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01篇 |
免费 | 2003篇 |
国内免费 | 12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91篇 |
大气科学 | 882篇 |
地球物理 | 1031篇 |
地质学 | 3172篇 |
海洋学 | 974篇 |
天文学 | 67篇 |
综合类 | 447篇 |
自然地理 | 58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176篇 |
2023年 | 222篇 |
2022年 | 330篇 |
2021年 | 377篇 |
2020年 | 348篇 |
2019年 | 329篇 |
2018年 | 382篇 |
2017年 | 304篇 |
2016年 | 331篇 |
2015年 | 335篇 |
2014年 | 303篇 |
2013年 | 354篇 |
2012年 | 361篇 |
2011年 | 369篇 |
2010年 | 339篇 |
2009年 | 321篇 |
2008年 | 320篇 |
2007年 | 333篇 |
2006年 | 284篇 |
2005年 | 257篇 |
2004年 | 196篇 |
2003年 | 172篇 |
2002年 | 182篇 |
2001年 | 173篇 |
2000年 | 145篇 |
1999年 | 125篇 |
1998年 | 71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4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64.
65.
66.
蛇绿岩及蛇绿岩中浅色岩的SHRIMP U-Pb测年 总被引:101,自引:2,他引:101
文中简要评述了蛇绿岩的层状辉长岩,斜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以橄榄岩为主岩的花岗岩和蛇绿岩中的埃达克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地质意义。层状辉长岩(或堆晶层状辉长岩)通常起源于洋脊下的岩浆房,因而它的形成年龄代表洋壳形成的时代。斜长岩与层状辉长岩的时代相近或略晚。斜长花岗岩年龄的解释极其依赖锆石组成和地球化学证据。橄榄岩为主岩的花岗岩,可能记录蛇绿岩的侵位时代。蛇绿岩中的埃达克岩是消减洋壳在深部的部分熔融的产物。文中发表了新疆扎河坝蛇绿岩SHRIMP定年的中间成果,并简略地介绍了滇川西部金沙江和内蒙古图林凯等地的研究实例。根据层状辉长岩的测定结果,扎河坝蛇绿岩形成于(489±4)Ma,金沙江蛇绿岩形成于(328±8)Ma。内蒙古图林凯蛇绿岩中埃达克岩形成于(467±13)Ma~(429±7)Ma。块状辉长岩、斜长花岗岩和橄榄岩为主岩的花岗质岩石记录了蛇绿岩的复杂演化。新疆扎河坝蛇绿岩中的块状辉长岩中存在多组锆石年龄值。较老的一组为468~511 Ma,与层状辉长岩和斜长岩相似,记录了蛇绿岩或洋壳的形成时代,但是,岩石中的大部分锆石年龄为396~419 Ma,加权平均年龄为(406±4)Ma,可能反映了一次部分熔融事件。滇川西部金沙江蛇绿岩中的斜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约300~285Ma,晚于层状辉长岩和?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取自MBR膜生物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加入菲进行富集培养、驯化,分离、纯化出一株能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J-1,细菌长2~5μm,宽1~3μm;研究了初始底物浓度、温度、pH对菌株J-1降解菲的影响,探讨了菌株J-1胞内酶对菲降解的底物抑制动力学。试验表明:菌株J-1在48h内能将不同浓度菲的水溶液中的菲完全降解;菲浓度增加,达到完全降解的时间延长。温度对细菌的降解能力影响较大,菌株J-1对菲降解的最佳温度为28℃。1.15mg·L-1的菲,28℃时48h内能完全降解,而相同时间内10℃时的降解率仅为36.65%。菌株J-1对pH的波动具有一定的适应性,pH在一定范围内(6.0~8.4)变化对菲降解的影响不大,降解反应的最佳pH为7.2。菌株J-1对菲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较高的底物浓度对酶促降解反应具有抑制作用,酶促反应的最大速率常数vm=1.17mg·L-1·h-1,米氏常数Km=61.70mg·L-1;底物抑制常数kS=49.60mg·L-1;最佳底物浓度[S]opt=55.32mg·L-1。 相似文献
68.
69.
70.
为寻觅致密砂岩储层中发育的优质储层提供理论依据,分析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资料、结合压汞及物性资料.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塔中顺9井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沥青砂岩中发育的黏土矿物薄膜形成于成岩早期(同生成岩期),以自生式为主,含少量原生式黏土膜;黏土膜的发育与分布受到沉积作用、成岩环境及成岩温压系统的共同控制,早成岩期(同生期)发育的黏土膜在中—低压实强度下对储层的孔隙保护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作用,因其占据一定的孔喉空间,又降低储层的渗透率,随着埋深增大,黏土膜矿物成分也逐渐向伊利石转化并分布在孔隙中,伊利石赋存状态也由蜂窝状变为毛发状、丝网状及搭桥状,分割甚至堵塞孔隙,使得储层砂体渗透率大幅度降低;沉积环境中的沉积微相对黏土膜发育与分布的控制体现在中—下临滨微相中黏土膜较为常见,而在上临滨—前临滨微相中,因水体的淘洗降低储层砂体中的泥质含量,黏土膜不发育,储层砂体中的黏土膜含量制约储层质量,发育黏土膜的井段储层孔隙度大于不发育黏土膜的井段,黏土膜含量在0.5%~5.0%井段的储层孔隙度要好于黏土膜含量超过5.0%井段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