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95篇
  免费   3935篇
  国内免费   6366篇
测绘学   3415篇
大气科学   2426篇
地球物理   3116篇
地质学   11200篇
海洋学   3353篇
天文学   272篇
综合类   1273篇
自然地理   2441篇
  2024年   227篇
  2023年   579篇
  2022年   1076篇
  2021年   1397篇
  2020年   1084篇
  2019年   1154篇
  2018年   1062篇
  2017年   1043篇
  2016年   1076篇
  2015年   1233篇
  2014年   1175篇
  2013年   1445篇
  2012年   1567篇
  2011年   1514篇
  2010年   1440篇
  2009年   1369篇
  2008年   1500篇
  2007年   1340篇
  2006年   1384篇
  2005年   1109篇
  2004年   868篇
  2003年   570篇
  2002年   591篇
  2001年   569篇
  2000年   417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雷达视线受施工机械等的间断遮挡导致部分影像产生相位奇异值,从而造成解缠错误及误差传递,简单的相关影像处理难以识别受遮挡影像。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奇异性检测方法,通过对地基SAR PS点时序相位特征进行分析,将遮挡影像识别转化为粗差探测问题;由PS点相位序列与影像位置关系,根据测区PS点相位序列的奇异点集合得到受遮挡影像集;最后将受遮挡影像剔除后得到的地基SAR监测结果与精密全站仪、水准与游标卡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用于受遮挡影像的识别是可行的,解决了地基SAR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影像遮挡带来的测量数据含有粗差的问题,提高了监测区域伪影像检测的效率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72.
基于U型卷积神经网络的航空影像建筑物检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在前向传播过程中分辨率不断下降,导致仅采用末层特征时难以实现建筑物边缘的精确分割,进而限制目标检测精度。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U型卷积网络的建筑物检测方法。首先借鉴在图像分割领域中性能出色的神经网络模型U-Net的建模思想,采用对称式的网络结构融合深度网络中的高维和低维特征以恢复高保真边界;其次考虑到经典U-Net对位于特征金字塔顶层的模型参数优化程度相对不足,通过在顶层和底层两个不同尺度输出预测结果进行双重约束,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物检测精度。在覆盖范围达30 km2、建筑物目标28 000余个的航空影像数据集上的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检测结果在IoU和Kappa两项关键评价指标的均值上分别达到83.7%和89.5%,优于经典U-Net模型,显著优于经典全卷积网络模型和基于人工设计特征的AdaBoost模型。  相似文献   
73.
武金阳 《地质找矿论丛》2005,20(Z1):131-133
藤铁铁矿位于鱼鹿岩枝东接触带中段,该矿体为铁、铜、锡共(伴)生矿床.受断裂带、岩体侵入接触带、夕卡岩带和鱼鹿岩枝控制.据此总结出该区"三带一体"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74.
蔚山铁铜矿位于安徽省无为县,是近年庐枞矿集区发现的新类型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透辉石矽卡岩中,呈层状产出,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磁铁矿等,少量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透辉石等,矿床成因为矽卡岩型铁矿。从目前施工钻孔分析,形成矽卡岩的侵入岩体主要为花岗斑岩,结合地磁异常推断深部可能有规模更大的岩体,因此区内存在寻找(层控)矽卡岩型铁(铜)矿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75.
膏盐岩脆塑性变形特征及封闭能力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膏盐岩盖层作为全球许多含油气盆地最重要的盖层之一,本身物性封闭能力毋庸置疑,野外观察和三轴试验证实随埋深的增加膏盐岩存在脆塑性转化的过程。为了明确其在不同脆塑性域的变形特征和封闭能力定量评价方法,本文以野外露头观测、三轴压缩试验和镜下观察为基础,从变形机制、破裂模式、力学行为和声发射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不同脆塑性阶段膏盐岩的变形特征。应用莫尔—库伦准则、拜尔利摩擦定律和应力降规律厘定了膏盐岩脆塑性转化的围压和深度。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脆性膏盐岩盖层,首先应用保持力定量评价水力破裂风险性,保持力越小,盖层发生水力破裂的风险就越大。同时利用断接厚度定量表征脆性盖层内断层垂向封闭性;2应用SSF定量评价脆—塑性膏盐岩盖层中涂抹型断裂的垂向封闭性,野外断层解剖确定出膏岩涂抹连续的临界SSF值为3.5~4;3塑性膏盐岩盖层具有流动特征,伴随断层逆冲滑动,膏盐岩沿断面流动,此阶段断层垂向是封闭的,但在差异压实作用下,盐岩流动形成缺失区——"盐窗"可以为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提供通道。因此,膏盐岩盖层封闭性分析要综合考虑盖层脆塑性、不同脆塑性盖层内断裂变形机制及断裂带内部结构,从而完善盖层垂向封闭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6.
通过实例介绍了反向VSP透射层析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在检测岩墙松动层厚度中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77.
<正>The South China Sea(SCS)is the largest marginal sea in West Pacific formed by a combined effect of the Eurasian plate,Pacific plate and India-Australian plate,and is thus considered to be a unique natural laboratory to study oceanic dynamics and tectonic evolutions(Xie et al.,2006;Luan and Zhang,2009).Besides,the SCS contains enormous petroleum resources for its favorable conditions of oil-gas generation,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It is therefore imperative to intensively study the marine in-situ  相似文献   
78.
不同酸液条件下叙利亚灰岩溶蚀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翔  蒋建方  吴川  刘光普  李龙  蒋睿 《中国岩溶》2015,34(2):195-200
文章根据SY/T 6526-2002《盐酸与碳酸盐岩动态反应速率测定方法》,利用高温高压酸岩反应仪进行了普通盐酸、有机盐酸、胶凝酸、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与叙利亚灰岩粉末在两个目的层温度95 ℃和150 ℃下2.0 h的溶蚀实验。结果显示,五种酸液2.0 h的酸溶解率都在90%以上,普通盐酸、有机盐酸的溶蚀能力高于胶凝酸、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三种缓速酸;95 ℃下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溶解慢、溶解率低,而150 ℃下是地面交联酸和胶凝酸;适当条件下,“多相隔离”对H+抑制作用要比高粘度溶液强,而且随着酸液内部高分子之间链接复杂程度的提高,H+被束缚的程度也增大;温度提高增大了酸溶解率,对乳化酸、地面交联酸和胶凝酸影响比较显著,对普通盐酸和有机盐酸不明显。   相似文献   
79.
华南地块西南缘格林威尔期区域构造解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从构造变形的角度入手,通过观察华南地块西南缘前震旦纪各岩石单元野外露头上的变形特征,运用构造解析方法,识别出不同期次变形构造的形态和位态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划分变形构造的世代,结合近年来年代学研究成果,确定不同期次变形构造形成时代。研究表明,在华南地块西缘基底岩石单元中,发育格林威尔期的变形构造,其构造形迹东西向展布,该期构造变形的强度,在康滇地区各岩石单元中具有不均匀性,在野外露头上见到的格林威尔期小型紧闭、倒转褶皱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周边的基底岩石单元中,而其南部的滇中地区,同期的褶皱构造相对较弱。根据格林威尔期构造位态特征,推断形成该期变形构造的构造运动方向为南北向的挤压运动。  相似文献   
80.
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方式及其与柴达木盆地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肖安成  吴磊  李洪革  汪立群 《岩石学报》2013,29(8):2826-2836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线性构造之一,其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方式是限定高原生长机制的重要边界条件.本文在对阿尔金山中不同方向隆起构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前人资料论证了阿尔金断裂在晚始新世-中中新世时以基底剪切为主,大规模地表走滑则发生在中中新世以后.对柴达木盆地内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系统的分布、形态、活动时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它们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控制条件下形成的两套断裂系统,与阿尔金断裂的两阶段活动方式存在很好的耦合关系.柴达木盆地西北侧的沉积和构造特征表明阿尔金山的隆升幅度和范围在中中新世达到最大,随后则逐渐减小,这种变化也与阿尔金断裂从基底剪切到地表走滑的转换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