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226篇
测绘学   160篇
大气科学   107篇
地球物理   173篇
地质学   568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4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Cu-Mo-Pb-Zn-Ag-Au成矿系统的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u-Mo-Pb-ZnVAg-Au成矿系统是最常见的热液矿床的成矿元素组合之一,在世界上广泛分布.其成矿作用通常表现为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的矿床在一定的范围内共生组合,构成成矿系列,并具有较好的分带性.成矿系统的形成多与高钾钙碱性岩浆作用有关,是同一成矿流体体系随时间演化或不同成矿流体体系在同一空间叠加的产物.该成矿系统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成矿作用的动力学和矿产资源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2.
以美国亨德森斑岩钼矿为例,从地球化学、矿物学等多角度剖析了斑岩矿床体系中流体演化的过程。成矿流体随时间从高温向低温演化,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矿物组合发育形成,不同的元素在流体地球化学演化途径中的化学行为也不尽一致。体系中不同部位的流体地球化学演化途径遵循一个大的方向和规律,但某些阶段也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流体的不同成分和侵位深度、流动方向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383.

壳幔热流配分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深部热量来源与最基础的地热背景,为区域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本文依托CRUST1.0模型与地质资料,将中国陆区在平面上划分为19个构造区,在垂向上将这些区域从第四系沉积物至上地幔的地层划分为8个圈层,确定了这些圈层的分布范围和厚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测放射性生热率数据664组,收集地壳放射性生热率及U、Th、K元素含量数据约1000组,系统地完成了上述区域各圈层的放射性生热率填图,统计得出我国陆区上、中、下地壳生热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31 μW·m-3、0.57 μW·m-3与0.22 μW·m-3.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全国大地热流测量数据(1503组)完成了我国陆区地壳-地幔热流分布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陆区qc/qm>1的面积占80.1%、qc/qm>1.2的面积占65.8%.除我国东部、中部的一些盆地之外,在我国陆区大部分地区,地壳均为大地热流的最主要热源.地壳各圈层中,基底层至中地壳为地壳的主要的产热区域,贡献了平均约50%的大地热流值.本文以面积加权计算得我国陆区地壳热流平均值为39.1 mW·m-2,其中青藏高原最高、东南沿海次之,两者分别得益于较大的地壳厚度与较高的基岩地层生热率.我国陆区地幔热流平均值为29.7 mW·m-2,与全球地幔热流平均值接近,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环鄂尔多斯地区、藏滇地热带分布区较高.地壳热流、地幔热流的高值区与我国的主要地热资源分布区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84.
目的: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作对照,探讨低管电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52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行双源CTCA及CAG检查,将CTCA与CAG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并评估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结果:CTCA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好(kappa值=0.839)。以冠状动脉分支为单位时,CTC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2%、95.2%、89.1%、97.6%和96.2%;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时,相应的值分别为98.1%、96.3%、92.7%、99.0%和96.8%。结论:低管电压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临床价值高,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85.
周定义  左小清  赵志芳  喜文飞  葛楚 《地质通报》2023,42(10):1774-1783
针对现有城市地面沉降预测方法过度依赖沉降数据、模型单一等问题,以云南省昆明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从多时序多因子角度提出一种改进BP神经网络在城市地面沉降中的预测方法。首先,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主城区地面沉降监测值,然后通过SPSSAU软件中的灰色关联分析和因子分析选取主城区地面沉降的影响因子,并将其与获取的沉降监测值从多因子多时序角度构建GA-BP和PSO-BP预测模型,最后,得出最优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性能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SBAS-InSAR能有效监测城市地面沉降;GA-BP算法相比PSO-BP算法在城市地面沉降预测中性能更好、精度更高;该方法可对长时间、大范围城市地面沉降预测和对某一沉降点多期沉降趋势进行预测。该方法可作为城市地面沉降预测的有效手段,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一种高效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86.
森林火灾后因火烧迹地土壤斥水性,导致坡面径流和土壤可蚀性增强,提高了火后泥石流易发性,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影响土壤入渗能力和侵蚀敏感性的关键指标。目前常用于火烧迹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测定的水滴冲击测定方法(counting the number of water drop impacts,CND),不适用于原位测定且耗时较长(滴定一组团聚体需要数小时)。因此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冲击振荡破坏效应的团聚体稳定性测定方法(shock and vibration damage method,SVD)。充分考虑容重、有机质含量和斥水性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室内火烧模拟试验,制备了13种类型的土壤团聚体。采用自制的试验仪器进行SVD法正交试验测定土壤团聚体质量损失率,并与传统CND法测得的破坏团聚体的水滴数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VD法的测定MT-6方案(冲击高度1 m、容器容水量40%、冲击5次、测定团聚体20颗)与CND法的测定结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Kendall系数=0.797)和相关性(R2=0.634),测定时间较短(测定一组团聚体约5 min),且测定结果区分度较好(约62%的团聚体MLR位于区分度良好的40%~60%区间),将其作为SVD法的最优测定方案。此外,SVD法试验装置结构简单、便携易拆卸,可用于原位快速且定量地区分火烧迹地不同火烈度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水平,对火烧迹地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治理以及火后泥石流起动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87.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勘查地球化学以全国区域化探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主导,实行高密度的大数据、大信息综合集成运作,在资源与环境各方面继续取得显著成果,产生广泛影响力和重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地质工作最具活力的领域.已经逐步建立以调查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融合资源与环境为一体的现代勘查地球化学发展总体框架与科学体系.矿产资源领域以全国区域化探为基础,成矿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建立调查体系、理论体系、评价体系与方法体系.生态环境领域以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基础,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建立调查体系、理论体系、评价体系、预警体系、修复体系及方法体系.这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本文简要论述勘查地球化学框架体系的构成、内涵及相互关联等.与此相关,提出若干新思想与新概念,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388.
频域电磁测深法存在的静态效应问题是由地表浅层电性不均匀体在一次天然电场作用下不均匀体界面积累电荷引起的.积累电荷引起的二次静电场与一次天然电场成线性关系,且二次电场与一次电场的比值K只和地下介质的电性有关,地下介质的电性不变,则K值不变.因此,利用人工源供电的方法,在供电时测量测点一次场和二次场的总场Et;断电后测量二次场E2,然后求取K值,利用各测点的K值和大地电磁法实测电场计算一次电场,进行静态校正.本文采用有限元二维大地电磁正演模拟地下浅层电性不均匀体产生的静态效应,利用K值校正静态效应,获得了成功.结果显示这种方法能有效压制静态效应,达到静态校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389.
复合电偶源瞬变电磁张量测量能够有效解决单一电偶源在复杂三维电性结构体的瞬变场响应失真的问题。采用复合电偶源瞬变电磁张量的坐标不变量P2研究均匀大地介质和一维典型层状介质,计算结果表明,坐标不变量P2参数不论在早期或晚期都能准确反映一维介质的电性规律。对于复杂的三维地质体,采用坐标不变量P2以及张量电阻率的极大值ρmax和极小值ρmin组成的旋转椭圆表征三维电性结构的特征,用低阻长方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窗口坐标不变量P2的响应以及极大值ρmax和极小值ρmin的旋转椭圆,不但可以准确反映出地下三维结构的变化情况,而且能够直观地勾画出异常区域边界的变化范围,这为后期的资料解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90.
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我也觉得是很大的荣誉,因为我们都是50年代毕业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