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44篇 |
免费 | 2379篇 |
国内免费 | 356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70篇 |
大气科学 | 1806篇 |
地球物理 | 2591篇 |
地质学 | 6744篇 |
海洋学 | 1636篇 |
天文学 | 288篇 |
综合类 | 967篇 |
自然地理 | 13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1篇 |
2023年 | 331篇 |
2022年 | 667篇 |
2021年 | 772篇 |
2020年 | 649篇 |
2019年 | 672篇 |
2018年 | 636篇 |
2017年 | 653篇 |
2016年 | 673篇 |
2015年 | 640篇 |
2014年 | 679篇 |
2013年 | 775篇 |
2012年 | 871篇 |
2011年 | 805篇 |
2010年 | 774篇 |
2009年 | 697篇 |
2008年 | 752篇 |
2007年 | 703篇 |
2006年 | 664篇 |
2005年 | 523篇 |
2004年 | 415篇 |
2003年 | 354篇 |
2002年 | 382篇 |
2001年 | 317篇 |
2000年 | 326篇 |
1999年 | 295篇 |
1998年 | 221篇 |
1997年 | 235篇 |
1996年 | 175篇 |
1995年 | 189篇 |
1994年 | 158篇 |
1993年 | 141篇 |
1992年 | 101篇 |
1991年 | 98篇 |
1990年 | 71篇 |
1989年 | 63篇 |
1988年 | 48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8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8篇 |
1978年 | 5篇 |
1964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1.
新一代区域海-气-浪耦合台风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和调制机理研究",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联合国家海洋局的相关单位,通过实施近海台风的外场观测科学试验、加强台风边界层(特别是海气相互作用)物理过程诊断分析及参数化方案等的研究,建立并改进了台风强度预报的海-气-浪耦合预报模式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台风强度的集合预报技术,在历史典型台风个例和2016-2017年台汛期的业务化测试中表现出良好的预报性能。 相似文献
92.
93.
94.
海底地下水排放(SGD)是近海海域的一个重要的营养盐来源。本研究借助多种天然镭同位素对春季苏北浅滩海域的SGD及其携带入海的营养盐通量进行量化评估。研究发现:苏北浅滩海域的~(224)Ra、~(223)Ra和~(226)Ra等镭同位素的浓度水平较高,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根据~(224)Ra/~(226)Ra的"表观年龄模型"估算的水龄的分布情况推断,春季该海域表层水体主体流向为东北向,流速约为0.1m/s,这与前人物理海洋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最终利用226Ra质量平衡模型发现海域的SGD通量为(46±29)cm/d,由其携带入海的溶解态无机氮、磷、硅营养盐(DIN、 DIP、 DSi)等的通量分别为(2.6±3.1)×1~09、(3.0±2.5)×10~6和(5.5±4.2)×10~8mol/d。 相似文献
95.
在野外采集中考察气枪的稳定性以及室内进行确定性子波反褶积处理,都要求能够获得气枪阵列的实时远场子波。从震源子波检测方法出发,阐述了近场子波采集、幅值转换及记录流程,并列举出实测近场子波时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接着介绍了震源远场子波的获取方法和主要途径;震源近场子波及远场子波的实测方案,检测震源子波所需的仪器设备和采集技术方法。文中分析了气枪子波的气泡干扰问题,虚反射与后续气泡震荡间的关系以及吸收衰减对子波的影响,并根据实测远场子波,对齐氏和范氏两种气体模型进行了模拟效果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范氏气体模型所模拟的子波与实际子波更为吻合,模拟出的气枪的子波波形、振幅大小、气泡周期上,与业界通用的Nucleus软件的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在后续的使用中将继续优化。 相似文献
96.
97.
在实验室对青岛近岸现场水样进行处理、分析,获得了原始状态下水样和被过滤(0.22μm,0.45μm)黄色物质水样的吸收光谱数据,除进一步验证了黄色物质光谱分布模式外,还测得黄色物质光吸收随滤膜孔径的变化。30个现场样品在波长380nm处吸收系数统计平均值^—Ay(380)分析表明,当使用0.45μm过滤器对水样进行处理,所获得的^—Ay(380)值要比未经过处理的现场水样所测得的^—Ay(380)值高约2.1%;而用0.22μm过滤器对现场水样进行处理,所获得的^—Ay(380)值要比未经过处理的现场样品所测得的^—Ay(380)值高约12.6%,要比用0.45μm过滤器处理的现场样品所测得的^—Ay(380)值高约10.3%,这些数据的获得为现有已获黄色物质数据的“归一化”和统一评判以及未来黄色物质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判断与比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8.
Fe对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铁对眼点拟微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的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Fe2 浓度在0~0.5 mmol/L的范围内,细胞比增长速率随Fe2 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Fe2 浓度的升高,细胞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比例有所降低,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则有较大的提高.另外,在一定范围内(0~0.3 mmol/L),Fe2 浓度的升高则会促使细胞内积累二十碳五烯酸(EPA).细胞生长和EPA积累的最适Fe2 浓度是0.05 mmol/L,在这一浓度下细胞比增长速率为0.236±0.020 d-1,细胞中EPA质量分数比对照组提高约24%. 相似文献
99.
夏季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碳、氮同位素组成及其物源指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15年夏季开展了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碳(POC)、氮含量(PN)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δ13CPOC和δ15NP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7‰~-17.4‰和-6.3‰~10.4‰,平均值分别为-20.2‰和8.2‰。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含量及其碳氮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反映了不同有机质来源的影响:喜洲岛附近海域表现出高POC、PN、δ13CPOC和δ15NPN的特征,指征着浮游植物水华的主导贡献;东北部范和港附近海域具有高POC、PN、低δ13CPOC和高δ15NPN的特征,反映了河流/河口水生有机物的影响;湾顶白寿湾附近海域的δ13CPOC和δ15NPN出现低值,体现了陆源有机质和人类污水排放的影响。借助δ13CPOC和δ15NPN的三端元混合模型,定量出海洋自生有机质、陆源有机质、河流/河口水生有机质等3个来源的贡献平均分别为70%、13%和17%,其中海洋自生有机质是夏季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的最主要来源。从这3种来源颗粒有机物含量的空间变化看,海洋自生有机质含量由湾内向湾外减少,与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相对应;河流/河口水生有机质含量在大亚湾东北部出现高值;陆源有机质含量在表、底层出现不同态势,表层陆源有机物含量在湾中部海域最低,而底层则呈现出自湾内向湾口增加的趋势,主要受控于离岸距离和珠江冲淡水、粤东沿岸上升流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K.?N.?VisheratinEmail author A.?F.?Nerushev M.?D.?Orozaliev Xiangdong?Zheng Shumen?Sun Li?Liu 《Izvestiy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Physics》2017,53(9):894-903
This paper reports investigation data on the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otal ozone content (TOC) in the Central Asian and Tibet Plateau mountain regions obtained by conventional methods, as well as by spectral, cross-wavelet, and composite analyses. The data of ground-based observation stations located at Huang He, Kunming, and Lake Issyk-Kul, along with the satellite data obtained at SBUV/SBUV2 (SBUV merged total and profile ozone data, Version 8.6) for 1980–2013 and OMI (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 and TOU (Total Ozone Unit) for 2009–2013 have been used. The average relative deviation from the SBUV/SBUV2 data is less than 1% in Kunming and Issyk-Kul for the period of 1980–2013, while the Huang He St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n excess of the satellite data over the ground-based information at an average deviation of 2%. According to the Fourier analysis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of amplitudes and the periods of TOC oscillations within a range of over 14 months is similar for all series analyzed. Meanwhile, according to the cross-wavelet and composite analyses results, the pha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eries may considerably differ,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s of 5–7 years. The phase of quasi-decennial oscillations in the Kunming Station is close to the 11-year oscillations of the solar cycle, while in the Huang He and Issyk-Kul stations the TOC variations go ahead of the solar cyc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