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01篇
  免费   5865篇
  国内免费   6019篇
测绘学   3568篇
大气科学   2494篇
地球物理   3177篇
地质学   11508篇
海洋学   3487篇
天文学   276篇
综合类   1337篇
自然地理   2438篇
  2024年   403篇
  2023年   715篇
  2022年   1153篇
  2021年   1445篇
  2020年   1149篇
  2019年   1201篇
  2018年   1108篇
  2017年   1079篇
  2016年   1105篇
  2015年   1289篇
  2014年   1195篇
  2013年   1473篇
  2012年   1574篇
  2011年   1517篇
  2010年   1444篇
  2009年   1374篇
  2008年   1501篇
  2007年   1339篇
  2006年   1381篇
  2005年   1111篇
  2004年   870篇
  2003年   571篇
  2002年   593篇
  2001年   570篇
  2000年   418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碳酸盐岩风化作用(即岩溶作用)能够吸收大气二氧化碳(CO_2),形成溶解无机碳(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陆地碳汇,其在全球碳收支平衡和未来陆地增汇中可能会有重要贡献。然而,目前对岩溶碳汇的稳定性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岩溶地下水出露地表后会发生CO_2脱气,对岩溶碳汇通量估算带来不确定性。本文以广西桂林长流水表层岩溶泉补给的溪流(约2.7km长)为例,利用水化学和同位素质谱仪测试技术,研究了溪水水化学指标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_(DIC))沿流程变化,探讨了溪流CO_2脱气过程、通量及其影响因素,以更好地了解岩溶碳汇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从泉口向下游,在陡坡地段(C1~C14段,长约270m,坡度约10°),溪水pH值、方解石饱和指数和δ~(13)C_(DIC)沿流程分别升高了0.9、0.9和1.8‰,而CO_2分压、电导率、Ca~(2+)浓度和DIC浓度分别下降了85%、34μS/cm、0.2mmol/L和0.7mmol/L,说明溪水发生了显著的CO_2脱气,并伴随碳酸钙沉淀。而在平缓地段(C18~C26段,长约2.1km,坡度1°),溪水各水化学指标和δ~(13)C_(DIC)变化较小,指示CO_2脱气作用较弱。这些发现表明溪流CO_2脱气受到了地形决定的水动力条件控制。另外,在下游渠段,受支流汇入影响,溪水pH值和方解石饱和指数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O_2脱气。溪流CO_2脱气能够抵消部分岩溶作用固定的大气CO_2量,但是在长流水这一高地势、低流量且有碳酸钙沉积的环境下,其抵消的量也仅占29%。对于在低缓地区受流量很大的岩溶泉/地下河补给的河流,其CO_2脱气作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有限,加之受可能增强的水生光合生物固碳效应影响,岩溶碳汇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2.
作为近年来爆炸式发展的方法模型,机器学习为地质找矿提供了新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本文探讨矿产预测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总结机器学习在矿产预测领域的特征信息提取和信息综合集成两个方面的应用现状,并讨论机器学习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领域面临的训练样本稀少且不均衡、模型训练中缺乏不确定性评估、缺少反哺研究、方法选择等困难和挑战.进一步...  相似文献   
203.
柴西地区致密油储层内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为了更高效地进行致密油勘探开发,利用岩芯薄片、X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CT扫描和物性分析等方法,对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开展致密储层特征及储层物性控制因素研究。研究表明,上干柴沟组为典型的致密储层,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较高,以原生孔隙为主,微米级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有效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 9%,平均渗透率为0. 43 m D。储层内部孔隙分布较均匀,总体呈现微米级孔隙加纳米级喉道的特征,其中微米级孔隙基本呈片状分布,连通性好,纳米级孔隙则呈点孤立状分布。储层物性受原始沉积条件和后期成岩作用控制,坝砂泥质含量低,纯度高,物性较好。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使储层变差,硬石膏胶结对孔隙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晚成岩期的溶蚀作用对储层改善作用明显。研究区致密油有效储层可分为三类,其中Ⅰ类有效储层为本区的"甜点"区,是下一步优先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Ⅱ-Ⅲ类有效储层则是重要的挖潜区,通过工程技术攻关可切实实现柴西地区的增产扩能。  相似文献   
204.
LQC-Ⅱ三维电阻率采集系统采用多子站、分布式智能电极设计思路,实现了多通道同时快速并行采集,通过16个子站排列组合实现了大深度的勘查要求。文章对LQC-Ⅱ型三维电阻率测量系统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和技术作了概括性论述。利用该仪器进行了野外试验研究,对采集数据进行了三维反演,得到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电阻率切片均与钻孔资料吻合。  相似文献   
205.
研究区属北秦岭金多金属成矿带,大店沟金矿床位于李子园-湘潭子新元古―晚古生代陆源裂陷火山-碎屑沉积岩带中,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构造。奥陶―震旦系李子园群是金矿床的赋矿层位,矿床分布受区域性元家坪―小寺沟韧性剪切带控制,NE向次级的韧性剪切带是重要的控矿构造,矿床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通过对本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矿化富集规律研究,总结了北秦岭地区地层、构造、岩体、围岩蚀变、地球化学异常等找矿标志,提出了该地区金矿勘查思路及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06.
吴宏恩  蔡永红 《西北地质》2015,48(3):362-369
新疆富蕴县希勒阔腊金矿位于扎河坝-阿尔曼台金、铜、铬、铁等多金属成矿带中段, 金矿体赋存于北西向构造蚀变带中, 成矿地质条件非常有利, 但找矿成果欠佳。通过对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化蚀变特征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等的分析, 总结了矿床的控矿因素, 并与新疆青河县顿巴斯套外围金矿的控矿因素做了对比, 认为希勒阔腊金矿成因类型为受构造、地层及中酸性岩脉综合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凝灰质碎屑岩是主要矿源层, 成矿作用同多期动力热液活动有关, 发育于闪长玢岩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为重要的赋矿部位。在扎河坝-阿尔曼台断裂带两侧的韧脆性剪切带中, 对于有利的地层及岩脉发育部位所圈定的1:10万和1:5万金化探异常进行查证, 有望找到小到中型金矿。  相似文献   
207.
聚丙烯酸/绢云母超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通过丙烯酸与绢云母超纫粉的接技共聚,制备出吸水率为1100倍的超吸水性复合材料。研究了制备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绢云母超纫粉的用量为10%—20%,丙烯酸单体的浓度为25%,单体的中和度为65%,交联剂用量为0.1%,引发剂用量为1.5%,接技共聚反应温度为70℃时,可获得较好的结果。本文讨论了上述反应因素对复合材料吸水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吸水材料的颗粒大小对吸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8.
铜(II)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天然天体系中,铜、铅、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归宿和生物有放性强烈取决于重金属元素在水体颗粒物表面的分配趋势,本文对铜(II)在常见的重要粘土矿物-高岭石表面的吸附进行了实难和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时考虑自由水合离子Cu^2+和羟基金属郭子CuOH^+与高岭石表面络合的情况下,单一表面基团、无静电表面络合模式能很好地描述酮(II)的吸附行为。拟合得到的CuOH^+的络合常数比Cu^2+的大得  相似文献   
209.
任意形状重磁异常三度体人机联作反演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三角形多面体模型的重磁三维反演技术,其特点是既可通过和自动迭代方式来改变反演模型,又可通过过人机交互方式来改变模型,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10.
以河北省石津灌区为研究对象,以2007-2009年两季冬小麦生育期为研究时段,基于Hydrus-1D和Modflow模型模拟分析了井渠结合灌溉模式下冬小麦的净入流量水分生产率和净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尺度效应(作物、田间、分干、干渠和灌区尺度)。结果表明:①从作物尺度到灌区尺度,损失水量越来越多,使得净入流量水分生产率和净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减少了9.49%和16.59%;②由于研究区地下水埋深较大,冬小麦生育期内渗漏补给地下水库的重复利用水量很小,而净灌溉水分生产率因为考虑了这一小部分重复利用水量,比传统的灌溉水分生产率有了小幅提升;③在多年时间尺度上,由于渗漏水量能够全部进入地下水库被重复利用,净入流量水分生产率随尺度增大而增大,而不同空间尺度的净灌溉水分生产率也比冬小麦生育期时间尺度上提高37%~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