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7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595篇
测绘学   149篇
大气科学   258篇
地球物理   911篇
地质学   1033篇
海洋学   256篇
天文学   94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8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4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55篇
  1984年   63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54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1篇
  1974年   8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11篇
  193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过去都用晶胞参数b和c~*来测定泥质片岩中折云母固溶体**多硅白云母和钠云母的组份。然而评论文章和一些新资料表明: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不存在使人信服的统计上的相关性; 2.偶然地似乎倾向于相关不能用于白云母中多硅白云母组份和或钠云母组份的定量分析。显然,除八面体的和层间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外,还有更多因素会影响白云母固溶体的晶胞参数。  相似文献   
102.
<正> 前言对金属硫化物分解产生的硫气体进行分析,可应用于隐伏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探工作中。有数名勘探人员报道了硫化物矿化地区H_2S和SO_2的野外测量成果,但由于它们省略了分析过程中的全部细节,所以对其进行评价是困难的。同H_2S一样,对硫化物矿化和地热地  相似文献   
103.
地下水污染的野外调查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确定羽状污染范围。以取样钻孔的钻探打到与否为基础,既费时间又昂贵,在许多地下条件下,地面电阻率剖面法能快速而廉价地确定羽状污染的大体位置,并签别出取样和检测最有可能的面积。许多污染物含有某种比天然地下水的背景值大得多的离子浓度。当这种污染物浸入某一含水层时,该饱和土的电阻率降低。横穿可疑地段的地面电阻率剖面能显示出这个电阻率减小的异常带。这种方法的灵敏度决定于地质和地貌的相对均匀性以及外界电场干扰的最小值。细心的选择电剖面法中所用的极距“A”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被污染的和未污染的地下水电阻率的对比度很高,至少在羽状区中心部分的探测几乎是在予期的地质变化范围之内。这种方法已被成功地用来确定海水,提炼铀的废液以及新英格兰冰川沉积物填层溶滤污染物所形成的羽状区。  相似文献   
104.
重磁异常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有利于提高位场异常地质解释的质量。利用等效点源反演绘制的图件,来研究北美及相邻海域的地面自由空间重力异常、POGO(线轨道地球物理观测)卫星磁异常,以及区域热流和构造信息间的视一空间相关关系。在卫星高度上相关异常的区域位场,也用泊松理论在重、磁场导数异常之间,移动窗口线性回归作定量分析。在大陆地区观测到长波长重磁异常之间的一种反相关关系。重力异常为负、磁力异常为正的地区,其特点是地壳相对较厚,磁化强度较高。例如:一个突出的磁力高与爱那达科盆地向辛辛那堤穹窿延伸的重力低相对应。磁力异常为负、重力异常为正的地区,其特征是地壳较薄,区域热流值较高。如:北美和中美洲的科迪勒拉地区,以及黄石地热区。虽然,海洋区域的重磁异常显示弱相关,但统计相关的符号一般为正。  相似文献   
105.
引言关于波罗的地盾是由于向西—南西方向连续增生而发展起来的概念,现在是被普遍接受了,然而它所包含的作用的性质却仍是一个重大争论问题。争论的中心围绕着在早元古代是否发生了板块构造,以及如果是这样,如何详细地将它们和显生宙板块构造相比拟?当然,将显生宙板块构造模式应用于元古宙地体的可能性的限度,就在于关于显生宙作用本身了解的程度。本文中,我们提出岩石学的证据,来证明在瑞典中部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06.
我们已经在白沙导弹基地沿 Rio Grande 裂谷的轴线向北350km,使用化学炸药作为震源,做了一个40台站的地震折射剖面。其中最好的一段剖面是于一九七六年完成的,它位于新墨西哥州的 Socoro 东南方向大约40km 处,与一九七五年的 COCORP 深反射剖面在距离震源80km 的 Abo Pass 处相交,该剖面的终端接近科罗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的边缘。通过对这一剖面的解释得知此地区地壳厚度大约33km,上地幔 Pn 波速度值为7.6km/s(这里对可能的倾斜未做校正)。与之相对应的,过去在科罗拉多州的高原以西和在大平原以东地区所做的有关折射波,面波频散的研究都表明。这些地区的地壳厚度及上地幔的 Pn 波速度都比Rio Grande 裂谷地区大,其中科罗拉多高原地区地壳厚45km,Pn 波速7.8km/s;大平原地区地壳厚50km,Pn 波速8km/s。这些也就意味着:地壳在 Rio Grande 裂谷北新墨西哥州段下要薄10—15km。在我们一九七六年的记录剖面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一个很强的,在20—130km 范围内具有很好相关性的反射相位。该相位是由地壳内部深为21km 的一个主要层位上 P 波的反射而产生的,P 波速度从6.0km/s 到6.4km/s 变化。走时曲线和合成记录的振幅模拟都表明:仅仅 P 波的相对速度差值为0.4km/s 是不足以解释如此强的反射波振幅的。显然在这个反射层中一定要存在一个异常低的横波速度才能与观测结果相适应。因此,这些资料就意味着下地壳层的顶部是一弱刚性带。由 Sanford 在 Socoro 附近所做的微震研究也说明了这个地方可能存在一个岩浆包体,其上表面位于19—20km 深处。在 Abo Pass 西部的 COCORP 观测结果在此深度范围内也已绘制出了一个强反射界面。我们根据 Sanford 东部和南部以及在COCORP 工区主要地震测点得到的资料认为:Socoro 岩浆体实际上应该是地壳内部广为分布的较低刚性岩层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7.
由大陆反射剖面法国际联合组织(COCORP)通过新墨西哥的格兰得河裂谷进行了成功的地震测深以后,一九七七年又在这一地区作了8个磁大地电流点。MT 点位的确定是为了全面研究一个很强的反射地震波.地震波与先前用微地震观测结果所解释的20公里深处的岩浆峒有关。将 Rio Grande 裂谷以内的和过渡到裂谷的这些 MT 点引起的结果与在西伯利亚东部的 Baikol 裂谷、东非裂谷和德国的莱茵河地堑所得类似测深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内容包含实际的 MT 测深数据和几个研究人员发表的地电解释,几个裂谷本身内取得的所有解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不到30公里深处被模拟有一个低电阻率地带(50 ohm—m).该导电层在邻近地区内没有被观察到。经实验室测量证实,当大量汽孔流体以增高的地热梯度存在时,这样一导电带是能形成的.地热梯度是由结晶基底的局部溶化而引起的。考察到所有因素。包括热液交待的成分,在温度低到500℃的潮湿花岗岩中是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电阻率减小的。Rio Grande 裂谷测深的一维解释在20公里深处没有显示任何不连续。代之的是到导电层位的深度似乎接近或小于10公里。这样一个电介面仍可能是由深处的高温岩浆(~900℃)引起的;只要有温变低到大约600℃局部溶化的很小连接部分和/或温度也较低(~500℃)的导电含水矿(如闪岩)都可以导致较大幅度的导阻率减小。Rio Grande 裂谷火山岩含有被推测为起源于地表较小深度(可能低于10公里)的捕虏包体,它明显地和闪石相连系。Rio Crande 裂谷成果表明裂谷带以内变化相当大并显露出需要进行三维解释。任一广泛的 MT 研究如果缺乏三维条件都将给计算地壳导电带的电阻率绝对值增加一些疑难.  相似文献   
108.
一、前言这篇短文介绍了国际岩石圈计划(ILP)的全球地球科学断面计划(Global Geoscience Transects project,简称GGT)的性质和目的。断面这个词的含义就是要通过综合研究一切可以利用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的信息做出一个横剖面,其深度至少要达到莫霍界面,主要目的是要保证所提供的资料和解释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世界不同地区的地壳性质能够直接对比,断面的构制鼓励不同学科的地学家进行地区的和国际的合作,使问题和分歧取得合理的解决,因此希望断面的初步草图能在1989年华盛顿的第28届国际地质会议上展出。  相似文献   
109.
许多井间地震走时的层析成象解释方法是将震源和接收器之间的射线路径近似为直线,而不管射线路径上速度结构的不均匀性效应。当速度没有多大变化时,这样的近似是有效的。在许多地区观察到的速度横向变化为10—20%,甚至更多,这引起了射线相当大的弯曲。有些工作已经考虑了这种非线性效应,但在应用于井间地震问题时,还没有出现许多成功的实例。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二维射线追踪的迭代反演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野外资料。这个解释方法是由迭代射线追踪和更新速度模型来实现的。在每次迭代中,通过一个线性方程组将资料和由射线追踪得到的当前模型的走时差值与未知的速度扰动量联系起来。用阻尼最小二乘法求得这个速度扰动量,并因此更改模型。这个迭代过程一直进行到合成走时和野外资料间的拟合达到给定的误差范围之内,或者直到走时拟合不再有改进为止。我们把这个方法应用于结晶岩中井间试验所得的野外资料(Wong,1983)。地震图的频率范围是1—6.6kHz,允许速度结构的分辨率达到几米的数量级,所得的速度图象与其它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10.
由拉伸造山带内的位移所造成的岩石组构,提供了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便可以鉴别大陆壳发生拉伸作用的几何模式。应变协调性的论证表明,引起有限拉伸力作用的原因可以是,横穿(1)面状非旋转断层或韧性剪切带,(2)在一水平挤离之上旋转的剪切带(多米诺模式),或者(3)山于水平纯剪切拉伸分量而发生旋转的剪切带(塑性模式)。正常的铲状剪切带的几何形态,可能是由于纯剪切分量(塑性模式)或面积丧失分量(面状剪切带模式)随深度发生变化而发展起来的。研究过在这些不同模式的几何格架中迭加的简单剪切、纯剪切拉伸作用和面积变化对岩石组构的影响。这些位移分量可以是依次或者是同时迭加的,它们决定了与一定量的构造拉伸作用相关的有限应变状态。位移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是用叶理倾角(或应变率)对剪切应变的图解和叶理倾角(或应变率)对构造拉伸作用的图解表示的。剪切应变图解说明不同位移分量对一个剪切带中岩石组构的影响,而构造拉伸图解则能更好地说明这些位移分量的区域性影响。野外地质人员可以用剪切应变图解和构造拉伸作用图解来解决下述问题:(1)根据应变率测量叶理方位及其变化,确定横穿一个区域的构造拉伸作用,(2)根据野外资料区别可能的各种拉伸模式,(3)评价剪切带的产状和覃度对位移量的影响。对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亚利桑那州的变质核部杂岩体以及北美科迪勒拉山脉“盆地和山区”的野外工作中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