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468篇 |
免费 | 11397篇 |
国内免费 | 67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13篇 |
大气科学 | 4357篇 |
地球物理 | 5656篇 |
地质学 | 17094篇 |
海洋学 | 5658篇 |
天文学 | 575篇 |
综合类 | 2246篇 |
自然地理 | 349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2篇 |
2024年 | 866篇 |
2023年 | 1041篇 |
2022年 | 1713篇 |
2021年 | 1956篇 |
2020年 | 1723篇 |
2019年 | 1793篇 |
2018年 | 1779篇 |
2017年 | 1634篇 |
2016年 | 1711篇 |
2015年 | 1890篇 |
2014年 | 1930篇 |
2013年 | 2174篇 |
2012年 | 2341篇 |
2011年 | 2298篇 |
2010年 | 2243篇 |
2009年 | 2076篇 |
2008年 | 2161篇 |
2007年 | 1995篇 |
2006年 | 1839篇 |
2005年 | 1578篇 |
2004年 | 1121篇 |
2003年 | 882篇 |
2002年 | 925篇 |
2001年 | 900篇 |
2000年 | 694篇 |
1999年 | 458篇 |
1998年 | 279篇 |
1997年 | 256篇 |
1996年 | 226篇 |
1995年 | 176篇 |
1994年 | 133篇 |
1993年 | 120篇 |
1992年 | 110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66篇 |
1989年 | 65篇 |
1988年 | 50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50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9篇 |
1957年 | 10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2010年1月24日,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万荣交界地区发生Ms4.8地震.由于本次地震强度较低,并未形成地表破裂带,分析其发震构造具有一定的困难.地震现场工作队只能根据浅层人工地震剖面、附近钻孔资料、烈度等震线长轴和震中区附近活动断裂等来推定,认为西辛封隐伏断裂为可能的发震断裂.为此,下面我们将在分析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序列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地震的宏观考察结果,确定其发震构造并探讨发震机理. 相似文献
103.
基于RS和GIS的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分类及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遥感技术是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以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GIS技术对鸭绿江口滨海湿地进行定量化研究,查明湿地的类型分布、面积,分析其1989-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虾田、居民地、滩涂面积增加;芦苇沼泽、水田、浅海水域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主要是由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所致。天然湿地的减少,使依赖于湿地生存的动、植物种类大大减少。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应严禁毁苇开荒,逐步退耕还苇,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利用,使本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4.
区域隐伏矿体三维定量预测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近些年,随着浅部矿藏的减少,寻找深部隐伏矿体日益紧迫。文中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基于现代成矿理论、成矿预测理论和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理论,依托数据库技术、3S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及现代数学理论与方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多元信息,探索了一套适用于区域隐伏矿体三维定量预测评价的方法和流程,提出了基于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相结合的控矿因素定量表达方法,创新了不整合面、碳酸岩层等新变量的提取和以统计收敛性划分成矿有利区间等方法,成功将传统区域二维成矿预测方法与先进的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使区域范围内矿产资源预测研究拓展到三维空间,更有利于区域范围内隐伏矿体的圈定工作,亦可为今后的三维预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106.
相山铀矿田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铀源分析是铀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在分析区域铀丰度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成矿物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时空演化,结合相山矿田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及岩、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矿田铀源分析的指示,认为下寒武统地层为区域铀源层,相山火山盆地是区域成矿物质的"汇"区,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的载体,即岩浆作用实现了铀从"源"到"汇"之间的物质转移.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铀向气液转移,为铀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岩浆期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也促使了基底片岩、流纹英安岩中的部分铀进入成矿溶液. 相似文献
107.
作为GPS/重力边值问题理论及方法的应用,在对GPS/重力方法确定(似)大地水准面的原理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N区的600个GPS/重力数据和48个高精度GPS水准数据,计算出该区域的(似)大地水准面。通过拟合法和系统差直接改正法进行的精度分析表明,应用GPS/重力数据结合水准方法确定的该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达到厘米级精度。 相似文献
108.
北苏鲁荣成地区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折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荣成地区位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东北部,以花岗质片麻岩、副片麻岩为主,夹有少量的榴辉岩、石榴辉石岩、麻粒岩、超基性岩、石英岩、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等,各类岩石的锆石中普遍含有柯石英包裹体,表明荣成地区岩石曾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荣成地区区域构造格架表现为面理产状总体为NNE-SSW走向,向南转为由NE-SW走向,呈弧形展布,倾向SE或SSE,超高压变质岩石由一系列近平行的剪切岩片组成,岩片之间的分界线为一些韧性剪切带,是折返阶段角闪岩相-绿片岩相的产物。结合野外宏观变形现象、显微构造分析以及糜棱岩中石英的优选方位EBSD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电子背散射技术)测量结果,可以判断北苏鲁荣成地区韧性剪切带主要形成于中、低温(550~350℃)条件,并具有由NW向SE“斜向正滑”的剪切指向。根据韧性剪切带中所含的榴辉岩透镜体的显微构造和绿辉石与金红石的优选方位的EBSD的研究,重塑超高压变质阶段的流变学特征:绿辉石和金红石都具有高温的滑移系组构模式。横穿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呈厚10km以上的穹形板片,位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板片下部的荣成及江苏刘山以韧性正断裂系列为主。Ar-Ar测年结果表明,发生这种伸展韧性剪切作用的时间在117~130Ma。位于板片上部的南苏鲁以韧性逆冲性断裂系列为主。基于以上各方面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苏鲁超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折返动力学的挤出模式。 相似文献
109.
为了探索矿业活动对河流水质产生的影响,以秦岭某大型钼矿区下游的东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采样与室内测试的方法,分析了地表水、沉积物、岩矿样品中重金属Cd的含量特征。采用污染超标倍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及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分别对东川河流域的河水和底泥样品进行了污染现状评价和生态风险程度评价,最后讨论了Cd的来源。结果表明:东川河主沟16个河水采样点位中,有11个点位的Cd含量明显高于未受矿业活动影响的对照区各点位Cd含量值,Cd含量变异系数达到95.65%,并且从上游到下游各点位Cd含量呈偏态分布,说明东川河流域Cd受矿业活动影响显著。东川河主沟16个河水采样点中有15个Cd含量满足地表水Ⅱ类水标准,比重为93.75%,可以判断东川河整体水质较好。仅5号点位超Ⅱ类水质标准,污染超标倍数为1,为轻度污染。地累积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东川河主沟11个底泥样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最严重的10号点位达到中度-强污染级别;污染最轻的8、9、13号点位为无污染-中度污染;大多数点位为中度污染。东川河主沟11件底泥样品重金属Cd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平均值为120.27,表明东川河主沟底泥总体达到强生态风险程度。酸性矿山废水、原生地质背景、底泥释放、大气干湿降尘等是造成东川河流域Cd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110.
The problem of ore-bearing potentiality of the strata involves metallogenic theory and ore-search orientation. Studie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ndogenic Au-Ag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s in North Hebei indicated that the strata in which ore
deposits occurred range in age from Paleozoic, Proterozoic to Mesozoic. In addition the ore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as
being strata-bound in nature. The arise and establishment of “extracting” viewpoint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following three
reasons: 1) influence by the idea of “ore-source bed”; 2) limitation of analytical techniques in the 1980s’ (especially gold
element); and 3) a small number of samples (sampling locations were mostly disturbed by mineraliza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ore-forming materials would most probably come from the deep interior of the Earth. Deep-seated ore-bearing materials
including Au-Ag polymetals were brought to the shallow levels by way of mantle plume-mantle sub-plume-mantle branch structure
multi-stage evolution, finally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ore deposi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