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40篇
  免费   1845篇
  国内免费   2913篇
测绘学   1208篇
大气科学   1307篇
地球物理   1722篇
地质学   5419篇
海洋学   1549篇
天文学   116篇
综合类   701篇
自然地理   876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489篇
  2021年   636篇
  2020年   503篇
  2019年   643篇
  2018年   549篇
  2017年   514篇
  2016年   561篇
  2015年   618篇
  2014年   615篇
  2013年   657篇
  2012年   729篇
  2011年   734篇
  2010年   685篇
  2009年   640篇
  2008年   666篇
  2007年   578篇
  2006年   554篇
  2005年   436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Zheng  Mingguo  Liang  Cheng  Huang  Bin  Liao  Yishan  Yuan  Zaijian 《Hydrogeology Journal》2021,29(7):2429-2439
Hydrogeology Journal - Although there is a general consensus that spatial heterogeneity is ubiquitous in hydrological responses, it is common practice to assume a constant specific discharge among...  相似文献   
902.
四川天全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全伟  阚泽忠  梁斌  蔡开基 《地质通报》2005,24(12):1179-1180
四川盆地中不仅蕴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1],同时四川也是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类型最多的省份。截至1995年,中国已经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有28个属、35个种,其中四川就有15个属、17个种[2]。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是在四川彭县发现的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Y oung et Y oung,1987),分布于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之中,共发现2个足迹形成的单步,被认为是原蜥脚类恐龙所留[2]。最近,笔者在进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龙动物群研究》项目工作中,在四川盆地西部天全县城以北2km青衣江右岸的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地层中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该处恐龙…  相似文献   
903.
湘西大龙洞岩溶流域农业生态环境与治理措施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大龙洞岩溶流域水土流失与石漠化严重、旱涝灾害频繁,造成该流域这种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长期的人为干扰。在研究湘西大龙洞岩溶流域自然地理与地质构造、岩溶水资源、土地与植被环境等特征的基础上,剖析大龙洞岩溶流域石漠化等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大龙洞岩溶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了有效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提高地表水、地下水与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及生态重建与恢复等措施。   相似文献   
904.
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壤氟高含量区形成原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三角洲经过系统的1∶250000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在三角洲冲积平原存在氟的高含量分布区。氟高含量区分布于第四纪海相和海陆交互相,从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含量逐渐降低,相同沉积相含量变化很小。从地表至深部,含量变化与沉积相关系密切,海陆交互相含量变化很小,而陆相含量变化较大。氟高含量区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控制因素显著,属于在沉积地质作用过程形成的。可能与珠江三角洲形成过程,西江、北江和东江带来大量含氟物质,加上海水富含氟,导致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氟含量较高而出现大面积的高含量区。  相似文献   
905.
在分析水下爆破规律性的基础上,确认了在马迹山港挤淤爆破中地震波对城门头景点的稳定性起主要的影响,并对其传播机理及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对岩体裂隙进行的网络模拟结果揭示了爆破点与城门头景点之间岩体裂隙发育的宏观特征,对爆破震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计算了爆破在景点处所引起的波速,得出挤淤爆破不会对城门头景点构成破坏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906.
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下沉规律及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煤矿开采的不断加深,地表呆动程度(开采宽度D与开采深度H之比DIH)不断降低,并逐渐趋向于极不充分采动,同样长度的工作面对地表的影响程度极不同于浅部开采。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深部开采时的地表下沉规律。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下沉规律具有特殊性。经过对国内外大量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当开采宽度小于地表下沉起动距时(极不充分采动),地表的下沉或地表下沉率(q′/q)为零。当开采宽度达到地表移动起动距时,地表下沉缓慢增长;达到临界采动距时,地表下沉急剧增大。地表下沉率(q′/q)与开采宽、深比D/H之间为负指数函数关系。在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进行地表下沉预计时必须对概率积分法的下沉系数进行修正。算例证明了本文给出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但这种修正方法如何与概率积分法相统一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07.
西藏马攸木金矿床流体物理化学条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研究,西藏马攸木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低温(140~311℃)、低盐度(<11.4%)、浅成(压力<35.46 MPa)、弱酸性(pH=4.566~4.750)和还原环境下(Eh=-0.782~0.232).通过对该矿床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表明马攸木金矿床在成因上属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08.
错卧莫-惩香错火山-沉积盆地位于西藏冈底斯陆块中部南缘。盆地内火山-沉积地层称古新世-渐新世林子宗群,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表明:这套火山岩系属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不同程度表现出负Eu、负Ce、负Nb异常。微量元素K、Rb、Th、Ce富集,Sr、Ba,尤其是Nb、P、Ti亏损。初步认为这套火山-沉积岩系形成于俯冲造弧的构造背景中,是来自于俯冲带的地幔源区基性分异岩浆与陆壳重熔的酸性岩浆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形成的。同时,俯冲板块上深海沉积物与基性岩浆混合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启动时间在45Ma以后。  相似文献   
909.
四川盆地中生代古气候变化:来自深时古土壤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黄成敏  文星跃  张茂超 《沉积学报》2021,39(5):1157-1170
定量的古气候重建可为当前及未来可能的气候/环境变化提供基础性参考。发育自四川盆地中生代地层的古土壤蕴藏了丰富的陆相古气候信息,利用古土壤的地球化学指数、钙质古土壤成壤碳酸盐结核深度及其氧同位素组成与年均降水量、温度之间的关系,定量重建四川盆地中生代(晚三叠世晚期—白垩纪)年均降水量与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生代年均降水量变化较大,为145~1 400 mm;年均温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为7 °C~15 °C;总体上属于温带干旱—湿润交替的气候环境但以温带半干旱、干旱气候为主。其中晚三叠世晚期年均降水量为1 180~1 400 mm,年均温度为9 °C~15 °C,侏罗纪年均降水量为150~1 140 mm,年均温度为7 °C~15 °C,早白垩世早期与晚白垩世晚期的年均降水量与温度分别为150~720 mm、8 °C~12 °C和150~575 mm、10 °C~11 °C。区域陆相气候变化原因分析显示,波动的气候一方面与东亚季风环流、行星环流、区域构造运动导致的盆地内部山系隆起及古地理格局引起的焚风效应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区域构造运动引起海岸山脉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910.
为实现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的长期稳定运行并确保观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一套适合综合观测体系的运维模式和保障体系意义重大.在分析国内外观测站网运维模式和保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试点站网的建设、运营情况,提出了领导层+业务执行层+咨询层的运维模式,以及由经费保障、通信网络保障、基建装备保障、数据质量控制保障、野外观测台站日常管理与制度及人才队伍保障构成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保障体系框架.构建的运维模式层级清晰、职责明确,保障体系框架涵盖面广、重点突出,基本能满足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长期、稳定、连续运行和定位观测的运维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