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55篇
海洋学   12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481.
通过对福建港口体系的研究,确定福州港和厦门港——福建省代表港口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空间运输联系、区位条件、运输距离、运输费用等指标,以GIS技术为支撑,定量地界定出福建省港口现状的腹地范围和空间分布情况,为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港口群,制定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82.
大规模地上、地下三维实体建模与空间分析应用中,由于三维模型的多样性和对象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如何高效地一体化组织和管理海量三维空间数据成为当前三维GIS的核心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兼顾空间关系与语义关系的三维空间数据库模型,给出了相应的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特别针对地质体的复杂性,给出了顾及语义的多尺度地下空间目标概念模型和多层次三维空间索引机制.用武汉市和南京市三维数字城市示范区模型数据进行了应用试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83.
可膨胀波纹管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复杂深孔井下事故频发、套管层次受限等技术难题。管串水力膨胀是该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为了研究可膨胀波纹管水力膨胀中的力学特性,提高井下事故处理的成功率,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共同研究波纹管的水力膨胀过程。通过多次波纹管水力膨胀室内试验,对比有限元理论分析结果,得出二者对于波纹管水力膨胀力学特性曲线基本一致。可膨胀波纹管的弹性形变压力为0~2.5 MPa,管串压力处于3~9 MPa时截面关键点位移速率较大,可膨胀波纹管的水力膨胀压力为14 MPa,膨胀后波纹管截面尺寸外径最大均值Xmax 为136.98 mm,外径最小均值Xmin为104.58 mm,达到了波纹管机械膨胀对截面尺寸的要求,为波纹管野外试验及产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84.
IRI、NeQuick和Klobuchar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三种常见的电离层经验模式:IRI、NeQuick和Klobuchar,并且利用Jason-1卫星上搭载的高度计探测到的太平洋上空2006年电离层延迟数据,对这三个模式在低纬、中高纬地区模拟电离层TEC的精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NeQuick、IRI-2007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白天电离层TEC位于赤道两侧的双峰结构,但不能得到精确的峰值大小和位置信息;三个模式在中高纬地区的模拟精度指标几乎全面高于低纬地区,其中,IRI模式在中高纬地区精度较高,相关性达到0.82022,标准差为3.0844TECU,NeQuick和Klobuchar模式模拟精度相当;整体比较,IRI-2007模式自相关系数为0.81016,NeQuick模式为0.70717,Klobuchar模式也达到了0.6878,说明这三个模式都能较好地模拟出电离层TEC的背景特征.总体上,IRI-2007模式精度最高,可以更有效地修正电离层延迟误差.  相似文献   
485.
本文使用Athens站2001—2005年间电离层GPS/TEC和foF2数据,分析了TEC、NmF2和电离层板厚τ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与太阳活动的统计关系,得到以下结论:电离层TEC和NmF2具有相似的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4∶00LT;TEC在2001和2002年白天出现"冬季异常"现象,NmF2在2001—2005年白天均出现该现象;电离层板厚τ主要分布在200~600 km,存在黎明峰和日落峰双峰结构,黎明峰一般出现在5∶00—6∶00LT,日落峰结构一般从日落后开始出现,在午夜前达到极大值;14∶00LT和2∶00LT时刻TEC、NmF2同太阳活动的关系呈现"线性"、"饱和"以及"放大"趋势,而τ则出现正、负及不明显的线性关系;最后,我们分析认为黎明峰归因于电离层TEC增加以及NmF2的减少,而日落峰主要是由TEC减少速度低于NmF2造成的.  相似文献   
486.
采用慢性实验方法,研究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饲养性腺发生前的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对其性腺分化和发育的影响。另外,在繁殖季节研究在低温16℃、中温22℃和高温28℃下饲养性成熟的文昌鱼对其产卵和排精的影响。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几种生殖相关激素在不同发育期文昌鱼的生殖调控轴(脑-哈氏窝-性腺)中的分布进行免疫识别,并用磁酶免定量测定方法检测睾酮和17 β-雌二醇在文昌鱼性腺中的含量,以分析和探讨水温影响文昌鱼生殖活动的内分泌机制。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文昌鱼性腺向雌性分化,雌雄比例为4.2:1,中温和高温组则不受影响,雌雄数量大致相等。高水温则有利于文昌鱼的精巢发育和生精活动。28℃海水适于文昌鱼的产卵和排精。根据免疫组织化学和磁酶免定量测定的结果分析提示,温度影响文昌鱼性别分化和发育以及繁殖活动的内分泌机制是:首先水温经皮肤或哈氏窝化学感受器,刺激神经系统(脑泡)释放GnRH。然后GnRH促进哈氏窝分泌LH,从而可能刺激性腺产生和分泌性类固醇激素,始动文昌鱼性腺的发育至成熟及其生殖活动。此外,脑中芳香化酶可能介导文昌鱼性别分化。  相似文献   
487.
采用慢性实验方法,研究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饲养性腺发生前的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对其性腺分化和发育的影响。另外,在繁殖季节研究在低温16℃、中温22℃和高温28℃下饲养性成熟的文昌鱼对其产卵和排精的影响。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几种生殖相关激素在不同发育期文昌鱼的生殖调控轴(脑-哈氏窝-性腺)中的分布进行免疫识别,并用磁酶免定量测定方法检测睾酮和17 β-雌二醇在文昌鱼性腺中的含量,以分析和探讨水温影响文昌鱼生殖活动的内分泌机制。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文昌鱼性腺向雌性分化,雌雄比例为4.2:1,中温和高温组则不受影响,雌雄数量大致相等。高水温则有利于文昌鱼的精巢发育和生精活动。28℃海水适于文昌鱼的产卵和排精。根据免疫组织化学和磁酶免定量测定的结果分析提示,温度影响文昌鱼性别分化和发育以及繁殖活动的内分泌机制是:首先水温经皮肤或哈氏窝化学感受器,刺激神经系统(脑泡)释放GnRH。然后GnRH促进哈氏窝分泌LH,从而可能刺激性腺产生和分泌性类固醇激素,始动文昌鱼性腺的发育至成熟及其生殖活动。此外,脑中芳香化酶可能介导文昌鱼性别分化。  相似文献   
488.
为推动APEC经济体的海洋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分享APEC经济体在海洋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于2011年在中国厦门举办了"APEC海洋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培训班".本文简要介绍了培训班概况,并基于培训研讨内容,总结归纳了目前业界对亚太区域海洋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共同关心的问题,包括海洋保护区网络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社区共管机制建设、先进技术的应用、可持续财政机制建立等.文中指出开展APEC海洋保护区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海洋保护区管理计划的实施与管理成效评估、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经验分享、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建议,以不断提高海洋保护区管理成效.  相似文献   
489.
水资源的缺乏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城区开始使用中水作为额外的经济合理的供水水源,并为此制定相应政策。然而,不适宜的中水利用政策往往对用水户使用再生水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价中水设施建设适宜性并分析不同行业的中水利用适宜情况,为制定或修订中水利用政策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在中水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得到了中水设施建设限制因素和中水设施建设适宜条件,并对北京市机关、高校、饭店的用水户进行了适宜性评价。本研究结果表明,运行水量对中水生产成本有决定性影响。有效原水量对应的给水量、有效中水需求量、建筑面积适合作为中水设施建设影响因素,它们的下限可作为中水设施建设适宜条件。本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市部分机关、高校、饭店用水户的用水情况,得到这些行业的中水设施建设适宜条件,并用于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机关用水户和大部分一、二星级饭店不适宜建设中水设施,而大部分高校和大部分三星级以上饭店适宜建设中水设施。  相似文献   
490.
东莞8.19强降雨天气过程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25,自引:25,他引:0  
通过分析2005年8月18~20日的天气环流形势及相关物理量,发现辐合带的北抬与西南季风的加强导致了东莞8.19强降雨的发生、发展与持续;不稳定层结、湿度在暴雨发生前是增大且北抬东移的,当急流东传后,湿度下降;同时,多普勒雷达探测显示,零速度线呈顺时针旋转,东莞地区出现辐合抬升现象.综合分析表明,强降水是在副热带高压偏弱,热带辐合带北抬和西南季风增强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配以中尺度环流系统,造成了珠江口东岸一次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