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9篇
  免费   711篇
  国内免费   1222篇
测绘学   560篇
大气科学   317篇
地球物理   477篇
地质学   2287篇
海洋学   591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158篇
自然地理   37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The Miocene Qulong porphyry Cu‐Mo deposit,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Gangdese orogenic belt of Southern Tibet, is the largest porphyry‐type deposit in China, with confirmed Cu ~10 Mt and Mo ~0.5 Mt. It is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associated with multiphase granitic intrusions,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large‐scal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zones, including abundant hydrothermal anhydrite. In addition to hydrothermal anhydrite, magmatic anhydrite is present as inclusions in plagioclase, interstitial minerals between plagioclase and quartz, and phenocrysts in unaltered granodiorite porphyry, usually in association with clusters of sulfur‐rich apatite in the Qulong deposit.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Qulong magma‐hydrothermal system was highly oxidized and sulfur‐rich. Three main types of fluid inclusions are observed in the quartz phenocrysts and veins in the porphyry: (i) liquid‐rich; (ii) polyphase high‐salinity; and (iii) vapor‐rich inclusions.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and salinities of all type inclusions decrease from the quartz phenocrysts in the porphyry to hydrothermal veins (A, B, D veins). Microthermometric study suggests copper‐bearing sulfides precipitated at about 320–400°C in A and B veins. Fluid boiling is assumed for the early stage of mineralization, and these fluids may have been trapped at about 35–60 Mpa at 460–510°C and 28–42 Mpa at 400–450°C, corresponding to trapping depths of 1.4–2.4 km and 1.1–1.7 k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762.
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676~833 Ma)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产生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总体上属于低Ti/Y(<500)岩浆类型.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它们极有可能是源于地幔柱源(εNd(t)≈ 5,Mg#≈0.7,La/Nb≈0.7).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我们的研究揭示,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火山岩和基性岩墙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它们总体上是产生于幔源石榴子石稳定区.而西北部镇安地区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则是形成于幔源尖晶石-石榴子石过渡带.碱性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低(<10%)的条件下,拉斑玄武质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高(10%~30%)的条件下.武当山地区的武当山群和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经受了浅层位辉长岩质(cpx plag ± ol)分离作用,而其他地区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橄榄石(ol)分离作用.  相似文献   
763.
边坡稳定性监测是有效预警滑坡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的使用范围分析了边坡稳定性监测方法的利弊及其适用性,监测技术实现了从点到面、从坡体表面到坡体内部、从人工测量到自动化和智能化监测、从近距离监测到远程监控等方向的转变和发展。针对边坡稳定性监测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空-天-地-内一体化监测,实施多源监测数据融合,以及稳定性动态评价和远程监测一体化交互的观点,以提高边坡稳定性预警的可靠性和远程监测的时效性,为降低矿山的生产成本,保障矿山的安全实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4.
城市生活废水、工业污水已经成为城市市政管理的重点内容,查清城市排水管网和水污染源的情况,建立专业的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将有利于城市发展。一直以来,数据质量是GIS建设的关键,通过一个基于GIS的可视化数据监理和查错系统,阐述系统的设计方案、监理流程和功能特点。结合广州市水污染源调查项目,对监理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重点、难点应用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765.
西藏羌多地区遥感蚀变与构造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使用ETM遥感图像,在分析地物光谱特征基础上,利用PCI软件,通过掩模技术去除白泥地、水体、阴影、植被等干扰信息,采用主分量分析、波段比值和阈值分割技术对西藏西部羌多地区进行了铁染及羟基蚀变信息提取;根据明显异常区建立参考谱,创新利用光谱角法剔除假异常信息;结合研究区线性构造的特点,对研究区进行成矿预测,圈定找矿远景区。提出的成矿预测方法比较灵活且效果明显,为今后加快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66.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历史模拟试验(historical run)的模式输出结果以及遥感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均方根误差、标准差等统计方法,评估了13个气候(或地球)系统模式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方法对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和rcp8.5)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进行预估。结果显示:尽管各模式模拟的积雪覆盖率在高原地区与观测差异较大,但总体看来模式能够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空间形态、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做出较好地模拟。未来预估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的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从2006年到2040年左右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且不同排放情景下模式模拟的积雪减少速率非常接近;然而,大约从2040年之后,不同排放情景下的积雪覆盖率减小趋势的差异越来越大,rcp2.6和rcp4.5下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趋于平缓,而rcp8.5情景下,积雪覆盖率一直减少,冬季、春季和秋季都明显减少,减少最显著的区域位于西欧和青藏高原地区。由此可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未来欧亚大陆积雪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67.
严小冬  宋燕  夏阳  龙园  杨春艳 《气象》2017,43(9):1064-1072
利用贵州省81站1964—2013年秋季(9—11月)雨日数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借助Morlet小波、合成分析等相关诊断方法,对贵州省秋季雨日数时空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秋季雨日数分布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增多,一般在30.0~52.3 d。近50年秋季全省平均雨日数为40.5 d,总体呈减少趋势,每10年雨日数减少1.9 d。秋季雨日数突变发生在1987年前后,1964—1987年为偏多时段,1988—2013年为偏少时段,其中1997年以后减少趋势最为明显。近50年贵州秋季雨日序列存在准5 a和2~3 a的振荡周期,其中准5 a振荡最为显著。当贵州秋季雨日异常偏多时,南海上空的水汽通量在贵州地区辐合抬升,来自低纬地区的暖湿空气输送更加活跃,东亚大槽偏强,低纬度地区槽脊略有加深,贵州处于印缅槽前,偏南气流强盛,从而有利于冷、暖空气在贵州地区交汇,形成阴雨天气,造成贵州秋季雨日数异常偏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768.
为了建立鲁中地区土壤水分精细化预报模型,利用2010—2013年农田土壤水分自动站逐日资料进行土壤水分年、月变化特征研究,并结合附近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农田蒸散模型为基础,采用逐步回归和曲线估计等方法建立4—6月无降水条件下平原水浇田与山旱田土壤水分1 d、7 d降幅的经验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鲁中地区0~100 cm土壤水分贮存量年变化趋势和0~50 cm基本一致,年最高出现在8月,最低出现在6月,年降幅最大出现在3—6月,易出现干旱。对预报模型进行回代和预报检验结果显示,回代平均相对误差为0.07%,7 d模型和1 d模型滚动预报第7天0~50 cm土壤水分贮存量,绝对误差分别为-0.15和-2.17 mm,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7%和-1.56%,模型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性,预报精度较高,为鲁中地区土壤墒情监测和精细化预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69.
干旱区典型地物光谱数据库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干旱区典型地物光谱和图像数据积累的基础上,以地物光谱数据,利用MS SQL Server数据库和SuperMap IS.NET平台,采用服务器/浏览器多层次架构体系进行集成,开发出基于Web的具有光谱信息管理、检索查询、可视化分析、光谱特征分析等功能的干旱区典型地物光谱数据库系统,并且能够实现无缝共享,易于维护,便于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770.
GPS时间序列可以用于获取各种地球物理现象、地壳运动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板块运动的速度,对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阐述了GPS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及其过程,对国内IGS站数据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功率谱分析其残差时间序列,最后获得GPS连续跟踪站时间序列的噪声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