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488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00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介绍了对岩石样品的Ce同位素组成进行高精度测量的TIMS方法.采用α-羟基异丁酸(α-HIBA) 离子交换法分离和纯化岩石样品中的La、Ce元素, Ce同位素组成和La、Ce含量测定在Triton热电离质谱仪上完成.质谱标样JMC304的138Ce/142Ce比值统计值为0.0225762±0.0000015, 与大部分文献值一致.应用该方法对USGS玄武岩标样BCR-2和峨眉山玄武岩EQB的138Ce/142Ce比值和La、Ce含量进行了分析, 其结果分别为: 0.0225572±0.0000010、25.2±0.3μg/g、55.8±0.9μg/g和0.0225755±0.0000003、54.2±0.4μg/g、117.4±1.3μg/g.BCR-2的La、Ce含量测定结果与其证书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其分析精度为0.001%~0.005%.所有样品的140Ce/142Ce比值测定结果统计值为7.9439±0.0002, 介于文献最低值7.941与最高值7.947之间, 可能代表了该比值的最佳估计值.   相似文献   
152.
首次系统地利用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牙形石化石, 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 获取牙形石微区原位元素含量信息.结果显示, 牙形石的Ce异常和稀土总量出现快速的波动, 它们均反映出P/T之交环境(氧化-还原、生态条件等) 的不稳定性.这些微量元素特征可以很好地与古海洋环境和生物绝灭事件耦合.这一研究将为系统探索全球古生代末生物大灭绝及其后生物复苏的过程、时限与古海洋化学及古生态变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并有望对这些重要科学问题提供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3.
西藏东巧方辉橄榄岩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流变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西藏东巧地区蛇绿岩套中橄榄岩是青藏高原出露的为数不多的地幔岩体之一, 对于揭示该地区的上地幔流变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报道了该地区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的位错显微构造特征, 估算了上地幔流变学参数.显微构造研究表明, 东巧方辉橄榄岩发育残斑结构, 橄榄石中位错组态类型比较丰富, 包括自由位错、位错壁(包括宽阔型和紧密型)、位错弓弯和位错网, 表明橄榄石的主导变形机制可能为位错蠕变.该区地幔岩变形大致分为2个阶段: (1) 地幔缓慢塑性流动变形, 形成宽阔型位错壁; (2) 蛇绿岩侵位过程中的变形, 产生紧密型位错壁.根据2种位错壁估算的流动应力平均值分别为3 9.3MPa (宽阔型)和113.9MPa (紧密型), 计算结果获得东巧地区上地幔流动速率为1.13× 10-12 ~ 2.95× 10-11s-1, 有效粘度为4.44×1017~ 1.16×1019Pa°s, 这些参数为东巧地区上地幔物理特征提供了流变学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54.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退变质赤微构造:折返过程的启示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游振东  张泽明 《地质学报》2000,74(3):224-233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中发现了一系列退变质显微构造,其主要类型有:①由于出溶而产生的定一包裹物;②由于多型转变而产生的假像替代;③固→固反应产生的冠状体;④涉及流体的退变质反应产生的冠状体或后成合晶。借助显微构造关系,可以建立超高压变质岩的退变质演化阶段,从而构筑其PT演化趋势、识别出碰撞造山和超高压变质峰期之后的两阶段隆升历史;早期为“挤出”作用诱发的近等温减压退变质;晚期则是地壳伸展体制下的退变质  相似文献   
155.
简平  杨巍然 《地质学报》2000,74(3):259-264
熊店榴辉岩产于大别山西部苏家河构造混杂岩带内,是典型的高压一超高压中温榴辉岩。作者应用岩学结合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榴辉岩中锆石在岩石中的赋存状态、内部结构及表面特征。锆石主要产于石榴子石等变质矿物内,与主晶界面清晰,具有多晶面等变质锆石特有形貌特征,内部均或发育变质生长结构,从而说明它们是变质作用的产物。SHRIMP分析表明,锆石^206Pb/^238U年龄为335~424Ma,  相似文献   
156.
本文以北大别地块中典型燕山期花岗岩——天堂寨、九资河花岗岩为例,研究了其黑云母、角闪石的矿物成分及岩石包体特征;并结合当前有关脱水熔融和含自由水体系的熔融实验岩石学成果,对花岗质岩浆的形成方式进行了讨论,认为天堂寨、九资河花岗岩是由含自由水体系的熔融作用形成的,含水流体的主要来源可能为南大别地块。  相似文献   
157.
广西金牙金矿床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红梅  张文淮 《岩石学报》2000,16(4):602-608
从矿石和围岩可溶有机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非烃的红外光谱学特征,以及有机包裹体的光学和谱学特征等方面论述了金牙金矿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有机流体的成矿作用,查明了参与成矿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等低等生物,本有机质的成分、结构、成熟度和胡成矿作用的进行而不断演化。在有机碳、金含量及藻类成矿作用模拟实验的分析基础上,认为流体有机质参与成矿的方式主要是活化萃取、还原沉淀,而干酪根则对金起集作用。  相似文献   
158.
王尚彦  孟德保 《地质论评》2000,46(3):295-300
传统上认为湘黔交界处的中寒武统一下向陶统娄山关组为均一性极强的厚层白云岩,可分性极差。但笔者新近研究发现,其顶、底均为古岩溶不整合面,并有大量颗粒(鲕、豆、核形石)白支岩和藻纹层白云岩夹层,还有许多鸟眼构造、叠层石横行、交错层帐蓬构造存在。据其重向组合规律,将娄山关组分为三段。认为娄山关组由7个三级层序组成,层序界面为古岩溶不整合面或暴露带,每个序都由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构成。  相似文献   
159.
植物地境及物种地境稳定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地境是其生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境结构的系统分析应作为探索植物与其地境生态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植物地境具有鲜明的耗散结构特征, 内部的宏观稳定性和层次性是适应外界环境的自组织结果, 并与植物根群的“层片”结构相契合.每一“层片”代表一个特定的地下小环境.若地境具有多个“层片”, 说明该地境拥有可被多种植物利用的多样小环境.根群作为根系的主功能区, 是联系植物与地境的纽带.与植物的根系相比, 根群的“层片”现象更清晰.通过根群的“层片”, 不同植物实现资源分割, 避免过激竞争, 能够长期共存.基于地境耗散结构特征分析和各物种根群所处深度范围的统计结果, 首次建立了物种地境稳定层的概念.某一物种根群所处的位置即为该物种的地境稳定层.物种地境稳定层可作为地境生态功能分层的基本单位.较之地境全剖面各指标的平均值, 地境稳定层内理化指标组态更为真实地反映了植物生存的地下环境, 可用以确定物种的生存域; 不同植物的生理和生活习性是对其稳定层内指标组态量值及动态变化规律的一种响应; 地境所能提供的稳定层的多寡及组态对地表植物群落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地境稳定层的消失和产生, 可导致对应物种的消亡和入侵, 造成植物群落的演替.   相似文献   
160.
杂多阴离子柱撑类水滑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具有不同组成的类水滑石层状化合物和杂多酸, 并以此制备了一系列杂多阴离子柱撑类水滑石; 用XRD和IR方法对柱撑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它们具有K结构; 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层间高度为0.97nm.并且发现以H2O2为氧化剂的这种层柱催化剂在液-固相中对苯甲醛氧化成苯甲酸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