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086篇 |
免费 | 21549篇 |
国内免费 | 118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841篇 |
大气科学 | 6405篇 |
地球物理 | 8566篇 |
地质学 | 32532篇 |
海洋学 | 9320篇 |
天文学 | 498篇 |
综合类 | 3877篇 |
自然地理 | 64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0篇 |
2024年 | 1774篇 |
2023年 | 1979篇 |
2022年 | 3175篇 |
2021年 | 3609篇 |
2020年 | 3145篇 |
2019年 | 3434篇 |
2018年 | 3081篇 |
2017年 | 2907篇 |
2016年 | 2977篇 |
2015年 | 3479篇 |
2014年 | 3257篇 |
2013年 | 3855篇 |
2012年 | 4242篇 |
2011年 | 4079篇 |
2010年 | 4113篇 |
2009年 | 3754篇 |
2008年 | 3867篇 |
2007年 | 3688篇 |
2006年 | 3419篇 |
2005年 | 2952篇 |
2004年 | 2249篇 |
2003年 | 1564篇 |
2002年 | 1548篇 |
2001年 | 1383篇 |
2000年 | 1168篇 |
1999年 | 524篇 |
1998年 | 193篇 |
1997年 | 107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31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21篇 |
1978年 | 17篇 |
1957年 | 14篇 |
1954年 | 2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通过STK软件对BDS、QZSS、IRNSS卫星星座结构仿真的基础上,选择BDS、BDS/QZSS、BDS/IRNSS、BDS/QZSS/IRNSS、QZSS/IRNSS等定位方式对中国大陆单观测站与整体范围最小可见卫星数、GDOP值、定位误差进行覆盖分析,确定了QZSS与IRNSS在我国的覆盖范围及对BDS定位性能增强作用的评估。结果表明,BDS/QZSS/IRNSS组合在我国的最小可见卫星数可达16~21颗,GDOP值在1.4~1.7之间,定位误差达5.5~7.5m,相比单BDS定位最小可见卫星数增加了6~8颗,GDOP值减小了0.3~0.5,定位精度提升了2.0~3.0m,对华南地区的定位性能有明显提升,而对东北等地区定位性能的提升较小。 相似文献
142.
143.
144.
145.
中国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中国各地纬度、地形及海陆位置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避暑型气候。本文采用1993-2012年756个国家基本站和122个辐射站逐日气象数据,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模型计算各气象站点的人体感知温度,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对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舒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避暑型气候主要包括西南高原型、中东部山岳型、东北山地平原型、西北山地高原型和环渤海低山丘陵型5种地域类型;各类避暑型气候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西南高原型避暑气候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较强;中东部山岳型避暑气候地势高、风速大,夏季舒适偏冷;环渤海低山丘陵型避暑气候地势低、湿度大,夏季舒适偏热且舒适度受海风影响明显;西北山地高原型避暑气候温度适宜、天气晴朗,但略显干燥;东北山地平原型避暑气候凉爽、风速不大、辐射不强、湿度适中,综合条件相对优越。从各类避暑型气候夏季人体感知温度的变化来看,环渤海低山丘陵型舒适期较短,其余类型舒适期相对较长,东北山地平原型和西北山地高原型人体感知温度曲线呈良好的单峰对称变化,其余类型大致呈单峰不对称形态。本文不仅丰富了避暑型气候研究的理论成果,而且也可为避暑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指导人们的避暑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46.
147.
ZHANG Renhua LI Zhaoliang SUN Xiaomin ZHU Zhilin & WANG Weimi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LSIIT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5,(1)
This paper proposes a basic equation of thermal radi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surface objects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heat balance in the interface. The solution of this equation takes accoun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ensible heat flux and latent heat flux more completely,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olution for surface cooling and heating processes. By the aid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conducted in the Xiaotangshan experimental site, Beijing, both the non-applicability of Kirchoff's law and the measurability of surface emissivity in a non-isothermal system have been highlighted. Two methods called ventilation and time-delay compensa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o reduce the error induced by change of surface temperatures of non-isothermal objects during the measurement of emissivity. Based on the solution of the basic equation,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and pointed out the misunderstanding in compreh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Kirchoff's law published in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48.
依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两口先导孔中地热测量和岩石样品热物性参数,对5000m深钻的可能钻遇温度进行了预测.先导孔中地温梯度介于1-26℃/km;岩石热导率变化为2.64-8.81W/(m@K),平均(3.4±1.26)W/(m@K);实测热流值为76-80mW/m2;30块岩石样品放射性生热率变化为(0.0-2.17)μW/m3,450m深度以上层平均(0.76±0.5)μW/m3,以下层段平均(0.48±0.2)μW/m3,生热率随深度递减,但变化趋势难以明确判定.分别对热流和热导率取上、下限,采用不同的生热率随深度的分布函数,区分考虑或不考虑热导率的温度相关性,分别计算出5000m深度内可能的温度分布剖面.计算结果表明,超深井于5000m垂直深度上的温度将达到110-140℃,2000m深度的探井钻遇温度将介于54-64℃.此外,考虑热导率的温度效应后预测的温度一般高于未考虑热导率温度效应5-8℃. 相似文献
149.
150.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coal- burning atmospheric pollu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many regions in China. However, there are only about ten odd years literature records about pollution in some large and mid-sized cities, where the atmosphere has perhaps been polluted for several decades, and therefore it is difficult to know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 of pollution, and diffi-cult to evaluate its damage to environment. Lacustrine sediment, a natural record w…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