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18篇 |
免费 | 4146篇 |
国内免费 | 67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28篇 |
大气科学 | 2535篇 |
地球物理 | 3293篇 |
地质学 | 11873篇 |
海洋学 | 3485篇 |
天文学 | 295篇 |
综合类 | 1345篇 |
自然地理 | 25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9篇 |
2023年 | 617篇 |
2022年 | 1184篇 |
2021年 | 1494篇 |
2020年 | 1164篇 |
2019年 | 1243篇 |
2018年 | 1159篇 |
2017年 | 1129篇 |
2016年 | 1149篇 |
2015年 | 1310篇 |
2014年 | 1238篇 |
2013年 | 1513篇 |
2012年 | 1646篇 |
2011年 | 1586篇 |
2010年 | 1495篇 |
2009年 | 1410篇 |
2008年 | 1520篇 |
2007年 | 1374篇 |
2006年 | 1402篇 |
2005年 | 1121篇 |
2004年 | 884篇 |
2003年 | 590篇 |
2002年 | 616篇 |
2001年 | 579篇 |
2000年 | 430篇 |
1999年 | 241篇 |
1998年 | 90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63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57年 | 4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花岗岩类时空变化的构造控制——来自钾钠含量变化的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收集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数据,统一采用Collins,et al.(1982)提出的K2ONa2O分类图解法,获得各个地史时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晋宁期以S型为主,优势方位不明显。加里东期优势方位为北东向,以A型为主,北西向处于次要地位,以I型为主。海西印支期,优势方位为北西向,岩石类型在海西早、中期以I型为主,海西晚期至印支期以A型为主。此时北东向处于次要地位,岩石类型以A型为主。燕山期,整个祁漫塔格地区昆中断裂以北均为A型,以南形成新的构造岩浆岩带,岩石类型主要为I型。并且,燕山期昆中断裂以北早期以北西向为主,晚期以北东向为主。上述情况说明,至少自加里东期以来,该区花岗岩的空间展布、发育规模、成因类型等诸方面都始终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带的活动强度、力学性质交替变化的控制,并且由老到新总体上存在着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变化趋势。因此,祁漫塔格岩浆岩带并非同一构造机制下形成的岩浆弧,而是由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岩浆活动带交替作用控制的、成因类型不同的花岗岩类共同组成的复合构造岩浆岩带。 相似文献
962.
东津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从暴雨致灾机理出发,以东津河流域为例,开展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研究。根据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地理信息资料、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及历史灾情资料等,运用TOPMODEL水文模型并结合统计法确定致洪临界面雨量,利用逐步回归法重建区域站资料序列,基于广义极值分布函数计算出不同重现期的致洪面雨量,根据流域内小时降水雨型分布,将不同重现期致洪面雨量以及叠加堤坝信息的DEM、manning系数等数据代人Flood Area模型进行洪水淹没模拟,得到不同重现期下洪水淹没图,再叠加流域内栅格化的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信息,最终得到不同重现期下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等风险区划图谱。建立的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方法简便可行,区划结果精度高、实用性强,对于面向实时防灾减灾的动态灾害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3.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3月19—20日北疆沿天山一带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着重探讨了湿位涡诊断在新疆暴雪预报中的应用。分析表明:暴雪的水汽输送有3个源地,低层负散度、向北倾斜的涡度“上负下正”分布、等θe线的陡立密集带、垂直速度负值区与暴雪落区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雪主要发生在MPV1〉0、MPV2绝对值迅速增加且等值线密集分布的区域。MPV1下传增大,大气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低层MPV2绝对值增大,大气湿斜压性增强,下滑倾斜涡度增长是暴雪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水系沉积物中的铌钽锆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水系沉积物中铌、钽、锆、铪四种元素的分析方法。将样品与氢氧化钠、过氧化钠混合物放入高温炉中,熔融分解完全,用热水提取,过滤后弃去滤液,将滤纸及沉淀用酒石酸-盐酸溶液溶解,稀释至刻度测定。方法检出限(3s)为:LD(Nb)=0.08μg/g,LD(Ta)=0.04μg/g,LD(Zr)=0.5μg/g,LD(Hf)=0.04μg/g,精密度(RSD%,n=6)为:0.84%~4.21%。该测定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分析速度快、线性范围宽、操作性强等优势。采用该方法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测定表明,其结果与标准值吻合。此方法已在实际地质调查样品分析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965.
笔者以新疆叶尔羌河流域为例,在研究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深度D、~(18)O和T值的变化分析地下水补给来源.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很难解决的问题.为干旱地区地下水起源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不是来自大气降水的直接入渗,而是地表水渗漏补给。(2)流域分为两个独立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分别接受叶尔羌河与提孜那甫河河水补给。(3)潜水和承压水的起源相同,属统一的地下水系统。(4)地下水径流表现为倾斜平原区径流强烈,地下水以水平运动为主;细土平原区地下水径流迟缓,地下水以垂直蒸发运动为主.径流方向与地表水流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6.
比值法减少图像融合中光谱的扭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遥感图像融合Brovey变换法存在颜色失真的现象,提出了一种低通比值融合法.该融合方法首先对高几何分辨率的全色波段进行低通滤波,然后将低分辨率多光谱图像与全色波段图像相乘,再除以滤波后的全色波段图像,便得到融合图像.从辐照的角度证明了该低通比值融合法具备理论基础,并从目视评价、定量分析、分类精度证实了该低通比值融合法优于Brovey变换法.该低通比值融合法是一种能较好地保全低分辨率多光谱图像颜色的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967.
论博格达俯冲撕裂型裂谷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43,自引:23,他引:43
博格达裂谷带位于准噶尔与吐-哈两个前寒武纪地块之间,呈东-西走向,东端与克拉麦里-哈尔里克泥盆-石炭纪火山弧呈大角度相交。该 裂谷于早-中石炭世启动和沉降,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夹双峰式火山岩。裂谷的闭合发生于中石炭世末至晚石炭世。在裂谷闭合后区域构造由挤压向拉张的转折时期,发生了以辉绿岩为主的侵入活动,并伴有少量中-酸性分异产物。博格达裂谷东、西两段的演化特征有着显著差异。东段早石炭世就已开始裂离,裂离过程的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仅有少量流纹岩,裂谷盆地强烈沉降,形成深海-半深海环境,裂谷在中石炭世末至晚石炭世初即已闭合,裂谷岩系因强烈褶皱,与上覆二叠系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显示了“突变”式闭合特征。与此不同的是,西段至中石炭世才开始明显裂离,裂离过程的火山岩以英安岩和流纹岩为主,玄武岩量较少,火山-沉积岩系均形成于浅海环境,裂谷至晚石炭世末才发生闭合,裂谷岩系因未发生强烈褶皱,故与上覆二叠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显示了“渐变”式闭合特征。该裂谷的形成是古亚洲洋壳向先存的准-吐-哈陆块斜向俯冲,将其东南端撕裂的产物,因而可称为俯冲撕裂型裂谷。演化过程沿走向的明显不均一性是这类裂谷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968.
969.
传统县级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方式落后,条目式管理不能适应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要求,现有的地籍系统、土地利用系统和土地交易系统的数据分散于三个独立系统中,数据格式多样,给土地归档工作带来不便,需把各个部门各个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统一归档管理.本文结合宁津县国土数字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阐述了整个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数据整理建库以及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为县(市)级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970.
数据的现势性是城市规划管理数据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必须研究快速、准确、高效的数据更新方法。针对城市规划数据的特点和质量控制需求,本文对基于版本和工作流技术的数据更新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通过胶南市土地规划网格化管理系统检验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