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80篇 |
免费 | 1836篇 |
国内免费 | 24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9篇 |
大气科学 | 2440篇 |
地球物理 | 2862篇 |
地质学 | 5443篇 |
海洋学 | 1337篇 |
天文学 | 956篇 |
综合类 | 1024篇 |
自然地理 | 11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87篇 |
2022年 | 399篇 |
2021年 | 474篇 |
2020年 | 398篇 |
2019年 | 463篇 |
2018年 | 510篇 |
2017年 | 495篇 |
2016年 | 622篇 |
2015年 | 487篇 |
2014年 | 642篇 |
2013年 | 622篇 |
2012年 | 575篇 |
2011年 | 597篇 |
2010年 | 669篇 |
2009年 | 604篇 |
2008年 | 573篇 |
2007年 | 541篇 |
2006年 | 438篇 |
2005年 | 414篇 |
2004年 | 322篇 |
2003年 | 339篇 |
2002年 | 308篇 |
2001年 | 361篇 |
2000年 | 365篇 |
1999年 | 556篇 |
1998年 | 501篇 |
1997年 | 452篇 |
1996年 | 465篇 |
1995年 | 395篇 |
1994年 | 331篇 |
1993年 | 318篇 |
1992年 | 259篇 |
1991年 | 205篇 |
1990年 | 170篇 |
1989年 | 135篇 |
1988年 | 138篇 |
1987年 | 77篇 |
1986年 | 66篇 |
1985年 | 50篇 |
1984年 | 36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43篇 |
1981年 | 36篇 |
1980年 | 23篇 |
1979年 | 23篇 |
1976年 | 10篇 |
1974年 | 11篇 |
1973年 | 11篇 |
1958年 | 1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CICE5.0与BCC_CSM2.0模式的耦合及对北极海冰的模拟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将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发展的最新海冰模式CICE5.0引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2.0,替代原有的海冰模式SIS,形成一个新的耦合模式。在此基础上,评估新耦合模式对1985-2009年北极海冰的模拟性能,检验引入CICE5.0后对耦合模式中北极海冰、海洋和大气模拟结果的改进。结果表明,引入CICE5.0后,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北极海冰的空间分布、季节以及年际变化特征。相比于旧版本耦合模式,新耦合模式模拟的北极多年冰增多、一年冰减少,同时,海冰增厚、海冰流速减慢,模拟效果得到显著改进,对波弗特涡流模拟的改善尤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SIS,CICE5.0对北极海冰特别是海冰厚度模拟性能的提升,在耦合进入BCC_CSM2.0后,会触发冰-温的正反馈机制,改进了模式对海平面气压场、表层气温和海表温度的模拟,由此进一步提高了模式对北极海冰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32.
133.
134.
回顾分析Matilda医院超速CT室筛选首批病人中99例中国人资料,很明显从通常采用130-100Hounsfield单位作为检出冠状血管钙化的基数应用至中国人身上其阈值数目需要降低,同时,我们也发现如果病人年龄按每10年范围分组(21-30,30-40,41-50,51-60)而计算其超速CT的钙化指数会较随机男女一起按平均计算更易区分其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男性中年时候超速CT指数已达最高值,而女性则晚10年方达最高值,因此,为了更易探测冠脉循环内钙化倾向应作出超速CT检出钙化的指数数目.这些实践经验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预测或预防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5.
渤海海峡断面温度结构及流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作者采用 POM模式 ,利用从卫星遥感资料反演的风和海表温度 (SST)数据并考虑 M2分潮作用 ,对渤海海域的温度、流场的三维结构进行数值计算。根据数值模式的计算结果 ,重点分析渤海海峡温度结构和水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风应力和 SST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渤海海峡的水交换流型、温度结构和流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6.
137.
依据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MSge;5.0地震序列资料,统计研究了中国大陆余震分布尺度与序列最大地震震级M0及最大地震破裂形式之间的关系. 在95%置信概率下,考虑主震破裂形式, 分序列类型给出了余震分布尺度与M0之间的统计关系. 定性而言,余震分布尺度的对数lgR与M0正相关, 但数据分布较为离散. 分类型来看, 孤立型序列余震分布尺度与M0之间统计相关程度低, 余震分布尺度介于5~60 km之间; 主余型序列lgR与M0正相关; 多震型序列当M0le;6.2时lgR与M0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余震分布尺度介于5~70 km之间, 当M0ge;6.3时lgR与M0线性相关. 统计结果还表明, 走滑近走滑及斜滑型主震所导致序列类型比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倾滑近倾滑型主震(主要为逆断型破裂)所导致的主余型序列所占比例较高, 孤立型及多震型序列所占比例则相对较低. 对比研究显示, 当M0较高时,余震分布尺度主要取决于主震大小而与主震破裂形式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8.
139.
东亚季风指数及其与大尺度热力环流年际变化关系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将东西向海平面气压差与低纬度高、低层纬向风切变相结合 ,定义了东亚季风指数 ,该季风指数较好地反映了东亚冬、夏季风变化。其中 ,夏季风指数年际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变化和长江中下游旱涝具有较强的反映能力。分析表明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与印度洋 -西太平洋上空反 Walker环流及夏季越赤道南北半球间的季风环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强、弱异常东亚夏季风年份 ,异常的 Walker环流在西太平洋上的辐合 (辐散 )中心在垂直方向不重合 ,高层 ( 2 0 0 h Pa)速度势与东亚夏季风显著相关区域位于西北太平洋上 ,该异常环流的高层的辐合 (辐散 )通过改变低层空气质量而影响夏季 50 0 h Pa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采用 SVD分析进一步发现 :与海温耦合的异常 Walker环流在西太平洋上空的上升支表现出南北半球关于赤道非对称结构 ,亚澳季风区受该异常 Walker环流控制。因而 ,东亚季风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可直接通过这种纬向非对称的 Walker环流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140.
青藏高原北侧地区干湿年夏季垂直环流差异的对比分析及青藏高原的热力影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为了分析西北干旱的形成原因,本文首先利用高原北侧地区5站历年夏季的降水量资料等,制定了该区的干湿标准,划分了历年夏季的干湿等级。接着又利用ECMWF的格点资料等对比分析了该区干湿年夏季间垂直环流的差异,也探讨了青藏高原地面热状况与高原北侧干湿状况的联系。其主要结论是:1)文中制定的以降水标准差为判据的干湿标准适合西北干旱区;2)高原北侧干湿年夏季间在高原北侧和高原上的垂直环流存在明显差异;3)青藏高原地面热状况与上列差异有关,也即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是西北干旱的重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