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65篇 |
免费 | 3404篇 |
国内免费 | 19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29篇 |
大气科学 | 1454篇 |
地球物理 | 1892篇 |
地质学 | 5683篇 |
海洋学 | 1866篇 |
天文学 | 254篇 |
综合类 | 881篇 |
自然地理 | 109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篇 |
2024年 | 256篇 |
2023年 | 331篇 |
2022年 | 521篇 |
2021年 | 703篇 |
2020年 | 660篇 |
2019年 | 626篇 |
2018年 | 623篇 |
2017年 | 558篇 |
2016年 | 600篇 |
2015年 | 571篇 |
2014年 | 612篇 |
2013年 | 661篇 |
2012年 | 659篇 |
2011年 | 686篇 |
2010年 | 653篇 |
2009年 | 616篇 |
2008年 | 645篇 |
2007年 | 467篇 |
2006年 | 457篇 |
2005年 | 379篇 |
2004年 | 345篇 |
2003年 | 384篇 |
2002年 | 442篇 |
2001年 | 383篇 |
2000年 | 299篇 |
1999年 | 240篇 |
1998年 | 168篇 |
1997年 | 133篇 |
1996年 | 102篇 |
1995年 | 101篇 |
1994年 | 85篇 |
1993年 | 80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0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62年 | 1篇 |
1958年 | 7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作为国内中-新元古界的标准剖面,燕辽裂陷槽蓟县剖面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历史悠久,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基础地质问题.蓟县剖面第一个准确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来自于陆松年和李惠民(1991)获得的大红峪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1625±6 Ma,TIMS),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地层年代研究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直到2007年,随着可作为关键测年对象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中凝灰岩(斑脱岩)夹层被逐渐识别出来,才开始迎来燕辽裂陷槽中-新元古代地层年代及相关古生物、古环境、古地理研究的新热潮,主要进展包括:(1)常州沟组作为长城群的第一个组,其底界年龄~1650 Ma,比以往认识的1800 Ma要年轻150 Ma;(2)精确标定蓟县群(自下而上包括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和铁岭组)的时限1600~1400 Ma,与国际地层表的盖层系相对应;(3)下马岭组时限为1400~1320 Ma,而不是原来划归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早期(1000~900 Ma).与此同时,仍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系"(1800~1600 Ma)年代地层序列的厘定及其标准剖面的建立,包括"长城系""、长城群"术语的取舍问题,因为存在年代地层术语"长城系"和岩石地层术语"长城群"重名的问题;(2)中元古代中晚期(1400~1000 Ma)"待建系"地层的确定,其纪级年代地层单位的建立和标准剖面的建立;(3)青白口系地层的厘定和标准剖面的建立,迄今为止华北克拉通仍未获得可靠的同位素年龄约束青白口纪(1000~800 Ma)地层. 相似文献
42.
储层地震反演在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大民屯凹陷构造复杂、薄互层储层横向变化快等特殊地质条件, 在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高分辨处理的地震资料基础上, 利用以已知地质规律和测井资料为约束的储层地震反演新技术, 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反演、综合岩性解释、定量预测和描述储层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通过叠前高分辨地震资料波阻抗反演、测井多属性反演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提高了该区储层预测的纵向分辨率, 加强了对薄互层砂体的识别能力, 提高了储层预测的可靠性, 落实了有利的岩性圈闭, 获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为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43.
台湾及其邻海的重力特征与构造、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认为,在台湾及其邻海的重力场中,具有短波长特征的空间重力异常受地形与海深所制约.玉山的200×10 相似文献
44.
45.
46.
Wind impact on pollutant transport in a shallow estuary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EFDC ( 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 is applied to the Pamlico River Estuary (PRE) in eastern North Carolina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examine the wind impact on pollutant age distributions and residence time. A series of model experiments representing base case, remote-wind-induced water level set-up and local winds cases are conducted.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ollutant mean age and the system residence time are functions of gravitational circulation in the PRE. The system responses to remote-wind-induced water level set-up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e PRE. Under such condition, dissolved substances in the upstream portion of the PRE have a younger age and shorter residence time (compared with the base case) , by contrast, they have a older age and longer residence time in the downstream portion of the PRE. Upriver and downriver local winds appear to have opposite impacts on pollutant age distributions. The substances are retained much longer within the PRE under upriver wind than those under downriver wind. The model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across - river winds may lead to longer residence time through enhanced turbulence mixing, which slows down the gravitational circulation in the PRE. 相似文献
47.
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成因和物源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南黄海沉积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泥质沉积的形成过程和动力机制及其物质来源。许多学者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成因和物源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认为南黄海泥质沉积的形成受黄海冷水团和上升流的影响,但黄海冷水团并不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对泥区物源的研究,主要考虑现代黄河物质、老黄河物质以及长江物质对其的影响,并且仅是定性的研究。对于朝鲜半岛物质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影响,国内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海水对海底基岩的侵蚀沉积以及黄海暖流对海底沉积物的改造和再悬浮作用对南黄海中部泥区沉积的贡献仅是个别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8.
华南二叠纪层序地层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新兴的层序地层学,是盆地分析的重要手段。华南二叠纪是华南板块海西-印支阶段盆地演化的重要时期,沉积盆地类型划分为克拉通盆地、板内及板缘伸展盆地,以及东吴运动后出现的前陆盆地和弧后盆地。南方二叠系由11个层序和1个半超层序组成,不同类型沉积盆地中层序地层具有不同的层序特征和充填形式。二叠纪是海西-印支期盆地演化由成熟到消亡的转折阶段,它们发育于扩张环境下,总体上是由两个克拉通盆地夹持一个伸展盆地。两个克拉通盆地的发展不均衡,中央伸展盆地沿着加里东的拼合带发育。这一古地理古构造格局与加里东期十分相似,由此认为,华南晚古生代沉积的构造背景,并不是稳定的克拉通环境。 相似文献
49.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分别选取有机碳含量很低和较高的侏罗系泥岩样品,对比分析了它们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生标组成与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的特征差异不大,相比而言,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正烷烃以前主峰为特征,Pr/Ph比值在1.0左右,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并在部分样品中检出了25 降藿烷系列。结合泥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认为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泥岩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的不同: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弱还原条件下的形态有机质为主,包括藻类体、孢子体和角质体等,而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强还原条件下的矿物沥青基质为主,其母质可能来源于低等显微菌藻类。进一步通过对比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以及区内原油生标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研究区的油源问题。 相似文献
50.
Guo Jingxue Sun Bo Tian Gang 《应用地球物理》2007,4(3):214-220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ryosphere, sea ice is ver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The study of sea ice physics needs accurate sea ice thicknes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M) technique which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sea ic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efficiently and its successful application in the Antarctic Neila Fjord. Based on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sea ice and seawat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ory, this technique can accurately detec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M instrument and the ice/water interface to measure the sea ice thickness. Analyzing the apparent conductivity data obtained by th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technique and drill-hole measurements at same location allows the construction of a transform equation for the apparent conductivity and sea ice thickness.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calculated sea ice thickness using this equ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technique is able to determine reliable sea ice thickness with an average relative error of only 5.5%. The ice thickness profiles show the sea ice distribution in Neila Fjord is basically level with a thickness of 0.8 - 1.4 m. 相似文献