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8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58篇 |
地质学 | 172篇 |
海洋学 | 16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11篇 |
自然地理 | 3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J.CRAIG HAMILTON Shared Research Resource Laboratories School of Medicine East Carolina University Greenville NC U.S.A.PAUL J.GEMPERLIN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East Carolina University Greenville NC U.S.A. 《地理学报(英文版)》1990,(1)
One of the major applications of factor analysis in the chemical literature,self-modeling curve resolution(SMCR),is covered in this review,including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inethods derived from Lawtonand Sylvestre's original method.Papers treating the theory or applications of SMCR are included.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lications are described where appropriate. 相似文献
93.
岩浆侵入作用可以引发水- 岩反应和多种形式的变质作用和金属富集,当侵入至富含有机质的泥质围岩时,其热效
应不仅会造成热接触变质、改变围岩的成岩作用,还会促进围岩中烃源岩的生烃作用。热传输模型研究是定量- 半定量考
察岩浆侵入体及其围岩热演化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选取粤东典型的花岗岩- 泥岩接触带剖面,在开展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的基础上,进行了二维热传输模型分析。模拟结果与地质基本一致,发现岩浆侵入能够显著提高接触带围岩和上覆围岩的
地温,其中侧向传输的范围有限,根据多个规模不等的花岗岩岩体热传输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小型侵入体的热影响范围与
其侵入体规模正相关,但对于大型侵入体而言,其侧向影响范围一般在2.5 km 左右。本文研究成果对认识与岩浆活动有关
的成矿作用和油气成藏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应不仅会造成热接触变质、改变围岩的成岩作用,还会促进围岩中烃源岩的生烃作用。热传输模型研究是定量- 半定量考
察岩浆侵入体及其围岩热演化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选取粤东典型的花岗岩- 泥岩接触带剖面,在开展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的基础上,进行了二维热传输模型分析。模拟结果与地质基本一致,发现岩浆侵入能够显著提高接触带围岩和上覆围岩的
地温,其中侧向传输的范围有限,根据多个规模不等的花岗岩岩体热传输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小型侵入体的热影响范围与
其侵入体规模正相关,但对于大型侵入体而言,其侧向影响范围一般在2.5 km 左右。本文研究成果对认识与岩浆活动有关
的成矿作用和油气成藏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金堆城斑岩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金堆城斑岩钼矿是东秦岭超大型钼矿带内最重要钼矿床之一,该矿床的形成与中生代花岗斑岩有关,且岩体顶部发育了典型的钾长石石英条纹岩。矿区内含脉率和裂隙发育程度可作为矿化强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成矿流体研究表明主要成矿阶段温度为200°C±;成矿流体含盐度具有双配分模式特征,盐度介于275~425w(NaCl)eq%和061~17w(NaCl)%两个区间之内;成矿流体成分以富Cl-、K+、SO2-4、贫F-、Na+、HCO-3为特征。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δ34S‰介于123~434之间;δ18O‰介于1183~859之间,δD‰介于5722~12069之间;稳定同位素数值说明成矿热液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晚期有雨水加入 相似文献
95.
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与磷的积累有密切关系,去除水体中溶解态磷是降低富营养化风险的技术关键。近十余年来,稀土元素被用于污水除磷剂的开发,并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本文实验比较了8种结晶态稀土氧化物(Y_2O_3、La_2O_3、CeO_2、Pr6O11、Nd_2O_3、Sm_2O_3、Eu_2O_3和Dy_2O_3)的除磷性能,结果表明La_2O_3的除磷性能最好,Pr6O11、Y_2O_3、Eu_2O_3、Nd_2O_3次之,Sm_2O_3和Dy_2O_3效果微弱,CeO_2完全没有除磷能力;研究表明稀土氧化物表面磷吸附的动力学行为更符合准一级反应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实验表征了除磷后的稀土氧化物和除磷过程中溶液p H值的变化,认为稀土氧化物除磷是一个表面吸附占主导,氧化物溶解出来的离子辅助沉淀的吸附过程。为了避免稀土氧化物颗粒在水体中发生团聚并降低表面吸附能力,将稀土氧化物La_2O_3微纳米颗粒负载在不同黏土矿物上,发现负载于黏土矿物表面的稀土氧化物除磷能力有较好提升,磷吸附量均提高25%左右。负载等量La_2O_3的3种黏土矿物的除磷性能差异不显著,黏土矿物提高稀土氧化物颗粒分散度可能是后者除磷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
河南新县大银尖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银尖钼矿床是大别钼多金属成矿带近期取得较大勘查进展的一个重要矿床,成因上与燕山晚期大银尖二长花岗岩有关。通过对主成矿期矿化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将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分为4类,富液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富气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子矿物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2的三相水溶液包裹体。数据分析显示,均一温度的峰值分别出现于280~320℃和200~220℃,盐度的峰值处于5.11%~9.98%(NaCleq)低盐度区间和36.06%~42.78%(NaCleq)的高盐度区间。密度为0.91~1.10g/cm3。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组分以水蒸汽为主,伴有少量的CO2和微量N2。H和O同位素具有典型的氧同位素漂移特征,指示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作用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大银尖钼矿床总体上属中高温浅成热液矿床,流体混合作用可能是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7.
98.
Brooks S Harman C Zaldibar B Izagirre U Glette T Marigómez I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1,62(2):327-339
The biological impact of a treated produced water (PW) was investigated under controlled laboratory conditions in the blue mussel, Mytilus edulis. Mussel health status was assessed using an integrated biomarker approach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ical analysis of both water (with SPMDs), and mussel tissues. Acyl-CoA oxidase activity, neutral lipid accumulation, catalase activity, micronuclei formation, lysosomal membrane stability in digestive cells and haemocytes, cell-type composition in digestive gland epithelium,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digestive gland tissue were measured after 5 week exposure to 0%, 0.01%, 0.1%, 0.5% and 1% PW. The suite of biomarkers employed were sensitive to treated PW exposure with significant sublethal responses found at 0.01-0.5% PW, even though individual chemical compounds of PW were at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s in both water and mussel tissues.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benefits of an integrated biomarker approach for determining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exposure to complex mixtures at low concentrations. Biomarkers were integrated in the Integrative Biological Response (IBR/n) index. 相似文献
99.
1992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出版了著名教授U.Freitag的论文集《Cartographic Conceptions》。我们认为其中有些论文应介绍给我国地图学界的同仁,故而与作者进行了联系,U.Freitag教授函复说:“……当然,你们可以选择并译出任何对中国读者适用的文章。”为此本刊组织翻译了其中几篇,今后将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0.
东营凹陷南斜坡低熟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利用显微光度术,对东营凹陷南斜坡低熟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进行了6分法的分类和定量研究,解剖了几口重点井不深度显微组分的特征,组成和分布,发现小古囊藻在本区某些层段尤其丰富,丛粒藻,盘星藻,渤海藻分布不均匀,全岩中矿物沥青基质与干酪根中的无定形含量呈正相关,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与烃类转化关系,结合藻类热模拟实验,从有机岩这的角度证实了有机质在成烃演化过程中有低熟和成熟两个主要成烃阶段,低熟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