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64篇 |
免费 | 2476篇 |
国内免费 | 14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70篇 |
大气科学 | 686篇 |
地球物理 | 1103篇 |
地质学 | 4019篇 |
海洋学 | 1028篇 |
天文学 | 77篇 |
综合类 | 453篇 |
自然地理 | 77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244篇 |
2023年 | 264篇 |
2022年 | 387篇 |
2021年 | 443篇 |
2020年 | 367篇 |
2019年 | 407篇 |
2018年 | 372篇 |
2017年 | 335篇 |
2016年 | 357篇 |
2015年 | 385篇 |
2014年 | 357篇 |
2013年 | 428篇 |
2012年 | 505篇 |
2011年 | 469篇 |
2010年 | 476篇 |
2009年 | 482篇 |
2008年 | 483篇 |
2007年 | 415篇 |
2006年 | 433篇 |
2005年 | 343篇 |
2004年 | 251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201篇 |
2001年 | 197篇 |
2000年 | 164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东北地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东北地区104个气象站1991~2010年观测资料和70个测风塔2009年6月~2010年5月测风资料,进行了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进行风能资源空间模拟,以研究观测站点稀少地区的风能资源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气象站和测风塔揭示的大风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的高海拔地带。2中尺度模式WRF能够较好地模拟东北区域风速分布的气候特征,模拟结果既反映出平原大面积的大风区域,也可反映出山区因地形起伏造成的风速空间分布差异。3对风能资源参数模拟结果进行海拔高度订正,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70 m高度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300~500 W/m2之间,属于风能资源可利用区或较丰富区;在辽宁省西部、吉林省中部和黑龙江省中部丘陵以及东北地区东南部的呈东北-西南走向的中高山区的70 m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可达300 W/m2以上,局部地方可达500 W/m2以上,风能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32.
33.
WANG Xiulin WANG Baodong ZHANG Chuansong SHI Xiaoyong ZHU Chenjian XIE Linping HAN Xiurong XIN Yu WANG Jiangtao 《海洋学报(英文版)》2008,27(5):111-125
Four cruises were conducted during 2002--2003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coastal areas. The data presented show a clear coast to open sea gradient in nutrients related to the river inputs. Maximum values of chlorophyll a were typically observed at intermediate salinities at surface water and coincided with non-conservative decreases in nutrients along the salinity gradient, indicating that removal of nutrients was related to phytoplankton uptake.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were just opposite to those of chlorophyll a, indicating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nutrient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phytoplankton uptake, whereas riverine inputs merely weakened or balanced its extent. During the estuarine mixing, phosphate demonstrated some remobilization during all the four cruises; whereas both conservative and non-conservative behaviors for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and silicate were observed 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ing that both biotic and abiotic events may affect their behaviors during the estuarine mix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reshwater inputs with high value of ratio of nitrogen to phosphorus, the estuarine and coastal waters impacted by the Changjiang plume were high ( 〉 30) in ratio of nitrogen to phosphorus, but rates of primary production were apparently not constrained by any kind of nutrient elements. However, the low ( 〈 1 ) ratio of silicate to nitrogen in most of the study area might be linked with the rapidly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harmful algal bloom (HAB) incidents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oastal waters impacted by the Changjiang plume. 相似文献
34.
赣西南下奥陶统樟木曲组笔石带的修正和补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笔石作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樟木曲组的笔石带进行了补充和修正。由原来的9个笔石带划分为11个笔石带,厘定了各笔石带的范围和笔石群的总体面貌,并逐带与国内外进行了对比。文内还涉及到宁国阶的顶界、上下两层下垂时笔石以及关于肿笔石与心笔石混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
甘肃北山地区古亚洲南缘古生代岛弧带位置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合研究得出结论:甘肃北山红石山断裂带以北的雀儿山-英安山地区为一种与俯冲洋壳板块相关的岛弧带,它记录了古亚洲大洋向南缘东天山古陆系统下俯冲消减的整个地史过程.主要依据:①该地区缺少古老基底陆壳;②发育于区内的中奥陶世-泥盆纪不同时代地层中的火山岩和石炭-三叠纪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以钙碱性或TTG或埃达克成分系列为主要标志,揭示深部有消减洋壳板片或岩源的存在;③从中奥陶世和志留纪火山岩的玄武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组合,到泥盆纪以安山岩、英安岩为主的流纹岩、玄武岩组合,至三叠纪马鞍山、小草湖中酸性侵入岩序列的部分高钾钙碱性岩石类型组合,反映古亚洲大洋在南侧消减带之上从一种不成熟岛弧到成熟岛弧和大陆边缘弧发育演化的过程;文章提出代表古亚洲大洋南缘消减带的实际位置应在雀儿山-英安山一线以北的蒙古境内,而北山岛弧带实属南侧东天山古陆陆缘增生地体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6.
37.
山东省沂源县金星头地处沂源-沂南金及多金属成矿带北部,该成矿带位于中国东部矽卡岩金多金属矿带中北部,属于环太平洋带组成部分。通过对该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运用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发现了一批以Au为主的化探异常,对部分异常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和探槽进行查证,发现具有工业品位的金铜矿(化)体5处,提出下一步找矿的工作重点地段,即在中生代燕山晚期中偏碱性或中酸性侵入杂岩体与寒武纪朱砂洞组、馒头组白云岩、灰岩等接触部位及两侧寻找接触交代型(矽卡岩)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38.
39.
40.
通过研究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证实了引起砂岩储层中的低孔、低渗,已为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早期强烈的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造成砂岩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孔喉配位数以0为主,少量可发育1条~2条喉道,孔隙度损失38%~25%。随后的千枚岩岩屑及其它碎屑矿物的溶蚀和蚀变作用,形成了粒间溶孔、粒内微孔、粒内蜂窝状溶孔以及高岭石晶间隙等,此类孔隙半径一般在8μm~20μm,喉道半径在5μm~10μm,平均孔喉比在2~5左右。但其具有数量多,规模大的特点,一般占总孔隙度的70%以上,对各层段砂岩储层储集性能有一定的改善。保留下来的主要是砂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有极少量的原生粒间孔主要分布在下石盒子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