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22篇 |
免费 | 5351篇 |
国内免费 | 71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83篇 |
大气科学 | 6680篇 |
地球物理 | 7618篇 |
地质学 | 15009篇 |
海洋学 | 3455篇 |
天文学 | 1456篇 |
综合类 | 3272篇 |
自然地理 | 33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2篇 |
2023年 | 535篇 |
2022年 | 1221篇 |
2021年 | 1477篇 |
2020年 | 1266篇 |
2019年 | 1309篇 |
2018年 | 1602篇 |
2017年 | 1466篇 |
2016年 | 1706篇 |
2015年 | 1300篇 |
2014年 | 1806篇 |
2013年 | 1561篇 |
2012年 | 1500篇 |
2011年 | 1555篇 |
2010年 | 1693篇 |
2009年 | 1695篇 |
2008年 | 1441篇 |
2007年 | 1403篇 |
2006年 | 1179篇 |
2005年 | 1071篇 |
2004年 | 866篇 |
2003年 | 867篇 |
2002年 | 863篇 |
2001年 | 814篇 |
2000年 | 1013篇 |
1999年 | 1455篇 |
1998年 | 1225篇 |
1997年 | 1305篇 |
1996年 | 1087篇 |
1995年 | 1001篇 |
1994年 | 898篇 |
1993年 | 782篇 |
1992年 | 638篇 |
1991年 | 464篇 |
1990年 | 317篇 |
1989年 | 349篇 |
1988年 | 291篇 |
1987年 | 199篇 |
1986年 | 165篇 |
1985年 | 121篇 |
1984年 | 100篇 |
1983年 | 78篇 |
1982年 | 76篇 |
1981年 | 54篇 |
1980年 | 50篇 |
1979年 | 31篇 |
1978年 | 16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6篇 |
1958年 | 2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222.
223.
224.
鉴于保护地调查评价历史与目标,国家公园地质考察评价基准是地质学关于地球的“时间、空间、演化”知识的发现路径,既识别国家公园候选地的国家符合性地质事件,又识别国家公园自然性、独特性、优美性、多样性、整体性的地质机制,提供国家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保育管理的地质学支撑。浙江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符合性的地质事件是公园发现的4.0~4.2 Ga冥古宙陆核物质的锆石晶体、中生代岛弧陆盆火山酸性火山岩系列和从流纹岩山岭到花岗岩—变质岩谷底的“峰—岭—丘—谷(盆)”的亚热带滨海山地地貌结构,地貌结构发育演化是百山祖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性流域水源地、独特山水景观的形成基础。保护百祖山公园地貌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确保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演化和生态服务产品持续供给的基础。 相似文献
225.
为有效解决传统遥感图像变化检测预处理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随机补片和DeepLabV3+的建筑物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以ResNet50特征提取网络为基础,创建DeepLabV3+语义分割网络,并在图像和标签中创建大小为224像素×224像素的随机补片作为网络输入,训练建筑物提取网络;修改建筑物提取网络输入层为6通道,通过矩阵运算将两期遥感图像转换为一幅6通道非RGB图像,利用转换后的非RGB图像进行网络训练并验证变化检测精度。实验1利用ENVI5.3软件,采用马氏距离法进行变化检测;实验2采用改进的U-Net网络和随机补片,完成网络训练和精度验证;实验3使用实验2的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采用随机补片和DeepLabV3+网络进行变化检测网络训练及精度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验1、实验2、实验3建筑物变化检测平均交并比分别为24.43%、83.14%、89.90%,边界轮廓匹配分数分别为61.47%,80.24%、96.51%。 相似文献
226.
227.
Wangcheng Zhang Dong Wang Mark F. Randolph Alexander M. Puzrin 《国际地质力学数值与分析法杂志》2016,40(17):2312-2338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risk of submarine landslides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design process for offshor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s in deep water, beyond the continental shelf. Landslides may be triggered by a reduction in shear strength of subsea sediments over a given zone, caused for example by seismic activity. Simple criteria are then needed to identify critical conditions whereby the zone of weakness could grow catastrophically to cause a landslide. A number of such criteria have been developed over the last decade, based either on ideas drawn from fracture mechanics, or considering the equilibrium of the initial weakened zone and adjacent process zones of gradually softening material. Accounting for the history of the weak zone initiation is critical for derivation of reliable propagation criteria, in particular considering dynamic effects arising from accumulating kinetic energy of the failing material, which will allow the failure to propagate from a smaller initial zone of weakened sediments. Criteria are developed here for planar conditions, taking full account of such dynamic effects, which are shown to be capable of reducing the critical length of the softened zone by 20% or more compared with criteria based on static conditions. A numerical approach is used to solve the governing dynamic equations for the sliding material, the results from which justify assumptions that allow analytical criteria to be developed for the case where the initial softening occurs instantaneously. The effect of more gradual softening is also explored.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28.
西昆仑北段玛尔坎苏地区探明的大型碳酸锰成矿带,是我国近年最重要的找矿成果之一。该锰矿带构造上属北昆仑晚古生代弧后伸展盆地,其构造动力学背景为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形成的弧盆体系。锰矿体主要发育于晚石炭世喀拉阿特河组含炭泥质灰岩夹薄层灰岩中。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菱锰矿(75%~95%),次为软锰矿、硫锰矿及少量黄铁矿等。含锰岩系岩性和岩相学研究表明,玛尔坎苏锰矿带属典型的海相沉积锰矿床,其矿床成因可能与晚古生代半局限盆地沉积和海底热液活动有关。海底热液活动可能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含锰岩系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玛尔坎苏锰矿沉淀时的水体环境为常氧条件,而矿层下盘(部分)岩系的岩性及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沉积时的水体环境为低氧—贫氧条件。玛尔坎苏锰矿带锰矿石具有负的δ13C值(-23.3‰~-10.0‰),推测有机质导致的还原作用是该锰矿由原生氧化锰在成岩期转化为菱锰矿和形成富锰矿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29.
230.
为研究库车坳陷中-新生代物源变化与南天山构造演化的关系,对该坳陷中-新生界砂岩进行了系统取样,应用Dickinson砂岩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其沉积背景和物源变化。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沉积物源始终为再造山旋回带,自老到新砂岩中不稳定岩屑组份的含量有规律地变化:从三叠系到侏罗系,岩屑组份中沉积岩岩屑含量最高;白垩系中变质岩岩屑增多;新生界特别是新近系,碳酸盐岩岩屑所占的比例很大。岩屑组份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天山地区隆升和剥蚀的一个历史过程。随着山脉隆升幅度和剥蚀强度的加大,古生界变质岩和碳酸盐岩逐步接受剥蚀,并在白垩纪以后成为盆地沉积物的主要物源。根据风化指数半定量计算的结果,结合前人古气候的研究成果,早-中三叠世该区沉积物风化程度低,推测此时地形高差较大;在晚三叠世至晚侏罗世该区风化程度较高,地形起伏较低;白垩纪是一个转折期,沉积物风化程度由强转变为弱,地形高差在该期也有所增大;古近纪延续了这种趋势。新近纪以后地形高差显著加大,沉积物风化程度明显降低,说明此时南天山的隆升速率和库车坳陷的沉积速率都很快,源区与沉积区的距离很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