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125篇 |
免费 | 26565篇 |
国内免费 | 1500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019篇 |
大气科学 | 8025篇 |
地球物理 | 10757篇 |
地质学 | 40684篇 |
海洋学 | 11682篇 |
天文学 | 636篇 |
综合类 | 4894篇 |
自然地理 | 79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0篇 |
2024年 | 2171篇 |
2023年 | 2477篇 |
2022年 | 4007篇 |
2021年 | 4568篇 |
2020年 | 3950篇 |
2019年 | 4318篇 |
2018年 | 3855篇 |
2017年 | 3654篇 |
2016年 | 3689篇 |
2015年 | 4270篇 |
2014年 | 4022篇 |
2013年 | 4816篇 |
2012年 | 5274篇 |
2011年 | 5192篇 |
2010年 | 5186篇 |
2009年 | 4773篇 |
2008年 | 4847篇 |
2007年 | 4563篇 |
2006年 | 4319篇 |
2005年 | 3696篇 |
2004年 | 2821篇 |
2003年 | 1905篇 |
2002年 | 1935篇 |
2001年 | 1748篇 |
2000年 | 1440篇 |
1999年 | 649篇 |
1998年 | 232篇 |
1997年 | 132篇 |
1996年 | 118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73篇 |
1992年 | 80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42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4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19篇 |
1977年 | 15篇 |
1957年 | 19篇 |
1954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994.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以2009年开封市3个不同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生活小区为例,采用居民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费调查问卷数据,定量分析了2009年开封市不同收入水平小区居民的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根据板桥小区、康平小区、龙成花园3 个小区的调查资料,分别计算了3个小区的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① 从3个小区人均生态足迹来看,总体上能源消耗的生态足迹较大;② 从3个小区居民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来看,猪肉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奶制品次之,肉类食品和奶制品的生产需要较多的土地面积;③ 通过分析3个小区不同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板桥小区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耕地和草地;收入消费水平越高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大,收入消费水平越低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小。证实了高收入水平居民对生态以及资源的占用程度要远远大于低收入水平居民,造成居民生态占用以及碳排放的不公。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5.
996.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and element migration features of 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in Zhenjiang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1) 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underwent moderate chemical weathering. It seems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s a more important factor than the temperature in controlling the process of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2) The major elements such as Si, K, Na, Ca, Mg, Mn and P were migrated and leached, while the elements Fe and Ti were slightly enriched. The migration features of the major elements reveal that the Xiashu loess finished the primary process of chemical weathering characterized by leaching of Ca and Na, and almost reached the secondary process characterized by leaching of K. Except the elements Sr and Ga, other trace elements such as Th, Ba, Cu, Zn, Co, Ni, Cr and V were enriched. It might be caused by both the biogeochemical process and the adsorption of trace elements by clay mineral and organic materials. (3) The difference of element migration down 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reveals that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wet at the early-middle stage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At the end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it became dry and cool.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paleoclimate became warm and wet again. As a whole, the paleoclimate generally became drier and cooler in this reg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1000.
小花间流域旱情监测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年5月份的小花间流域的MOD IS数据提取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陆地表面温度(LST),选取合适的NDVI提取窗口尺度,构建LST-NDVI特征空间,采取适宜的干边和湿边的斜率确定方法,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对小花间流域进行旱情监测,平均相对湿度进行定性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多尺度的像元提取窗口,依据像元直方图确定干边和湿边,建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进行小花间流域旱情监测能够较好反映当地旱情。基于旱情监测模型的生产需要,探讨旱情与地表温度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认为地表温度能够反映当地2002年5月份旱情,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