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38篇 |
免费 | 1958篇 |
国内免费 | 114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44篇 |
大气科学 | 537篇 |
地球物理 | 875篇 |
地质学 | 3145篇 |
海洋学 | 813篇 |
天文学 | 53篇 |
综合类 | 348篇 |
自然地理 | 6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191篇 |
2023年 | 210篇 |
2022年 | 292篇 |
2021年 | 346篇 |
2020年 | 276篇 |
2019年 | 312篇 |
2018年 | 291篇 |
2017年 | 255篇 |
2016年 | 277篇 |
2015年 | 313篇 |
2014年 | 281篇 |
2013年 | 339篇 |
2012年 | 410篇 |
2011年 | 366篇 |
2010年 | 378篇 |
2009年 | 392篇 |
2008年 | 383篇 |
2007年 | 329篇 |
2006年 | 347篇 |
2005年 | 271篇 |
2004年 | 198篇 |
2003年 | 151篇 |
2002年 | 165篇 |
2001年 | 156篇 |
2000年 | 130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2011年盈江5.8级地震热辐射亮温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从2010年1月12日至2012年1月11日,在(20°~30°N,93°~ 103°E)范围内由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观测的热红外遥感亮温资料,对2011年3月10日盈江5.8级地震周边地区的热红外亮温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2011年3月初开始在盈江5.8级地震震中周围开始出现相对能谱异常,之后异常区域逐渐扩大并向震中区域集中,并于3月中下旬在震中偏西地区形成片状异常区域,相对能谱最大异常幅度达13倍,随后异常区域和幅度逐渐减小,地震发生后数天异常消失.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国内某轨检小车研发项目,采用模块化的程序设计集成开发环境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开发出了一套功能完善的高速铁路轨道检测控制系统。该系统以高速铁路精密定轨测量原理方法为基础,采用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路,实现了轨道检测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记录、自动数据分析和平差处理、成果显示和自动检核等功能。工程应用实践表明,该检测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检测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亚平;蔡忠亮;谢彩云;王淼 《测绘地理信息》2017,42(1):83-87
大数据时代引发的数据增长以及地理空间数据的开放为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带来了便利,但数据的可用性难以评判,为了实现数据的优化利用,需要对开放式地理空间数据的可用性进行评价。本文针对开放式地理空间数据的特点以及数据可用性的相关内容,选取数据数学精度、数据时间精度、数据完整性与正确性、逻辑一致性、元数据质量、数据权威性、数据适用性以及数据可获得性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一种开放式地理空间数据可用性评价方法,并以西安市开放街道地图道路数据为例进行可用性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评价开放式地理空间数据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6.
BIM技术在隧道工程的决策设计,施工管理,运营维护等各阶段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应用程度较低,亟待发展。为探索BIM地质建模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本文依托宁波市平风岭隧道,基于revit软件,采用二次开发的地质插件和civil3d软件建立了该工程的BIM地质模型,并与已有的隧道模型相结合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模型截面与地质剖面,对模型的吻合程度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整合的BIM模型,对隧道设计施工过程进行了参考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运用二次开发的地质插件进行地层建模,civil3d对断层等不良地质体建模,可以方便高效地建立BIM地质模型;(2)钻孔数据较少时,可以充分应用物探等地质勘察资料采用增设 相似文献
17.
对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姚家组地层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细碎屑岩中含有较多的稳定组分。通过对微量元素PAAS标准化及稀土元素标准化曲线配分模式研究,研究区内姚家组地层应来自同一物源区。CIA值及Th/U值表明源区经历了中等的风化作用;Th/Sc和Zr/Sc比值变化范围小,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受源岩控制,物源区岩石未经过沉积再搬运。根据源岩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姚家组地层的母岩主要为花岗岩(海西期和燕山期),并有少量燕山期中酸性喷出岩;源岩来自大陆边缘,为大陆岛弧火山岩系。通过Sr/Cu,Ni/Co,V/Cr,U/Th等比值综合分析,姚家组沉积时为干热气候,水体富氧,因此造成姚家组厚层的红色泥岩沉积。 相似文献
18.
西藏地热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西藏水热活动是青苦恼高原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其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和时空分布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密切相关,地热流体(气、液相)中携带有中上地壳乃至地幔物质的深部信息。西藏地热流体可以区分出CO2型和N2型两类气体,其中绝大多数的地热气体样品属于CO2型气体,而典型的N2型气体则较少。前者具有岩浆热源和深循环两种成因类型,后者都是深循环成因。西藏气体样品中的He含量变化范围非常宽,最高的可达到1.5%。在门士热泉,首次检测到地幔He组分,这说明西藏地壳深处有地幔物质侵位。根据He同位素组成推断,羊八井、谷露等处的地壳熔融体中约有3%的地幔组分。西藏地热气体中的N2和Ar组分主要是大气成因,CO2组分大多以海相碳酸盐岩成因为主,混有少量有机沉积物成因CO2。当Log(H2/Ar)处于-0.8-0.3的区间时,H2/Ar地热温度计可以良好地指示热储层的温度范围。实际调查表明:西藏水热活动区大多分布在斑公错-怒江链合带以南地区,高温水热活动区主要出现在雅鲁藏布缝合带和那曲-羊八井-亚东活动构造带沿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海南部深水区勘探前景广阔,但地震资料极其稀少且品质低.针对中国南海南部深水某区块原始地震资料采集于20世纪70年代、无导航文本、海底记录时间不确定、缺道严重及电缆短的品质限制,造成该区仅有的纸质成果剖面上多次波严重、信噪比低、地层构造形态模糊问题,探索出一套适合于工区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采用导航重构技术解决无导航文本问题;采用自相关海底拾取技术解决海底记录不确定问题;采用限频F-K域插值技术解决缺道问题;采用组合法压制多次波技术解决因电缆短多次波难压制问题.最后处理效果表明关键技术的应用使该区地震资料处理取得了预期效果.这些技术成果不仅为我国南海南部深水的油气勘探提供较可靠的地震资料,同时为类似低品质地震资料的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两种经济红藻红毛菜(Bangia fucscopurpurea)和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的光合作用和品质差异,选取一株野生型红毛菜CY和一株野生型坛紫菜NSD35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二者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的关键光合参数和营养成分指标。结果显示:红毛菜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净光合速率、藻红蛋白含量分别比坛紫菜高29.6%、96.8%、60.5%;必需矿质元素钾、钙、镁、铁、锌的含量分别比坛紫菜高59.5%、39.5%、34.1%、86.2%、68.4%;红毛菜的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都高于坛紫菜。此外,二者的呼吸速率、最大光量子产率、叶绿素a、总糖、总蛋白和碘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坛紫菜NSD35相比,红毛菜CY的光合速率更快,矿质元素积累能力更强,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更高。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红毛菜和坛紫菜的光合作用和品质特点,为开发红毛菜种质资源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