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0篇
  免费   1436篇
  国内免费   2237篇
测绘学   1009篇
大气科学   798篇
地球物理   1243篇
地质学   4199篇
海洋学   963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490篇
自然地理   840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36篇
  2022年   415篇
  2021年   498篇
  2020年   408篇
  2019年   432篇
  2018年   404篇
  2017年   411篇
  2016年   356篇
  2015年   409篇
  2014年   398篇
  2013年   498篇
  2012年   595篇
  2011年   509篇
  2010年   508篇
  2009年   460篇
  2008年   509篇
  2007年   432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306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9篇
  1974年   4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11.
为研究注浆扩散规律和加固机制,研制了三维注浆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由承载试验台、伺服稳压供水单元、注浆单元、多元信息监测单元及图像采集单元组成。该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不同岩体介质中参数灵活可调的多孔注浆、多序次注浆模拟试验及被注岩体内部物理场信息实时采集,其主要优势体现在:(1)试验腔设计为组合桶式结构,密封性强,拆卸方便,利于注浆加固体细部研究;(2)多腔气动联合控制水压加载方式可提供持续稳压的地下水环境;(3)多元信息并行实时监测系统可同时采集被注岩体内不同空间位置的总压力、孔隙水压力及位移等信息,实现注浆过程中物理参量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利用该试验系统进行黏土介质单孔注浆和多孔分序次注浆模拟试验,获得注浆压力p变化特征及土体内部力学响应规律:p - t曲线呈多个波峰-波谷旋回,表征劈裂注浆为主的加固模式;注浆荷载作用下,总压力、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与注浆压力基本同步变化,注浆结束点达到峰值,其后开始衰减并逐渐趋于稳定;与单孔注浆相比,多孔、多序次注浆可显著提高土体有效应力,黏土逐渐压缩固结,力学性质改善。试验表明,黏土介质以劈裂注浆为主,不同序次浆脉间接触关系复杂,可划分为剪切劈裂、原位顺层劈裂及入侵劈裂3种基本模式;采用多孔、小注浆速率试验方法,可减小围岩扰动,增大注浆量及土体压缩固结程度,提高注浆加固效果。研究成果对揭示黏土介质注浆机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2.
针对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天文观测、深空探测和空间阵列项目对高精度理论时延计算的需求,该文进行了高精度理论时延计算软件的具体实现。首先介绍了河外射电源和探测器理论时延计算模型;然后详细阐述了理论时延计算软件的系统架构及其具体实现;最后将该软件与DiFX软件和嫦娥工程甚长基线干涉测量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对结果显示:对于河外射电源,理论时延差最大为几百个皮秒;对于探测器,理论时延差小于2ns,这表明该软件能够用于地面验证试验。  相似文献   
113.
刘卫华  魏东平 《地震》2006,26(2):45-53
中国西部的青藏和新疆地区现代构造变形活动非常强烈, 业已证实该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塔里木、 阿拉善、 天山、 柴达木和西藏5个活动地块。 利用GPS观测资料得到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场, 借鉴全球板块运动模型的建模方法, 将其视为刚性的地块系统, 反演得到各地块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 进而求得各地块两两之间相对运动的欧拉矢量, 并计算出沿地块边界的相对运动速率。 结果显示, 与地块边界上的地震滑移矢量, 由地质学资料得到的滑移速率, 以及GPS数据本身均有较好的一致性, 从而也说明了将该地区划分为若干活动地块并视为刚性地块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4.
基于网络爬虫的Web服务抓取解析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Web服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Web服务得以开发并发布到网络上。由于网络上存在的Web服务相互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用户很难快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这些服务。本文设计了一种Web服务抓取解析器框架,包括URL抓取器、WSDL文档解析器和用于结构化存储Web服务信息的数据库等。该抓取解析器采用网络爬虫程序对互联网中的URL进行搜索,通过搜索发现分布在网络上的Web服务,并最终建立起一个关于Web服务的信息库,为共享Web服务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15.

基于广州和深圳双多普勒雷达数据,对2008年6月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准线状对流系统(QLCS)进行研究,分析其三维风场、动力和热力场结构并探讨其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QLCS初始于大范围层云降水中,在弱的大气不稳定环境下,存在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QLCS发展时,地面有明显的中β尺度切变线,QLCS沿切变线组织成型,系统过境时地面水汽趋于饱和但未形成明显冷池。(2)发展成熟的QLCS的垂直上升速度区和正涡度区基本沿切变线呈带状,对流接近垂直发展,强回波区(>4 dBz)多数发展至5 km左右,但并未向系统移动前方倾斜,对流内的上升速度较小,最大上升速度(约6 m·s-1)在中高层,对流区内深厚的辐合形成于前侧低层(2 km以下)和后侧深厚(维持到8 km)的相对入流。(3)QLCS对流区内部为扰动高压,从低层到高层呈减小趋势;扰动位温数值很小,表明上升气流的浮力效应不明显;垂直动量诊断结果表明,对流维持的主要机制是扰动高压所产生的垂直气压梯度力。

  相似文献   
116.
绿洲边缘夏季小气候特征及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5,他引:13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试验”加强期(IOP)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绿洲观测的资料,分析了夏季金塔绿洲边缘的小气候特征及地表辐射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作为绿洲沙漠相互作用的界面,在白天绿洲边缘的垂直运动仍然是以上升气流为主,并且其小气候主要受土壤湿度的影响。中午前后绿洲边缘的总辐射最大值在1000W.m-2左右,净辐射>700W.m-2;在白天,仅有个别天数的感热通量超过100W.m-2,最大值仅为150W.m-2左右。在整个观测期,有超过70%的天数出现负感热通量。而Bowen比在±10-1量级,地表能量不平衡的差额较大,约28%。  相似文献   
117.
<正>1 Introduction The western Kunlun orogen,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Tibet Plateau,and is a conjunction between the Pan-Asian and the Tethys tectonic domains.From north to south,the Western Kunlun orogen includes four  相似文献   
118.
岩石薄片鉴定和微观特征研究表明:碎裂岩体的组成以伊利石黏土为主,具有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页理发育; 区域构造特征分析说明区域构造作用对于碎裂岩体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沿河城断裂经过挤压、引张、再挤压的反复加载-卸载过程及紫荆关沿河城断裂、房山八宝山断裂的扭动作用,形成了区内裂隙网络化,使岩体碎裂化; 岩体的正常卸荷作用和缓倾角结构面的卸荷回弹,使岩体碎裂化加剧。  相似文献   
119.
绿泥石化是龙首山铀矿床重要的蚀变类型之一。通过对龙首山碱交代型铀矿床的绿泥石等蚀变矿物进行的岩相学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研究,确定了龙首山地区绿泥石的化学类型主要为铁镁绿泥石,少数为蠕绿泥石。依据绿泥石成因或与共生矿物的关系,绿泥石可被划分为黑云母蚀变型、长石蚀变型、沥青铀矿共生型和副矿物共生型等4种类型。泥质岩是本区绿泥石的主要原岩类型,是多期次地质作用形成的产物。研究认为,龙首山地区碱交代型铀矿床的成矿过程可表述为矿前期在相对较高温度的热液流体作用下,黑云母发生绿泥石化蚀变,随后热液继续交代长石,形成长石蚀变型绿泥石,进而在成矿期热液温度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形成与沥青铀矿紧密共生的绿泥石。绿泥石在铀成矿过程中不但活化了花岗岩里的铀,而且还给铀矿化供应了相对良好的积淀环境。  相似文献   
120.
该文以500 hPa环流作为关键影响因子,采用K-means动态聚类分型,将近10 a安顺降雪划分为平直气流型(Ⅰ)、南支槽型(Ⅱ)、多波动型(Ⅲ)3种主要形势。个例分析和合成分析表明:3种形势下降雪过程中相态变化、区域、持续时间等特点有所不同。合成分析还表明:3种形势在500 hPa环流上有明显的区别,Ⅰ型在高原东侧到贵州的气流基本平直,Ⅱ型从高原东侧到贵州有1个明显的南支槽,Ⅲ型在高原东侧到贵州有多个波动槽影响,在高原北侧沿河套地区和孟湾以东均有槽影响,形成阶梯槽。此外滇黔准静止锋的强度、影响区域、物理量以及垂直方向湿度配置、逆温等方面均有所区别:Ⅰ型湿层和上升区浅薄,有1℃左右逆温;Ⅱ型湿层较薄,Ⅱ型在贵州中部有3℃逆温范围较窄;Ⅲ型中低层有宽广的湿层,水汽和抬升条件配合较好,几乎没有逆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