇
  2021年   1287篇
  2020年   1054篇
  2019年   1241篇
  2018年   1202篇
  2017年   1093篇
  2016年   1092篇
  2015年   1332篇
  2014年   1272篇
  2013年   1544篇
  2012年   1764篇
  2011年   1703篇
  2010年   1668篇
  2009年   1557篇
  2008年   1640篇
  2007年   1517篇
  2006年   1446篇
  2005年   1259篇
  2004年   859篇
  2003年   653篇
  2002年   662篇
  2001年   658篇
  2000年   508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9篇
  195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三峡库区紫色土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三峡库区典型坡面紫色土为例,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在不同坡度、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库区紫色土中Fe、Mn、Ni、Zr、Sr和Ti的含量相对较多,Mo的含量较为丰富,Zn和Pb的含量相对较低。Pb、Cu和Co的含量在一定坡度范围内随坡地坡度的增大而减少,Zr和Cr的含量则增加。紫色土中Cu、Pb、Co、Ti、Zr、Ni、Cr、Sr等微量元素的含量随坡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耕作土和非耕作土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明显,人为活动是引起库区紫色土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2.
道路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路建设的加速会引发道路侵蚀的加剧, 继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 为了减轻或控 制道路侵蚀, 必须了解道路侵蚀的特征, 找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道路建设是对当地地形的改造, 开 挖以及填埋等扰动活动, 会在原来地貌上形成不同的微地形, 它们各有特点, 形成不同的侵蚀特 征。不同的道路部位侵蚀机理和侵蚀过程差别很大, 现有研究对各个部位的侵蚀强度进行了比 较, 但结果并不一致。与其他用地相比, 道路用地显著的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水文性质, 加速了产流 产沙过程。尤其对一个流域而言, 道路的线性特征使其成为汇流引流的重要途径, 直接影响着流 域的行洪泄洪, 而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道路侵蚀预报仍然集中在经验统计模型的研究上, 由于 经验模型固有的弊端, 不能明确反映侵蚀的机理, 物理模型的研究更加迫切, 尤其结合已有的农 地侵蚀的过程模型更是加强的重点。道路侵蚀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以及两者 的组合, 其水保效益都比较明显, 但也往往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本文总结了国 内外道路侵蚀研究成果, 结合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加强研究的重点, 对理解道路侵蚀机理, 开 展道路侵蚀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3.
本文针对北京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及由此引起的大气污染和安全问题, 结合环境经济 学的外部性理论, 提出应该重视汽车交通的外部性, 认为北京市的交通拥堵症结在于外部性引起 的市场失效。由于汽车交通的群体性特点, 应该使用政府方法来解决城市汽车交通的外部性, 文 章结合英国伦敦市、新加坡和日本名古屋市的交通管理措施, 建议采取管制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 方式, 从控制机动车拥有量和机动车出行率及鼓励市民采取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等各个方面加强 对北京市交通的管理。  相似文献   
984.
长江口滨岸湿地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量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3年长江口滨岸湿地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季节性交换通量连续实测数据,建立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空间插值模型与量算模型,对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季节性空间分布特征、滨岸湿地不同岸段无机氮季节性界面交换总通量量算等研究。结果表明:修正GIDS插值模型在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空间插值预测过程中精度明显优于IDS方法,而略优于普通Kriging方法;长江口滨岸湿地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通量空间分布在不同季节表现出复杂的空间分异特征;利用修正GIDS插值模型对长江口滨岸湿地无机氮交换通量进行空间插值过程中,为提高通量量算模型精度,应采用1.2'×1.2'的空间尺度为最佳;长江口滨岸湿地无机氮界面交换总通量量算表明,长江口滨岸湿地在春季向水体释放无机氮,是水体无机氮的释放源,释放量为1.33×104 t,夏季、秋季和冬季表现为净化水体中无机氮,是水体无机氮的吸收汇,分别净化无机氮量为4.36×104 t、6.81×104 t和2.24×104 t,全年总体表现为净化水体中无机氮,净化量为12.1×104 t;长江口多年水体中无机氮通量多项式拟合分析得出,2002~2004年3年长江口水体中无机氮通量平均值为52.6×104 t,滨岸湿地对长江口水体中无机氮的年均净化率达23.0%。  相似文献   
985.
不同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发展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量实测横断面资料为基础,研究了1973~1997年不同水沙过程对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形成过程的影响。发现花园口至高村河段二级悬河集中形成于1985~1997年的枯水阶段。高村以下河段二级悬河的形成可分两个阶段,1973~1985年大水条件下是冲刷主槽和淤积滩地的时期,但是由于泥沙主要堆积在靠近滩唇的部位,造成河床横比降增大;1985~1997年枯水条件下泥沙在主槽中大量淤积,导致二级悬河的形势更加严重。生产堤限制了泥沙的堆积范围,导致生产堤内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生产堤外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生产堤距较窄的河段生产堤内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较快,显示了生产堤对二级悬河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86.
柴达木盆地东缘祁连圆柏轮宽序列标准化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岩  邵雪梅 《地理学报》2006,61(9):919-928
利用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东缘山地获取的大量祁连圆柏树轮资料,对拟合并去除树木生长趋势即标准化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种总体曲线方法。该方法用包含完整树木髓心、并且在40~60年间达到生长顶峰的树轮资料拟合柴达木盆地东缘祁连圆柏的总体生长趋势曲线,并用广义的负指数函数来描述树木自茎的次生生长开始以来的径向生长过程。用相同的树轮资料建立估算缺失轮数的最初径向生长模型,其方差解释量高达90.9%。建立年表时包含髓心的样芯认定生理年龄为1年,不包含髓心的样芯用最初径向生长模型估算缺失轮数,然后全部样芯用生长趋势曲线对应部分进行去趋势标准化。该方法对建立可靠、准确的长年表有重要意义,所建年表比用传统负指数函数方法建立的年表保留了更多的低频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987.
基于遥感和GIS的哈尔滨城区热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LandsatETM 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反演市区的地面亮温,并进行正规化处理和等级划分,研究城市热岛的时空变化规律和温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揭示城市热岛效应空间格局。通过对哈尔滨市区热岛效应分析,可以确定城区内热岛效应的分布及监测城市化进程,为城市热环境质量评价和热源调查提供准确、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988.
基于主体人与地学本体的人-地-GIS关系讨论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人-地-GIS”关系是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传统的人-地-GIS双向联系模型正在向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本体中心模型演化。通过主体人与客体人的区分,探讨两者在“人-地-GIS”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人-地、地-GIS与人-GIS的相关关系。通过地学本体与本体论的分析,讨论地学本体与科学本体、哲学本体论之间的关系,分析地学本体与类、元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构建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人-地-GIS”关系新模型,该模型整体上分为认知与再现两部分,由核心的本体模型及人的认知层、GIS的模型层与“地学”现象及其关系层构成。以主体人的认知为主线,讨论该模型中各模块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89.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动态路径行程时间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城市交通路网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动态行程时间预测模型,将总行程时间分为行驶时间和交通延误时间两部分,分别介绍这两部分时间的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一组模拟道路信息和路况信息进行实际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表明该模型算法简捷实用,预测结果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0.
王赞红  许清海 《地理研究》2006,25(2):262-267
通过20012003年取得的尘暴和非尘暴天气大气花粉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类天气条件下大气花粉组合虽都以北京地区木本植物花粉为主,但尘暴天气样品中草本植物花粉数量有较多增加。根据尘暴活动和北京地区物候分析,推测这些草本植物花粉来自尘暴源区和路径区的表土沉积。基于上述认识,进一步对风成黄土古土壤层的花粉进行探讨,认为古土壤中草本植物花粉和木本植物花粉是同期沉积的,其木本植物花粉数量比较少可能是尘暴降尘导致草本植物花粉数增多所致。通过现代尘暴、非尘暴天气大气花粉特征的研究,对正确认识过去风成黄土和古土壤层中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的孢粉组合特征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