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568篇 |
免费 | 13578篇 |
国内免费 | 215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344篇 |
大气科学 | 7655篇 |
地球物理 | 10387篇 |
地质学 | 39028篇 |
海洋学 | 11092篇 |
天文学 | 622篇 |
综合类 | 4627篇 |
自然地理 | 79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6篇 |
2023年 | 1892篇 |
2022年 | 3695篇 |
2021年 | 4381篇 |
2020年 | 3639篇 |
2019年 | 4151篇 |
2018年 | 3655篇 |
2017年 | 3512篇 |
2016年 | 3589篇 |
2015年 | 4170篇 |
2014年 | 3958篇 |
2013年 | 4709篇 |
2012年 | 5249篇 |
2011年 | 5173篇 |
2010年 | 5160篇 |
2009年 | 4762篇 |
2008年 | 4841篇 |
2007年 | 4561篇 |
2006年 | 4319篇 |
2005年 | 3694篇 |
2004年 | 2818篇 |
2003年 | 1903篇 |
2002年 | 1934篇 |
2001年 | 1748篇 |
2000年 | 1439篇 |
1999年 | 643篇 |
1998年 | 230篇 |
1997年 | 132篇 |
1996年 | 116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80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42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4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19篇 |
1977年 | 15篇 |
1976年 | 13篇 |
1957年 | 19篇 |
1954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9408号台风异常路径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环境引导流、准均匀流和偶极子流的共同作用对移向突变和移速突变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2.
介绍了大洋洲地区编图方面的新进展。项目组编制出版了《大洋洲地区地质图》(1:250万)及《大洋洲地区金属矿产图》(1:250万)。在图件说明书中将大洋洲地区原来的3个一级构造单元重新划分为4个一级构造单元,强化了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造山系中生代构造单元的重要性,与西南太平洋岛弧区新生代构造单元分开。将4个一级构造单元进一步细化为12个二级构造单元和42个三级构造单元,编制对应的地层柱状图、侵入岩序列图。根据大洋洲各构造单元的成矿特征划分了相应的成矿区带,将大洋洲地区分为4个一级成矿系列,即中西澳陆块区前寒武纪克拉通成矿系列、东澳古生代造山系成矿系列、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中生代岛弧成矿系列、西南太平洋新生代多岛弧盆系成矿系列,对各个成矿系列的地质矿产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93.
比较了毛竹、石栎和山胡椒叶片的理化属性,采用粗网叶袋法研究了三种落叶在太湖流域上游西苕溪中的分解过程,探讨了毛竹叶成为溪流优势外来能源后对溪流生态过程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三种落叶的氮、磷含量及叶片厚度都存在显著差异,毛竹叶的氮含量(30.23 g/kg)远高于石栎(20.98 g/kg)和山胡椒(9.69 g/kg),其中毛竹叶的分解速率最快(k=0.00592 d-1),山胡椒(0.00297 d-1)和石栎叶(0.00212 d-1)较慢.三种落叶叶袋间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包括各取食功能团的多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而4次采样间的差异很显著.大型底栖动物的取食功能团中,撕食者的数量比例最高(40.3%),生物量比例为41.6%,是落叶分解的重要功能类群.撕食者中,利用阔叶筑巢的鳞石蛾Lepi-dostoma数量最多,占全部底栖动物的14%,是该溪流中主要的撕食者类群.因此,由于毛竹叶具有氮、磷含量较高、叶形较窄,以及两年进行一次换叶的特点,当毛竹叶替代其他阔叶秋季落叶的树种成为源头溪流优势外来能源后,可能会改变源头溪流中的氮磷含量、溪流外来能源的量和滞留时间以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994.
995.
长牡蛎F3 代快速生长选育群体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型拟合方法研究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F3代快速生长选育群体不同时期各生长性状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长牡蛎幼虫期壳高(SH)、壳长(SL)对日龄(t)的回归遵循Logistic模型,生长方程分别为SH=455.612/(1+9.500e-0.142t),R2=0.999;SL=462.476/(1+8.026e-0.108t),R2=0.996。幼虫期壳高与壳长成直线相关,回归方程为SL=0.76SH+18.82,R2=0.994。长牡蛎养成期各生长性状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壳高(SH)、壳长(SL)、壳宽(SW)和总质量(TW)对月龄(X)的多项式回归方程分别为SH=-0.0297X4+1.0365X3-12.0220X2+57.6500X-68.9260,R2=0.985;SL=-0.0173X4+0.5893X3-6.5702X2+30.2420X-34.4150,R2=0.986;SW=-0.0068X4+0.2620X3-3.2806X2+16.9170X-22.1410,R2=0.956;TW=-0.0219X4+0.8234X3-10.1680X2+50.7040X-85.4110,R2=0.972。壳高、壳长、壳宽与总质量均呈幂函数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SH=23.645TW0.3213,R2=0.998;SL=12.337TW0.3776,R2=0.995;SW=6.611TW0.3589,R2=0.981。 相似文献
996.
997.
滇西保山地块是西南“三江”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藏-滇-泰-马中间板块中段,是近年来科学研究和地质找矿的热点地区之一。受区域构造演化的影响,保山地块先后历经原、古、中、新特提斯演化,并发生了多期成岩成矿事件,在北部形成了以金厂河铁铜铅锌矿、核桃坪铅锌矿、陡崖铁铜多金属矿、黑牛凹金矿、黄家地金矿等为代表的金厂河铁铜金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区内矿床在成矿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单个矿床在垂向上、平面上均呈有规律地分布,其分带标志除了矿床类型外,还表现在有用矿物组合及元素分带。由下往上、由内向外均有Fe→Cu-Fe→Cu-Pb-Zn→Au矿种分带及“矽卡岩型→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的矿床类型分带,成矿元素均从高温到中低温变化。成矿系统的分析表明,区内各代表性矿床中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组成和变化范围较为一致性,矿床的形成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表明不同类型的矿化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的闭合过程。本文综合区内构造演化、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关系,建立了金厂河矿集区铁铜金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以期为该区深边部地质找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发育有典型的重力流沉积。对野外露头剖面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发育丰富的沉积构造,底层面构造、软沉积变形构造是主要的两种类型。这种深水沉积构造组合能够很好地揭示研究区广泛发育的一定坡度背景下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滑移-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是研究区发育最为广泛的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滑移-滑塌及软沉积变形构造为触发机制沉积响应,底层面构造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及浊流沉积响应。综合分析研究区地层发育的大量凝灰岩夹层、深水泥岩中发育的植物碎屑、深水砂岩中发育的大量浅黄色泥砾等沉积特征,认为地震、火山喷发及季节性洪水为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最有利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999.
在基坑、隧道开挖等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土体会经历不同的应力路径,在不同的应力路径下,土体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静力学特性。同时,在工程实际中,土体的工作应变经常处于小应变范围,而在小应变情况下,土体的静力特性表现出更强的非线性和应力路径依赖性。基于广泛分布于东部地区,并且表现出诸多不良工程特性的软黏土,进行一系列不排水和排水条件下的应力路径静力试验,以研究应力路径对饱和软黏土静力特性,尤其是小应变情况下割线模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管在不排水还是在排水条件下,应力路径都对饱和软黏土的静强度产生巨大的影响,表现为围压增加的加载应力路径增大了静强度,而围压减小的卸载应力路径降低了静强度。同时,应力路径对割线弹性模量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围压增加的加载应力路径降低了割线模量,而围压减小的卸载应力路径增大了割线模量。应力路径对割线模量的影响在小应变时表现的更加明显,而这种影响主要原因是应力路径方向改变造成的土体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000.
城市建筑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高度对城市三维空间形态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对城市二维形态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对城市三维起伏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方面研究较少,对城市上空利用程度及发展规律认识仍相对缺乏。本文以南京市老城区为例,基于城市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将城市建筑抽象为三维点要素,运用点格局分析法研究城市建筑三维宏观特征及建筑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1)南京老城区建筑呈集聚分布,聚集性顺序是低层建筑>高层建筑>多层建筑>超高层建筑。除超高层建筑外,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的聚集程度,随着空间尺度先增后减,均在1.5 km尺度聚集性最大;显示1.5 km的街区单元应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最适宜单元。(2)南京老城区建筑高度空间分布表现为“三高一低”,即3个高值区(新模范马路、新街口和珠江路区域)和1个低值区(集庆门区域),它们与不同时期城市中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类型建筑与城市基准地价的相关分析显示,建筑高度的分布与城市基准地价呈现一定相关性。结果表明,点格局分析方法能有效地分析城市建筑在平面及三维的空间格局特征,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形态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