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41篇 |
免费 | 5275篇 |
国内免费 | 71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86篇 |
大气科学 | 6677篇 |
地球物理 | 7614篇 |
地质学 | 14939篇 |
海洋学 | 3454篇 |
天文学 | 1456篇 |
综合类 | 3272篇 |
自然地理 | 33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1篇 |
2023年 | 536篇 |
2022年 | 1222篇 |
2021年 | 1478篇 |
2020年 | 1268篇 |
2019年 | 1313篇 |
2018年 | 1602篇 |
2017年 | 1469篇 |
2016年 | 1709篇 |
2015年 | 1300篇 |
2014年 | 1805篇 |
2013年 | 1559篇 |
2012年 | 1496篇 |
2011年 | 1554篇 |
2010年 | 1691篇 |
2009年 | 1689篇 |
2008年 | 1439篇 |
2007年 | 1398篇 |
2006年 | 1176篇 |
2005年 | 1067篇 |
2004年 | 862篇 |
2003年 | 860篇 |
2002年 | 857篇 |
2001年 | 810篇 |
2000年 | 1012篇 |
1999年 | 1452篇 |
1998年 | 1224篇 |
1997年 | 1303篇 |
1996年 | 1087篇 |
1995年 | 1000篇 |
1994年 | 898篇 |
1993年 | 782篇 |
1992年 | 638篇 |
1991年 | 464篇 |
1990年 | 317篇 |
1989年 | 348篇 |
1988年 | 291篇 |
1987年 | 199篇 |
1986年 | 165篇 |
1985年 | 121篇 |
1984年 | 100篇 |
1983年 | 78篇 |
1982年 | 76篇 |
1981年 | 54篇 |
1980年 | 50篇 |
1979年 | 31篇 |
1978年 | 16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6篇 |
1958年 | 2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东海黑潮及琉球群岛以东海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海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它西部有广阔的大陆架,东面以九州岛、琉球群岛(由奄美诸岛、冲绳诸岛、先岛诸岛组成)和台湾岛连线为界,具有较深的海槽。黑潮是一支高温、高盐、高流速的西边界流,它起源于菲律宾以东海域、流经台湾东岸进入东海,沿东海大陆架外缘向东北向流动,穿越吐噶喇海峡返回太平洋。通常的把自台湾东北端起至吐噶喇海峡一段称为东海黑潮。此外,在琉球群岛以东海域也常年存在一支稳定的西边界流,称为琉球海流。
对于东海黑潮和琉球海流的硏究,主要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进行中日联合调查研究、中日副热带环流调查研究等,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苏纪兰(1994)、袁耀初(2000,Yuan,2006)、管秉贤(2002)等人都做过评述。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评述,主要叙述200年以来对东海黑潮及琉球海流的硏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2.
利用沈阳大气成分监测站颗粒物监测仪 (Grimm 180) 连续测得的夏季 (2006年8月)、冬季 (2006年12月和2007年1月) 可吸入颗粒物的数浓度和质量浓度数据, 分析了沈阳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谱分布及污染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沈阳市常规气象资料, 分析了气象要素和颗粒物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市冬、夏季部分时段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日际变化; 谱分布较好地符合Junge分布; 沈阳冬季PM10超标日数占冬季观测总天数的77%, PM2.5超标日数 (按美国EPA日均标准) 占冬季观测总天数的87%, PM10平均数浓度为6668.7个/cm3, 平均质量浓度达252.8μg/m3, 分别是夏季的3.0和2.4倍; 冬、夏季PM2.5/PM10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647和0.603, PM2.5占可吸入颗粒物总数量的99%以上; 浓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气象要素的影响, 与温度、风速负相关, 与湿度正相关, 降雨、降雪过程使得颗粒物浓度明显降低, 近地层逆温和雾是颗粒物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颗粒物污染对城市能见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3.
"九五"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整体接入因特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如何将"九五"数字化前兆台站设备整体接人因特网,提供了一种非常简便、实用的整体接人方案.台站原来的构成模式没有改变,台网中心和台站熟悉的原工作方式得到了保留,实现了台站网络化的目标,使现有台网在因特网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它能够与"十五"新建的前兆台网进行集成,便于整个台网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54.
155.
面向Internet的农业气象产量动态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信息时代Internet网上用户对产量预报动态查询的需求 ,探讨了面向Inter net的农业气象产量预报的解决方案。试验结果表明 ,由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是一个光、温、水、土条件长期、综合作用 ,生物量长期累积的过程 ,因此利用积分回归方法 ,考虑全生育期光、温、水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 ,根据已出现的天气实况 ,在假定后期天气条件正常的情况下 ,有可能预测出未来产量的趋势。随着天气实况的逐一出现 ,后期的预报结果可望逐步接近实际值。统计检验和试报结果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6.
Roo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uptake of water and nutrients by plants and have the plasticity to dynamically respond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However, most land surface models currently prescribe rooting profiles as a function only of vegetation type, with no consideration of the surroundings. In this study, a dynamic rooting scheme, which describes root growth as a compromise between water and nitrogen availability, was incorporated into CLM4.5 with carbon–nitrogen(CN) interactions(CLM4.5-C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dynamic root distribution on eco-hydrological modeling. Two pair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for the Tapajos National Forest km83(BRSa3) site and the Amazon, one using CLM4.5-CN without the dynamic rooting scheme and the other including the proposed scheme. Simulations for the BRSa3 site showed that inclusion of the dynamic rooting scheme increased the amplitudes and peak values of diurnal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 and latent heat flux(LE) for the dry season, and improved the carbon(C) and water cycle modeling by reducing the RMSE of GPP by 0.4 g C m~(-2)d~(-1), net ecosystem exchange by 1.96 g C m~(-2)d~(-1), LE by 5.0 W m~(-2), and soil moisture by 0.03 m~3m~(-3), at the seasonal scale, compared with eddy flux measurements, while having little impact during the wet season. For the Amazon, regional analysis also revealed that vegetation responses(including GPP and LE) to seasonal drought and the severe drought of 2005 were better captured with the dynamic rooting scheme incorporated. 相似文献
157.
便携式潮汐观测仪(PET)数据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切比雪夫多项式和最小二乘相结合的数据拟合从重力固体潮观测的秒值提取分钟值和小时值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将错误数据自动剔除以得到可靠数据.将提取的数据应用于调和分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8.
WANG Xiaoying WANG Xianliang DAI Ziqiang KE Fuyang CAO Yunchang WANG Feifei and SONG Lianchun 《大气科学进展》2014,31(2):355-362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precision of the wet refractivity field using BDS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simulations only,GPS,and BDS+GPS for the Shenzhen and Hongkong GNSS network.The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by adding artificial noise to a real observation dataset.Instead of using the δ and σ parameters computed from slant wet delay,as in previous studies,we employ the Bias and RMS parameters,computed from the tomography results of total voxels,in order to obtain a more direct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recision of the refractivity field determin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precision of tropospheric wet refractivity estimated using BDS alone (only 9 satellites used) is basically comparable to that of GPS; (2) BDS+GPS (as of current operation) may not be able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ata's spatial densit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efractivity tomography; and (3) any slight increase in the precision of refractivity tomography,particularly in the lower atmosphere,bear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ny applications dependent on the Chinese operation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 相似文献
159.
利用全国664站1961—2012年逐日霾观测资料、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资料,分析中国霾日数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我国年霾日数分布呈明显东多西少特征,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霾日数在5~30 d,部分地区超过30 d,西部地区基本在5 d以下。霾日数主要集中在冬半年,冬季最多,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少,12月是霾日数最多的月份,约占全年霾日数的2成。我国中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霾日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1.7 d/10a),霾日数显著增加时段主要在1960年代、1970年代和21世纪初,在197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发生了明显均值突变。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等地霾日数呈增加趋势,而东北、西北东部、西南东部霾日数呈减少趋势。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持续时间越长的霾过程比持续时间短的霾过程增加更为明显。不利的气候条件加剧了霾的出现。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在中东部地区基本以负相关为主,中东部冬半年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4 d/10a),表明降水日数的减少导致大气对污染物的沉降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霾日数与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以负相关为主,而与静风日数则以正相关为主,冬半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减小,静风日数增加,表明风速减小导致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更易形成霾天气。 相似文献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