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66篇 |
免费 | 218篇 |
国内免费 | 4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7篇 |
大气科学 | 236篇 |
地球物理 | 850篇 |
地质学 | 972篇 |
海洋学 | 247篇 |
天文学 | 82篇 |
综合类 | 59篇 |
自然地理 | 1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39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110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89篇 |
2007年 | 112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92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69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96篇 |
1992年 | 84篇 |
1991年 | 100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84篇 |
1988年 | 66篇 |
1987年 | 66篇 |
1986年 | 42篇 |
1985年 | 59篇 |
1984年 | 45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32篇 |
1980年 | 38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9篇 |
1958年 | 7篇 |
1957年 | 13篇 |
1935年 | 5篇 |
193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假定湿球位温(Qw)保守,气流的混合比在未凝结前也保守,分析了英国及附近地区上空斜压扰动中的气流,由此得到了一个对产生降水及其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的气流模式。业已证明,许多能落到地面的降水,最初形成于一支单一的,轮廊明显的气流里,这支被称之谓“输送带”的气流,一般有几百公里宽,几公里厚,在地面冷锋前面平行于冷锋流动。在暖锋带上面,上升速度的量级为10cm/s。上升通常从暖区开始,所以暖区降水和暖锋前方的降水之间的不连续不明显。业已证明,对于各种天气条件下产生的宽广的降水区,包括某些常规分析为无锋面的降水例子,这是一支最重要的气流。由于在冷锋的前面,对流层中层的低Qw 空气叠加在低层气流上,这种不同的平流持续地产生了位势不稳定,当低层气流上升时不稳定就逐渐释放。地面上暖锋前沿的降水区,由于暖锋下面的下沉气流里的蒸发而缩小。蒸发了的部分水汽,当它随气流在进一步向北流动过程中上升接近暖锋时,又重新形成降水.在大尺度气流中,气流的中尺度变化改变了降水分布。本文概括了许多研究中证明了的各种结构,并讨论了输送带中中尺度气流的模式. 相似文献
942.
意大利西阿尔卑斯南Dora Maira地块的含柯石英的极高压岩石,在白垩纪期间自100 km的深处暴露出来。这些岩石现在仅被薄片状的同变质盖层所覆盖,二者之间呈构造接触,为一退变质的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切掉了构造变质堆积体中的厚层地壳部分,并导致了始阿尔卑斯期的压力和热构造的集中。其结果使始阿尔卑斯造山楔侧向离散,且促进了极高压岩石的揭顸。拉伸揭顶作用与该区白垩纪时缺乏大规律剥蚀作用相一致,也与极高压岩石在减压冷却时显示的P—T迹相一致。这些极高压岩石在大约40 Ma期间到达地壳浅部,而且变薄的部分仰冲得更远一些。这表明,极高压岩石的剥露发生于所有板块会聚的位置,早于欧洲和亚得里亚板块的最终缝合。 相似文献
943.
伊利诺斯、密执安、威利斯顿和哈得逊湾盆地的构造沉降史表明这些盆地是通过初始的机械沉降和尔后的热沉降形成的,热沉降是均衡的、非补偿的冷却岩浆体过剩质量所造成的沉降。伊利诺斯、威利斯顿和密执安盆地的热沉降发生于530~500Ma这一很窄的时间间隔内。而哈德逊湾盆地的热沉降发生在400Ma。随后在阿莱干尼—海西运动期间,伊利诺斯和密执安盆地中发生了挠曲的前陆盆地沉降,这种沉降是远距离场(Far-field)的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而威利斯顿类似的挠曲沉降发生在落矶山的拉拉米运动变形期间。落矶山的第四纪隆升也促使威利斯顿盆地再次沉降。 相似文献
944.
陆源碎屑沉积物沉积速率的变化有11种级别,沉积单元物理尺度的变化有14种级别。这些变化显示了沉积单元的谱系结构,从而提供了对地层和沉积的分析格架。构造单元的分组主要是基于沉积事件再现的间隔,第一组沉积物是持续10秒至几分钟的事件的产物,例如流体边界层的破裂—冲刷作用(在冲积层中单个的纹层)。第二种沉积物形成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包括波浪和砂丘沉积增量。第三组沉积物形成于几小时到1~2天,例如昼夜变化形成的潮汐簇和大型河流底形。第四组沉积形成于几天至几个月,包括小潮旋回和空间范围内许多风暴事件,例如在春季融化季节期间小的河流泛滥事 相似文献
945.
非洲板块内白垩纪—近代火成岩活动有四个相当明显的年龄丰值,第一期在早白垩世,最晚的两期在第三纪到近期。它们都与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三个主要碰撞时期有联系。岩浆活动集中在裂谷带内,它是由古老线性体产生张应力所致。第二期是在晚白垩世,它与在冈瓦纳板块分离期间主要运动形式变化有关。岩浆作用表现为穿过克拉通内部 相似文献
946.
在中国中部的大别山带,已反复证实变基性岩(榴辉岩)和变沉积岩(大理岩、泥质岩等)的石榴石中有柯石英包体产出,这为区域规模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柯石英稳定需要的最小压力为2.8GPa,由于近来在石榴石中已识别出金刚石包体,说明在大别山至少部分地段的压力达3.6GPa。这表明在发育于中朝和扬子克拉通之间的碰撞带内,陆壳在约240Ma期间至少被俯冲到100km的深度。挪威西部可能的加里 相似文献
947.
联合国国际10年减灾委员会已经批准了国际岩石圈计划提出的全球地震灾害评估计划,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球地震灾害评估计划在许多方面是国际十年减灾委员会战略和重点的体现。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如果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地震灾害做出评估,而且绘制成图,那将添补一项重要空白。尽管这一计划需要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协调,但是如果在十年内能够做出标准化形式的评估,那么最终受益的还是做评估的本国自己,因为评估可能会引起本国决策者的重视,从而采取措施以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48.
结晶物质在受到机械强应力作用,如旋转或单一重压的许多情况下可以出现位错图案。这表明,在缺陷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联合效应下,均匀的位错分布通过空间变化可以变成不稳定的,导致各种似蜂窝状到壁状或迷宫式图案的形成。在疲劳金属中连续的滑移条带形成的屏障构造,已在非线状反应—迁移类型动力学的框架中作过讨论和分析。本文特别强调了在对物质非稳定性和缺陷显微构造的基本了解中,非稳定性和自组织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49.
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