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2篇
  免费   1507篇
  国内免费   2326篇
测绘学   1138篇
大气科学   952篇
地球物理   1315篇
地质学   4299篇
海洋学   1155篇
天文学   145篇
综合类   537篇
自然地理   1114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391篇
  2021年   505篇
  2020年   398篇
  2019年   483篇
  2018年   440篇
  2017年   398篇
  2016年   451篇
  2015年   488篇
  2014年   456篇
  2013年   556篇
  2012年   631篇
  2011年   604篇
  2010年   578篇
  2009年   563篇
  2008年   595篇
  2007年   505篇
  2006年   503篇
  2005年   407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4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41.
基于大学生认知地图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认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丹  单冲  张盼盼  高鹏 《地理研究》2018,37(9):1818-1831
国务院《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颁布虽然结束了一直以来的“中三角”和“中四角”的争论,但与公众对其空间范围的认知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问卷获取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市大学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认知地图,并绘制认知范围集成图、密度图和认知比例图等分析其认知特性;通过构建面积偏差系数和中心偏差系数度量了认知地图与规划地图的差异,探究个体社会属性对认知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三市大学生的认知地图呈“武汉+”的特色,长沙市有“南向偏移”的趋势、南昌市“东南向偏移”趋势明显;② 三市大学生的空间认知范围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范围存在差异,其中南昌市大学生差异最大,长沙次之,武汉最小;③ 个体社会属性与认知差异存在关联,其中性别、居住地、专业和居住时间变量为显著影响因子。公众空间认知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偏好,研究结论可为未来城市群的构建和城市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42.
降水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是开展精细化降水预报业务的理想途径,而模式本地化中的误差评估是当前开展业务应用的重要环节。基于此,运用误差分析、晴雨预报准确率、降水TS评分方法评估陕西精细化数值预报攻关团队提供的2016年5月1日~9月30日安康水电站降水预报。结果表明:随着降水时效的增长,降水的预报准确率呈减小趋势;大雨以上的降水过程预报较好且未出现漏报,但量值与实况有差异,预报值小于实况值;20时起报的预报准确率大于08时起报的准确率且夜间的高于白天;降水日数多的月份TS评分预报准确率高于降水日数少的月份。比较安康和石泉的结果发现,安康的预报准确率明显优于石泉,主要原因是安康降水日数比石泉多,且大的降水过程比石泉少。逐1 h、3 h的72 h以内的降水预报可以为安康水电厂水利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3.
以海南岛东寨港、清澜港与三亚河3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综合比较了人工与天然红树林6种重金属(Cd、As、Cu、Cr、Pb和Zn)的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生物富集系数与转运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红树林沉积物中,Cd呈现强度—极强度污染,As为中度—强度污染,Cr属中度污染,Zn为轻度污染,Cu与Pb表现为无至轻度污染;从区域空间看,Cd污染表现为:东寨港(强度—极强度)>清澜港(强度)>三亚河(无污染),As污染表现为:清澜港(中度—强度)>东寨港(中度—强度)>三亚河(中度);Cr污染表现为:东寨港(中度)>清澜港(轻度)>三亚河(无污染)。2)东寨港人工无瓣海桑、天然白骨壤、人工与天然桐花树、人工与天然海莲,清澜港的天然桐花树Cd的值(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属较强潜在生态风险,东寨港与清澜港的天然正红树林、清澜港的人工无瓣海桑、天然杯萼海桑和天然海莲Cd的值属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其余红树植物6种参评元素的值与RI值(多重金属总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属轻微级;综合而言,Cd、As、Pb和Cr似乎更易引发海莲、桐花树与无瓣海桑的健康风险问题。3)人工与天然红树植物各器官对6种参评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大体表现为:根>枝>叶;红树植物植株平均富集系数总趋势为:三亚河人工红树林>三亚河天然红树林>清澜港天然红树林>东寨港天然红树林>清澜港人工红树林>东寨港人工红树林。4)人工与天然红树林的重金属转运系数都显示出:叶—枝>枝—根>叶—根;植株平均转运系数总趋势:三亚河人工红树林>三亚河天然红树林>东寨港天然红树林>东寨港人工红树林>清澜港天然红树林>清澜港人工红树林。5)红树植物与林下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之间具有强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控制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和减少外源重金属污染是维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重要而有效的环节。6)同一地区同种红树植物在吸附重金属能力上人工林略强于天然林,这可能与人工红树林的营林环境、人为扰动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944.
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大陆岸线岸滩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江苏省1984-2016年61景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和部分实测潮位、坡度数据,利用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水边线方法提取了多时相的海岸线和平均大潮低潮线,研究了江苏省绣针河口至连兴河口大陆岸线岸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4-2016年,由于海岸带开发,江苏省的海岸线整体以向海推进为主,自然岸线由458.24 km逐渐减少至166.74 km,人工岸线由163.66 km快速增加至598.74 km,大陆岸线长度由621.90 km增加至765.48 km。发生位置和长度变化的岸段中,淤长岸段长127.62 km,年均向海推进83.03 m;围垦岸段长401.21 km,年均向海推进87.63 m;冲刷岸段长71.17 km,年均离海后退10.81 m;围垦被侵蚀岸段长25.95 km,年均离海后退8.64 m。海岸线的空间变化导致江苏省沿海陆地面积净增加104332 hm2,其中由于围垦增加的陆地面积98520 hm2,围垦是陆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海岸线的离海后退主要发生在废黄河三角洲岸段,但是到2008-2016年,岸线的侵蚀范围已向南扩大至新洋河口至斗龙港岸段。受围垦活动及岸线侵蚀影响,江苏省潮间带坡度不断变陡,统计断面的平均坡度由1.4‰增加至1.9‰,其中废黄河三角洲岸段的中山河口至扁担河口岸段坡度最陡,基本在3~14‰之间;辐射沙洲陆岸岸段坡度最为平缓,但坡度也在逐渐陡化,由0.9‰增加至1.5‰。潮间带面积由271747 hm2减少至168645 hm2,减幅38%;潮间带平均宽度由5064 m减少至3096 m,减幅39%。  相似文献   
945.
谢富胜  巩潇然 《地理学报》2018,73(8):1407-1420
尼尔·史密斯是世界知名的人文地理学者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他在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整合马克思主义和地理学的资本周期运动、空间一体化与尺度推移等范畴,提出了实现平衡发展的途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为研究当代社会空间问题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分析框架和新的理论解释。其理论的核心是把地理空间视为生产资料、社会产物以及空间关系的总和,认为地理空间生产是特定时期资本增殖的重要方式。目前中国学者虽引进其部分理论,但整体了解还比较欠缺。本文将其理论概括和梳理为空间生产、地理尺度、美式帝国主义、绅士化4个方面,分析资本积累驱动下地理空间的不平衡发展过程,深度解析社会、空间与地理的尺度交错与互动关系,阐明资本周期运动、美式帝国扩张和绅士化的逻辑关联,最后以租隙理论为主剖析了城市尺度的资本周期运动。本文旨在为国内学者研究史密斯的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提供纲要和逻辑线索,并为中国城市化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启示。  相似文献   
946.
947.
Record Low Sea-Ice Concentration in the Central Arctic during Summer 2010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Arctic sea-ice extent has shown a declining trend over the past 30 years. Ice coverage reached historic minima in 2007 and again in 2012. This trend has recently been assessed to be unique over at least the last 1450 years. In the summer of 2010, a very low sea-ice concentration(SIC) appeared at high Arctic latitudes—even lower than that of surrounding pack ice at lower latitudes. This striking low ice concentration—referred to here as a record low ice concentration in the central Arctic(CARLIC)—is unique in our analysis period of 2003–15, and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CARLIC was not the result of ice melt, because sea ice was still quite thick based on in-situ ice thickness measurements.Instead, divergent ice drift appears to have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CARLIC.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SIC and wind stress curl suggests that the sea ice drift during the summer of 2010 responded strongly to the regional wind forcing. The drift trajectories of ice buoys exhibited a transpolar drift in the Atlantic sector and an eastward drift in the Pacific sector,which appeared to benefit the CARLIC in 2010. Under these conditions, more solar energy can penetrate into the open water,increasing melt through increased heat flux to the ocean. We speculate that this divergence of sea ice could occur more often in the coming decades, and impact on hemispheric SIC and feed back to the climate.  相似文献   
948.
基于时空不确定性的对流尺度集合预报效果评估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对流尺度天气系统的高度非线性特征和高分辨率模式预报结果存在时、空不确定性现象,以及当前邻域概率法主要考虑高分辨率预报结果的空间位移误差,而不能有效解决预报结果存在时间超前与滞后问题,将时间因素引入到邻域概率法中,结合一次强飑线过程进行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试验,并基于改进后的新型邻域概率法与分数技巧评分,对降水预报进行了不同时、空尺度的效果评估检验。结果表明:(1)邻域集合概率法和概率匹配平均法在极端降水的分数技巧评分远高于传统集合平均,弥补了集合平均对极端降水预报能力偏低的缺陷。(2)对于此类飑线过程的对流尺度天气系统而言,邻域半径为15—45 km的空间尺度能够改善降水位移误差的空间不确定性,并使其预报效果达到最优,其中15—30 km的邻域半径对于尺度更小的大量级降水事件预报能力更强。(3)对流尺度降水预报考虑时间尺度与降水强度存在着对应关系,不同时间尺度可以捕获到不同量级降水的时间不确定性。同时,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对于降水预报效果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4)改进的邻域概率法能够同时体现高分辨率模式预报结果在对流尺度降水事件上存在的时、空不确定性,实现了对流尺度降水在时、空尺度上的综合评估,并能为不同量级降水提供与其时、空尺度相匹配的概率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949.
赤道东印度洋海域是西半球暖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季风系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印度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开展东印度洋海洋调查也是保障海上丝绸之路安全的重要一环.自2010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贯彻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而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印度洋综合航次",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学科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丰富了该海域的海洋观测数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本文介绍了2010年起至今的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航次考察的内容、进展和成果,并展望了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考察航次今后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50.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n isolated meso-\(\gamma \)-scale surface heterogeneity for roughness and albedo o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layer (ABL) height, with a case study at a semi-arid forest surrounded by sparse shrubland (forest area: \(28~\text{ km }^2\), forest length in the main wind direction: 7 km). Doppler lidar and ceilometer measurements at this semi-arid forest show an increase in the ABL height over the forest compared with the shrubland on four out of eight day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BL height between shrubland and forest are explained for all days with a model that assumes a linear growth of the internal boundary layer of the forest through the convective ABL upwind of the forest followed by a square-root growth into the stable free atmosphere. For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at existed during our measurements, the increase in ABL height due to large sensible heat fluxes from the forest (\(600~\text {W~m}^{-2}\) in summer) is subdued by stable stratification in the free atmosphere above the ABL, or reduced by high wind speeds in the mixed l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