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488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00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751.
三峡井网地下流体动态在水库蓄水前后的变化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在系统分析长江三峡诱发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网2001~2002年8个井台16个测项的地下流体正常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井网外围50km范围内两个中等地震震例,对比分析了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各测项动态的变化。发现水库蓄水对三峡井网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是局部的.推测三峡库首区近期诱发中等以上水库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分析了受水库蓄水影响测项的异常特征及其机理,认为深入研究此类问题对推进地震监测与预报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2.
分析了清江隔河岩水库区诱发地震的形成条件、地震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库水位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该水库的地震活动类型属典型的震群型水库地震 ,其成因主要为岩溶陷落。  相似文献   
753.
"罗田穹隆"中的下地壳俯冲成因榴辉岩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罗田穹隆”中发现了下地壳俯冲成因榴辉岩.榴辉岩呈透镜状或板状产于含石榴子石条带状片麻岩中.新鲜的榴辉岩主要由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等组成.含少量退变质的角闪石、斜长石、紫苏辉石、透辉石、(钛)磁铁矿和石英等.研究区榴辉岩以保留早期麻粒岩相变质矿物残留体以及经受晚期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退变为特征.指示它们由扬子镁铁质下地壳麻粒岩相岩石俯冲到深部发生变质并形成榴辉岩.然后折返至下地壳发生麻粒岩相退变,由于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仅以后成合晶形式出现.因而它们可能在下地壳停留时间不长.就又进一步被构造抬升至中上地壳而发生角闪岩相退变.大别山造山带乃至扬子板块北缘现今缺乏厚层镁铁质下地壳.它们也很少出露地表.推测这些俯冲的镁铁质下地壳可能已拆离再循环进人地幔.从而为“罗田穹隆”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形成与折返机制等研究提供了关键性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754.
岩石密度和超高压岩石折返速率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对中国大陆科学钻CCSD主孔100-3000米岩心样品进行了密度测量,建立了密度连续剖面,并界定了不同超高压岩石的密度值。通过对比高温高压物性实验资料,岩石密度随着退变程度增强而降低,榴辉岩密度变化序列为3.52g/cm3→3.49g/cm3→3.07g/cm3→2.93g/cm3。超高压长英质岩石密度变化序列为3.00g/cm→2.80g/cm3→2.65g/cm3。上述实验资料是讨论不同折返阶段岩石所受浮力的基础,为研究折返速率大小提供了基本参数。本文通过折返板块运动平衡时,上浮力与粘滞力平衡这一关系式,定量研究了大陆俯冲板块的折返速率,认为密度差产生上浮力从而引起折返,温度对板块折返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密度差大小、折返角度、折返板块大小对折返速率也有直接的影响。定量模拟分析表明,在温度高于850℃时,板块的折返速率可以超过100mm/a;当温度降至700℃时,折返速率则低于1.5mm/a。作者认为在折返早期,温度较高,板块快速折返至60-70km榴辉岩相深度;随着传导散热,温度降低,板块以较慢的速率折返至中下地壳。折返速率的估算表明,浮力是板块折返第一阶段(从>100km深部折返至<40km的中下地壳)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55.
海南岛东部黄竹岭地区出露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其中夹变质火山岩。变质火山岩中存在2组不同成因的锆石,获颗粒锆石U-Pb一致曲线上交点年龄为527Ma±48Ma,可解释为火山岩生成年龄的下限,下交点年龄为230Ma±13Ma,为岩石后期经受变质热事件的年龄。据上述颗粒锆石U-Pb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变质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介于498.9~(527±48)Ma之间,该套地层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756.
本文对四川盆地西南部气区震旦系灯影组和二叠系茅口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的有机包裹体特征、组成、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追索了研究区油气的演化、运移及油气的成因。结果表明,在震旦系灯影组和二叠系茅口组、长兴组储层中,皆存在有三期以上的油气运移。不同储层中,相应各期的油气运聚特点及演化程度略有不同,灯影组中各期有机质的成熟度及油气演化程度均略高于二叠系;同储层中,各期油气运聚的特点及演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石油成熟阶段、高成熟凝析油一湿气阶段、过成熟干气阶段。研究区灯影组储层的天然气成因为油型气,二叠系的为多成因;各储层中的CO2主要为有机成因气,少量为无机成因气。  相似文献   
757.
设计模式被认为是面向对象技术的“刀刃”部分,是针对在特定场景下,特定问题的可重复、可表达的解决方案。论文正是本着设计模式“关注场景,包容变化”和嵌入式GIS“服务特定应用”的原则,针对每一种模式的设计意图和特点,着重分析讨论抽象工厂、适配器、模板等方法在嵌入式GIS空间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和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758.
冈底斯岩基西段的阿依拉杂岩体含有大量的镁铁质包体,在12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该杂岩体内的包体和寄主岩石的岩石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的研究工作.确定阿依拉杂岩体的包体具火成结构,包体与寄主岩石存在地球化学差异,但同时二者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在比值-比值协变图中呈双曲线或直线变异关系,在共分母比值-比值成分变异图中则呈直线变异特点,包体εNd(t)值在1.6~4.4之间,寄主花岗岩εNd(t)值为-10.2~-1.1,反映了壳幔混源的特征.锆石测年获得眼球状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69.8Ma±0.3Ma,根据杂岩体内强烈的塑性构造变形和杂岩体主要岩性在R1-R2图解、微量元素洋脊花岗岩标准化图解上的判别结果,确定该杂岩体属同碰撞花岗岩,69.8Ma±0.3Ma代表了青藏高原西构造结一带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最初碰撞的时间,与两大陆碰撞有关的底侵作用是青藏高原地壳生长和岩石圈结构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59.
花岗岩成因研究前沿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多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浆的发育和演化受对流地幔(软流圈)物质向岩石圈地壳输入作用过程的制约,开创了把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与花岗岩形成演化紧密结合的新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主要是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和深部过程的关系;花岗岩形成的深熔作用和热源以及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这些研究试图从大陆生长及大陆动力学的层次去认识花岗岩成因,以期建立起一个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框架,并进一步通过这一框架追索它们形成时热能传递的机理及其体制。因此,研究花岗岩不仅可以获得花岗岩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对流地幔(软流圈)物质向岩石圈地壳输入作用过程导致的壳幔物质运动的状态、过程、动力学等问题的本质、深部能量(热能)的传导、转化的重要信息。探索和解译这些信息,对于认识大陆生长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是解决当今大陆地质演化,建立大陆动力学关键问题之一,是继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环境研究的花岗岩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对传统花岗岩成因观点提出了挑战,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60.
A semi-implicit 3-D numerical formulation for solving non-hydrostatic pressure free-surface flows on an unstructured,sigma grid is proposed.Pressure-splitting and 9 semi-implicit methods are inherited and reformed from Casulli’s z-coordinate formulation.The non-orthogonal sigma-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leads to additional terms. The resulting linear system for the non-hydrostatic correction is diagonally dominant but unsymmetric,and it is solved by the BiCGstab method.In contrast with z-coordinate non-hydrostatic models,the new model fits vertical boundaries much better,which is important for the long-time simulation of sediment transport and riverbed deformation.A lock-exchange density flow is compu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new scheme is able to simulate non-hydrostatic free-surface flows.The new model is further verified using the field data of a natural river bend of the lower Yangtze River.Good agreement between simulations and earlier research results,field data is obtained, indicating that the new model is applicable to hydraulic projects in real riv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